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 「遺我雙鯉魚」——古人的各色書信

2021-02-08 河南大學文學院明德計劃實驗班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

這首漢樂府詩,我們看到書信的在古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長跪讀素書」,令人不禁想到木心先生的那首《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當忽然接到親朋好友的來信,心情可想而知。

書信,是古人互通消息的工具,它還有很美的名字「錦鯉」、「飛鴻」、「青鳥」、「彩雲」。從流傳百年的古人信札中,我們不僅能看到風花雪月的「長相憶」,也能看到充滿人間煙火的「加餐食」。

日前,上海博物館推出了「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通過展出的49通明代吳門文人間往來書信,觀眾可一窺祝枝山、唐伯虎、王寵、王守札等明代吳門書畫家過往塵世的兩個面。

在前不久,由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舉辦的「頓首•明朝的來信」的展覽,展出50餘通明代名人尺牘,包含內閣首輔、吳門才子、文徵明六代家族、祝允明、王寵、王鐸等。

在這一系列的手札展中,我們似乎有一種感受:這些歷史上的「名人」們「走下了神壇」,變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的形象在我們腦海中日漸豐富起來。

在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古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如蘭亭雅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約,一起流觴曲水,豈不美哉?

那麼問題來了,誰買的菜,誰備的酒?銀子沒了怎麼辦?

這些信札給了我們答案。

不知道出殯的事情怎麼樣了?棺槨砌了沒有?之前的銀子不夠用的話,現在再拿二兩去。各種事宜都節省一些,再不要與三房四房裡的人計較,以前我兩次出殯的事,沒有讓大哥出一文錢,這你也是知道的。千萬記得要勸二官不要和跟他們計較,切記切記。

文徵明在給他妻子的信中就詳細問了家中情況,銀兩夠不夠,不要與人爭吵,拉拉雜雜,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愛操心的文徵明。

臺下更有以鑄我耶?長安米價日沸,曲突煙清,幽書屋潤,雖消遣歲月,人事馳騎,實(點去)宵聽噪筵,煤氣雜來,良荒神況。非有臺下之知,有不皮相鐸為。

長安米價太貴,聽到這話是不是很出戲呢?想不到你是這樣的王鐸啊。

空齋無事,日費筆墨,代不知誰何之氏,申慶唁,不喜而笑,不悲而哭,此種債負,更劇於催租吏,苦甚、苦甚。小屏借光,尚未拜乞,忽接《煙雲》,頓開俗目,再讀銘言,益增赧汗,窮簷冷日。賜我三春之暉,無以圖報,有仝草之心。容面白不一。上西園老師主盟。期宗門生尚任拜復。

此信寫給孔貞燦,為孔尚任的族叔,著有《西園集》。孔貞燦不僅是孔尚任的老師,在孔尚任罷官歸裡後,兩人時常詩酒往來。孔貞燦家貲豐厚,學者認為現今流傳的《桃花扇傳奇》西園本即可能是孔貞燦出資刊行的。

此種債負,更劇於催租吏,苦甚、苦甚。

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的負責人孫丹妍通過大量的研究,梳理出了吳門關係圖。這樣一張關係圖較為簡明地向觀眾交代清楚吳門的關係,她說:「姻親、師生、朋友、同僚、父輩世交……吳門就是一個巨大的關係網。兩個人之間總有一條線可以將他們聯繫起來。這與吳門的文人願意抱團,願意提攜後輩,願意一起向上發展的風氣是分不開的。」

分享兩封書信:一封是唐寅為他人引薦,一封是唐寅在涉及政治風波後,吳寬致寫他寫的一封「乞情帖」。

與您匆匆分別,已經好幾年了。很久沒有問候您的身體起居,想必您公事之餘都有閒暇,賢德的聲名遠揚。當今天下都在求取賢才,您怎麼能坐視不理。我的朋友溫子載,要來太平,我這裡告訴您,希望您知道。

溫子載善於刊刻碑文、牌匾,也擅長書法,一併告訴您。

作為朋友,唐寅極力為朋友溫子載引薦,讓他能得到好的照顧。

自您到吳中,一封信也沒收到。聽說敕書已先到了,不知什麼時候往浙江去,非常掛念。今年科場的事,連累到我的同鄉朋友唐寅,他只是到程敏政那裡,為老師梁儲求送行的文章,往來了幾次,有妒忌他盛名的人就以此毀謗他。言官知道這事,也沒核實查訪,就上疏舉發,後來法司問詢的時候,了解了情況,參奏的言辭已經輕了,將他送到禮部發落。然而禮部又不區別對待,仍舊按照慣例,發配他充當吏役。這件事,士大夫之中都知道唐寅冤枉,並非只有同鄉知道而已。他雖然也曾上奏申訴過幾次,但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了。現在將他發配浙江,屠大人憐惜他,定做通吏名目。如果他到了您那裡,懇請您和貴處的楊、韓兩位長官以及各位同僚說說情,顧念他是個解元,平生清雅好學,沒有什麼別的劣跡,如今流落到此,窮途末路,如果不仰仗上司照顧,實在無法生活。將來若有出頭之日,他一定不會忘記您對他的恩情。

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他們過著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一樣冗煩,一樣艱辛,時代的風雲與碎屑他們無不沾染,常人的苦樂與平凡他們俱都承擔。

作為最常用的通訊手段,書信還承載著保持人際溝通的作用。時不時鴻雁往返,也增添樂趣。

捧讀了您的大作,妙句令人驚嘆,簡直可以稱得上超過了唐代的大詩人元稹和白居易啊,真是太羨慕了。謝謝您了,但是豐厚的酬勞恐怕是空話,見到的只有零星的犒勞而已,呵呵。草草回復,其餘的等見面再說。

昨承話別,匆匆不得盡情,殊深愧念。聞明早解維,衰年畏暑,不能走見,□絨一端,奉將鄙意,不足為贐也。外南珉公書,卻煩遞達。餘惟遠道,千萬自愛。徵明肅拜。子籲提學賢親侍史。

文徵明說,昨日和周復俊閒話餘情,聽聞周復俊近日將要離開,因無法前往送行,故先致贈絨布一端(約等於現今的一疋)。文徵明並有一封致王廷的尺牘,煩請周復俊送達。

昨日初寒,甚覺嚴冽,正無可以為御,不意烏玉之惠。誠謂大旱而有甘霖之施也,其感何可量耶。竢稍和當躬謝於堂下。不次。允明頓首。殿撰九疇親家先生侍史。敬餘。

祝允明感謝九疇親家贈送烏玉以禦寒,表示之後將親自前往道謝。

湖差後,想得歸。僕有所託,先人號橘洲,將置一卷,求圖于衡山。此處絹不佳,煩尋一段。酬賈仍仗專坐其館,請之而來必妙。大約如王元寀〈槐莊圖〉,想無厚薄也。捲成當圖報。外,箋札一封、牙圖書、川扇各一,敢煩左右附至衡山館。不具。蔡羽頓首。八月十二日。涵虛石先生。外,糖果奉山房,乞與武溪共之。

蔡羽想為父親蔡滂所建置的園林向文徵明求圖,但因手邊沒有好絹,想向對方請求。找到絹後和箋札、牙圖書和川扇一同送至文徵明處。

藝術家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之外,他們依然能自得其樂,營造一個精神上的桃花源。

登上高處,被風吹落帽子,都被風雨阻擋。雖然我牙齒不好,很少飲酒,但怎麼能夠在家裡一個人孤零零對著風雨呢?駝蹄已經熟了,請您中午前過來,我們一邊喝酒一邊博戲,一起把它吃掉吧。

在那裡,他們有詩、有酒、有花、有茶;有翰墨風流、有丹青雅尚,他們吟詠、酬唱、抒寫、揮灑,悲喜都付詩篇,苦樂都堪描畫。

下雨沒什麼事情,想看看石翁的冊頁。有興致到我這裡坐坐,嘗嘗用惠泉泡的新茶,怎麼樣?

風雨久滯湖上,即刻始歸,欲擬十三日奉陪吾丈過春潛處,如何如何。或先發使者,一期後早伺候門下。若雨又不果,再約。寵頓首再拜,衡山二丈先生執事。

此札寫給文徵明,內容為邀約文徵明一同拜訪友人顧蘭(文徵明的摯友),如果下雨,那麼就再約過。

自號林屋山人的蔡羽在家中養蓮臺芍藥花,有一天開了五朵,都是層層疊疊的淺紅顏色,十分明豔動人。原本院子裡長得茂盛的如今卻只開了兩朵紫色的小重瓣。他寫信給王守王寵弟兄倆出了個「命題作文」,請他倆照此景賦詩,並相約第二天見面互相酬唱。

相關焦點

  • 「遺我雙鯉魚」| 明代書札,圍觀吳門裡的朋友圈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飲馬長城窟行》趕在周末的時候去了上博,排了一個小時就為了看「兩條魚」。「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展」「遺(wei,第四聲,表示贈與)我雙鯉魚」其實來自漢樂府中的《飲馬長城窟行》。「雙鯉魚」當然並不是兩條真的活魚,而是古代裝書信的木函套常被雕刻成鯉魚的樣子,一底一蓋,打開即成雙鯉魚,因而得名。
  • 今日典故 | 雙 鯉
    客從遠方來,遺〔wèi〕我雙鯉魚;    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這是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一節。(遺,贈送。古人用白絹寫信,長約一尺,所以稱書信為「尺素書」,或「尺素」、「尺書」。)由於這首樂府詩,有人以為古人多通過贈送鯉魚來寄遞書信,因此還有所謂「魚腹藏書」或「魚傳尺素」的故亊,內容和這首詩相同,說:朋友送來一對鯉魚,剖開魚肚子的時候,發現裡頭有一封信。 但是也有人說(例如明朝人楊慎編撰的《丹鉛總錄》),古人的「尺素」並不是真的裝在魚肚子裡,而是把它摺疊並結成兩條鯉魚的樣子,以代信封,並且便於遞送。
  • 波心舉網星光亂,躍出鯉魚長尺半
    唐詩宋詞古詩詞
  • 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進入人們的日常視野
    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進入人們的日常視野  「當時只道是尋常」  孫丹妍  具有歷史與藝術雙重價值的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普通手札,卻引起了今天觀眾和收藏者的興趣、關注與喜愛。
  • 草魚不服:同是一家子,為什麼鯉魚躍龍門,我只有被人吃的命?
    我整一整也可以啊。2.比家世?鯉魚祖上有龍不光有顏值。鯉魚的家世背景可是草魚們比不了的。要說家譜的話,先要說祖上。鯉魚祖上有龍啊。鯉魚是水仙的坐騎,當然不是一般凡魚能比的。在唐代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詩中: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唐人寄書信,習慣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雙鯉喻義書信。這層意義其實自漢代以來就已經形成,兩漢的《飲馬長城窟行》有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書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
    書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 鄭州黃河鯉魚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裡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裡,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 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進入人們的日常視野——「當時只道是尋常」
    明·蔡羽《致王守王寵札》上海博物館藏具有歷史與藝術雙重價值的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普通手札,卻引起了今天觀眾和收藏者的興趣、關注與喜愛。近日,上海博物館還在戰「疫」之際,推出網上展覽《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書畫家書札精品展》。這些各具特色的書札展引發觀眾尋根追源,通過手札去全面了解書寫者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從這些古代名人手札堆裡撿拾歷史與藝術的吉光片羽。
  • 古人也太會起名字了吧!只看一眼,就能感受到美
    在詩詞中,女子被稱為紅妝、佳人、嬋娟、碧玉、紅顏……在詩詞中,雪也叫作瓊芳、玉絮、六花、玉鸞……古人對萬物的稱呼都那麼美?在詩詞中,每一縷風,每一片雪,都有一個雅致的名字。——杜甫《秋興》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歐陽修《水谷夜行寄蘇子美》冬天的別稱清冬、玄冬、北陸、玄英玄序、嚴節、歲餘、三冬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
  • 古人對萬物的稱呼怎麼都那麼美
    漢字之美,美在真情,美在精髓,美在風骨,美在意境…… 古人對於漢字的運用讓當代的我們自愧不如,古人對萬物的稱呼怎麼都那麼美? 我們常說的黃綠青藍紫黑白灰等顏色,在古人的口中卻有著這樣的雅稱:
  • 古人對顏色的稱呼,太「中國範兒」了!
    漢字之美,美在真情,美在精髓,美在風骨,美在意境…… 古人對於漢字的運用讓當代的我們自愧不如,古人對萬物的稱呼怎麼都那麼美? 我們常說的黃綠青藍紫黑白灰等顏色,在古人的口中卻有著這樣的雅稱:
  • 【莆田美食】遊荔生:誦鯉魚
    垂楊風輕弄翠帶,鯉魚日暖跳黃金。春節將至,黃昏到木蘭溪畔散步,一漁人手舉笊籬似的網,就像新掛上去的籃球筐捕魚,我想到「年年有魚」。小時魚是奢侈的,過年可吃魚。粉花又結青蓮子,金尾還跳赤鯉魚。平日裡見到魚,多是鯉魚,年畫裡。我喜歡那往來翕忽的魚,晶瑩剔透的胸懷,快樂無比勤勞無比的鰓兒,就那麼一搖一搖的過了一道道坎。看魚,心也如魚,快活地遊著,遊著.
  • 糖醋鯉魚:一年被吃掉1000000隻的黃河鯉魚
    中國人愛吃鯉魚,尤其是黃河流域的城市,他們對鯉魚的熱愛早在3000年前就已有所體現。據《詩經》記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說明鯉魚的美味絕非空穴來風。鮮嫩肥美的黃河鯉魚,讓孔子都成為它的「粉絲」。在現代化養殖技術下,鯉魚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鯉魚卻是一種貴重的饋贈禮品,估計也就和現代的茅臺酒差不多的地位。在孔子喜得貴子的那年,當時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就把鯉魚當作賀禮,慶祝孔子得子。孔子也很給面子,直接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將「黃河鯉魚」一下捧上「神壇」,甚至鯉魚一度成為了民間的「禁食」,孔子與鯉魚的緣分著實不小。
  • 成都雙遺馬拉松5月17日舉辦
    25日下午,成都雙遺馬拉松組委會正式宣布,2020成都雙遺馬拉松報名開啟,定檔5月17日,將面向全國跑者,具體公告如下:陽春三月,萬物復甦,關不住的春色溫暖人心。3月22日,2020成都雙遺馬拉松健康跑成功舉辦,我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跑友們的支持和建議,在這裡,我們十分感謝每一個關心和關愛成都雙遺馬拉松的朋友們!每年春天,在雪山腳下、世界雙遺之中舉辦的成都雙遺馬拉松,已經成為全國各地跑者的「必跑賽事」之一。
  • 民間風俗——為啥請媒人吃鯉魚
    蔡邕和曹操是好朋友,曹操常到蔡府來,很喜歡蔡文姬,就認她作了乾女兒,並對蔡邕說,這閨女長大後,找婆家得由我保媒,要是我看不中的女婿不能嫁。史載:「邕素為鄉邦所親」。蔡邕是當地最有影響的大文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人效仿。蔡喜歡吃鯉魚,於是朋友們逢年過節也都給他送鯉魚。曹操更喜歡吃鯉魚,每次有了好鯉魚,蔡邕常讓蔡文姬做給他倆吃。曹操吃魚的故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