引言
鹿三在白鹿原,參加過無數次這種隆重的儀式,卻沒有料想自己的兒子引回來一個小婊子,既不得進祠堂拜祖宗,也不得與父老鄉親見面。因為他曾經嘲笑過鹿子霖。兒子鹿兆鵬拒絕進入祠堂拜祖宗一事。而白嘉軒卻正兒八經的給孝文舉辦了婚禮,對照了白鹿兩家給兒子辦婚事的過場,深深感嘆還是老白家教子治家有方,而鹿子霖的後人真不像話!歸根到底一句話:「勺勺客畢竟祖德太淺太薄嘛!」現在自家孩子連引著媳婦進入祠堂的資格都沒有,鹿三再也不笑人家鹿子霖了,這件事仿佛一塊無法化釋的積食,堵在心裡難受啊。
為什麼像鹿三這麼一個佃農出身的人家,對於能不能進祠堂拜祖宗如此耿耿於懷呢?這其實就是這中國古老的鄉土文化,就包括了鄉土祠堂文化。千百年以後曾經為淨化社會風氣和維持當地的社會治安做出了很大有貢獻,期間也直接可間接的製造了很多人間悲劇,這是為什麼呢?通過讀《白鹿原》可了解中國鄉士文化一小塊。
無法逾越的白鹿原祠堂,讓田小娥從此告別幸福
看過《白鹿原》就應該對祠堂印象很深,白嘉軒為了整頓本村的社會風氣,特意提一下,每個村裡都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公道,稱為族長,當族長几個起碼的條件:
1、家庭條件需要殷實,家庭困難的人肯定是當不了的;
2、有文化,書香門第最好
3、自己能以身作則
只要不犯原則性錯誤,家裡不發生重大變故,族長是可以世襲的,白嘉軒就是繼承他爸白秉德的族長位置。他們所遵循的祖訓就是
「改為白姓的老大和改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當初就立下規矩,族長由長門白姓的子孫承襲下傳。因此白秉德死後,他的兒子白嘉軒順理成章接任族長是法定的事。」
沒有任何人會覬覦這個族長的位置,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白鹿原的祠堂還是幹了很多好事,起了很多正面的作用,首先是在祠堂裡辦學,做學堂使用,讓白鹿原的小孩子有文化!且制定了鄉約,教民以禮化。
再則就是懲罰了白興兒偷錢的事,和幾個偷吸大煙村民戒掉了大煙,止住了村裡賭博的苗頭。維持著社會秩序的穩定,根本不需要運用國家資源,況且有很多事情,司法機關還真不好管理。
另一方面,白嘉軒以族長的名義主持了長子白孝文和兒媳進祠堂叩拜祖宗的儀式。一般這樣的儀式都會要求白鹿兩姓凡是已婚男女都來參加。新婚夫婦一方面叩拜已逝的列祖列宗,另一方面還要叩拜活著的長輩們,相互認訓,並請他們接納新的家族成員。
客觀地講這本身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鄉裡鄉親的,又是同族中人,有輩分所在,出門見面了才知道如何稱呼。
所以這是一本不成文的規定:所有人娶媳婦必須進祠堂拜祖宗,這禮儀才算完成,才能成為白鹿原的人。那時沒有《結婚證》一說,就是必須進祠堂拜祖宗,進了祠堂就名正言順地結婚了,對於平常人而言,這也不算什麼難事。就這麼一個規定,卻成了追求個人幸福的田小娥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就因為她曾經的不良記錄。
當黑娃領著小娥從外地回來的時候,連鹿三看了第一眼都覺得小娥太漂亮了,咱家黑娃哪裡配得上,不由自主地意識到,是不是來路不明的女子?還沒等族長過問,自己的公公倒是先懷疑了,直接找到白嘉軒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實際上田小娥還真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她的經歷是值得同情的,嫁給一個可以做自己爹的郭舉人,還得受郭大老婆的折磨,每晚還得給郭舉人「泡棗」,這種日子怎會幸福呢,好不容易遇上了年輕英俊的相與:黑娃,就如同潘金蓮遇上武二郞,那塵封的心一下子開了。關鍵黑娃不是武松,這個生瓜蛋子一下就跌倒在了田小娥的溫柔鄉裡。
因此,田小娥黑娃的所做所為就是」通姦」,屬於道德敗壞的行為,這是中國鄉土社會最不能容忍之事,最後東窗事發事被郭舉人發現,黑娃被辭退,田小娥被退貨。連小娥自己的父親田秀才都覺得為這事丟盡了自己的老臉。因此,當黑娃找上門要求迎娶小娥的時候,田秀才二話不說,還倒貼彩禮就把小娥給送走了。
世界本來就沒有不透風的牆,鹿三很容易就把結果調查清楚了。按族規:黑娃和田小娥沒有資格進祠堂。
故事發展到這時這裡,我們不禁反思一下,田小娥礙著誰了,對社會造成危害了麼?顯然沒有。假如,此刻白鹿原稍微開明一點,鹿三不那麼較真,田小娥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好媳婦呢?完全有可能的,然而,沒能進祠堂拜祖宗一事就成了黑娃和田小娥一輩揮之不去的陰影。當黑娃牽著田小娥的手住進村頭的破窯時,就註定他們這一輩子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才有了後面所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圍繞著田小娥身上發生的事,所涉及的人有白孝文、鹿三、鹿子霖等。最田小娥死於自己公公之手,田小娥死後,引發出的一場瘟疫把田小娥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女人,人們認為她死後都在禍害著白鹿原。
儘管鹿兆鵬曾經開導過黑娃和田小娥:
「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除掉封建統治,實現民主自由,裡面就包括了婚姻自由。廢除三媒六證的包辦買賣婚姻,每個人都要和你一樣,選自己愛的女子做媳婦。族長讓不讓你進祠堂算什麼事!不讓拜祖宗你跟小娥就活不成人了?一定要活得更好更自在才行!」
而且後來黑娃也帶人砸過那曾經讓自己屈辱過的祠堂,用黑娃自己的話:
「村裡人不管窮的富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拿斜眼瞅我,我整天跟誰也沒臉說一句話。」,
至始至終都是理不直氣不壯,黑娃和田小娥卻砸不掉心中的那所祠堂,可見古代中國祠堂文化影響有多深。
中國鄉土祠堂文化
在古老中國的農村,幾乎每個村落都有祠堂,特別是整個村莊都是同一姓氏,有著共同的祖先牌位更甚。祠堂平時起的作用就是村民聚會商量大事,村裡某人犯了族規必須在祠堂裡接受審判,由族人一起斷定是非曲直,在這裡並沒有象國家法律那樣的條條框框,很多時候就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規則,也叫祖訓,再進步一點有就是所謂的《鄉約》,《白鹿原》裡就有具體的介紹。
還有一個用途就是想納入本地生活。成為本地的人,必須祠堂裡拜見列祖列宗的牌位。否則,就算在村呆上一輩子也沒有人承認你已經是這裡的人,田小娥就是這樣的結局,從現在的角度看,可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舊時候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可能會讓人死無葬身之地。死後不允許埋在本地,從哪來回哪去。
而祠堂也不僅僅是祭拜祖先的地方,也是解決爭端和懲罰違反族規或鄉約之人的地方,任何人違反了族規,都必須在列祖列宗面前懺悔,接受相關的懲罰。在《白鹿原》裡狗蛋因為騷情田小娥、作為未來族長接班人的白孝文在祠堂裡都受過荊條的抽打。
如果一個有道德和行為汙點的人,也是不允許進祠堂從事祭祀的活動,被族人用冷暴力進行隔離,稱之為「隔眾」,一旦被隔眾,如果不懺悔、改過的話。從此以後家裡一旦有紅白喜事,沒有族人會幫你,平時面與你對面相遇時,也只會斜眼看你,或者視同陌路之人。
其他事情可能還有挽回的餘地,唯獨男女之間的那點事,幾乎屬於零容忍,特別是對「行為不端」的女性,我想這種意識應該起源於部落時期,當時應該是為了保證部落血統純正做出的決定吧。
這就是中國的鄉土文化,如果運用得好,將成可以使當地治安、社會風氣變得更好,運用得不好,也可能造成很多人間悲劇。《白鹿原》的祠堂就給我們展現出那時候的鄉土文化。像黑娃這麼有反抗意識的人,在祠堂面前都不得不低下那桀驁不馴的頭顱。
一方面,田小娥遭遇是值得同情;另一方面,在當時也告誡了其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行為,別讓自己身上有汙點,否則,將一輩子無法翻身。
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其實都是「人治」的結果。悲喜就在於族長和人們的一句話而已。假如當初寬容的接納了田小娥,還會有後面的故事麼?
但是從白嘉軒的做法上來看,也沒有錯誤,始終是根據族規辦事,而且白孝文因為與田小娥有了扯不清的關係之後,照樣是該怎辦就怎麼辦。如果接納了的田小娥,估計後面就亂套了,鄉約和族規就沒有約束力了。
關於鄉土文化的總結
無論是《鄉約》還是一些不成文的族規,都鄉土文化的一部分,相對國家法律法治而言,鄉土文化屬於禮治。這裡的人們因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都帶著血緣、親戚的關係,把一個地方的人們無形中綁在一起。加上當時人口流動率不高,很多人一輩子都生活在一起,所以,這些鄉土文化還必須得遵守。
長期生活在一起。行為者對於鄉土文化規則從小就熟悉,不用問任何理由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長期潛移默化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鄉土文化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
當白嘉軒問黑娃:「沒讓你跟那個女人進祠堂拜祖,你恨不恨我?」黑娃誠實地回答:「我知道族規。這不怪你。」
這也是剔除掉糟粕後,中國鄉土文化的魅力所在。只是鄉土文化的存在,就看執行權力的族長和長輩本身的修養和人品,正如一把好刀,在廚師手裡變成烹飪美食的工具,如果落在歹徒的手裡,則可能變成了兇器,而刀本身是無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