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鯉魚,尤其是黃河流域的城市,他們對鯉魚的熱愛早在3000年前就已有所體現。
據《詩經》記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說明鯉魚的美味絕非空穴來風。
鮮嫩肥美的黃河鯉魚,讓孔子都成為它的「粉絲」。
在現代化養殖技術下,鯉魚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鯉魚卻是一種貴重的饋贈禮品,估計也就和現代的茅臺酒差不多的地位。在孔子喜得貴子的那年,當時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就把鯉魚當作賀禮,慶祝孔子得子。孔子也很給面子,直接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將「黃河鯉魚」一下捧上「神壇」,甚至鯉魚一度成為了民間的「禁食」,孔子與鯉魚的緣分著實不小。
不知又過了多少代,大概終抵不住鯉魚的鮮嫩肥美吧,又吃了起來。不過,孔府上下人等將鯉魚改叫「紅魚」——以避祖先之名諱。十足的封建味,矯情得滑稽。《論語·季氏》記有孔子曾在庭中教寶貝兒子學詩學禮,後世便生造出一詞:「鯉庭」,用以表示「票承父訓」之意。
《古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代人寄信,常以「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故後人沿稱書信曰「鯉素」。唐李賀詩:「門前流水江陵道,鯉魚風起芙蓉老。」這「鯉魚風」遂指為九月之秋風。有關鯉魚的典故,不一而足。
中國人的勤勞是天生的。春秋末期,我國就出現了鯉魚養殖業。而鯉魚養殖的故事則離不開「臥薪嘗膽」一歷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範蠡。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打贏吳王夫差後,於是漂泊到了齊國,過起了平民生活。而範蠡也正是在此期間,開始養殖鯉魚。他還說出了養殖鯉魚的可行性。「養鯉魚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可以說,這也為現代鯉魚養殖技術提供了經驗。
而著眼當代,最會吃鯉魚的,則當屬濟南人。
《濟南府志》中說:「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而作為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發源地,濟南的糖醋鯉魚就是眾魯味中的經典之作。
在濟南,鯉魚有多種吃法:棒子魚、大燒魚、紅燒魚、醬汁魚、駕毒魚扇、五香魚塊等,最有名的莫過糖醋鯉魚。相傳此菜始於漲口鎮。這裡北臨黃河,昔年是濟南大碼頭,終日貨運繁忙,車水馬龍。鎮上店鋪林立,有大小館子30餘家。濟鎮園、松竹樓、四季春是3家大館子,名廚彭珂、張懷德、鄭祥、徐貴山主勺。各家都有糖醋黃河鯉魚應客,彭坷最為拿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坐落在西門外江家池畔的匯泉樓飯莊的糖醋鯉魚首屈一指。這館子臨水而設,窗外是一碧波清池,幾十條金鱗赤尾的鯉魚遊代其中。廚子現做現撈,取其鮮活,此匯泉樓得天獨厚之環境也。舊時這家館子最擅此味,別家效輩,往往不及。
而為何這道糖醋鯉魚能成為魯菜中的佼佼者,這與其澆汁用的醋不無關係。而這醋中又蘊含著何種「密碼」,則與這道菜的起源地有關。
濼口,一個提起來就讓濟南人想到賣衣服的地方,曾在120多年前的黃河隘口孕育出了肥美鮮嫩的黃河鯉,但於1855年釀造出的洛口醋,才是真正成就這條魚的關鍵因素。
雒、洛、濼,在濟南可交替使用,並無明確的對錯之分。濼口釀造有限公司所釀造的洛口醋成就了糖醋鯉魚,而洛口醋也因糖醋鯉魚而名揚齊魯。
一道正宗的糖醋鯉魚必須取材於赤尾金麟的黃河「龍門鯉」,魚身兩側每2.5釐米剃出六至十二道切口,提起魚尾使刀口充分張開;
撒上澱粉後炸至金黃成色,再淋上用洛口醋調製的糖醋汁,出鍋後的鯉魚色澤亮麗,魚肚撐盤而起,昂首翹尾,口感酥脆美味。
洛口醋有力量,味道上有點莽,入口後有一股水泊梁山的衝勁,酸的毫不講理。
因此,濟南人根據自身的口味及魯菜的特色,經過對比品嘗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等不同醋製品,發現本地洛口醋的口感最符合魯菜對醋的定位。
糖醋鯉魚、爆炒腰花等需要用醋提味的菜,都要用洛口醋,不用洛口醋,味道上總是差一點「魯味」,80年代時,洛口醋甚至都是內部特供。
隨後,洛口醋隨著糖醋鯉魚的香氣而名遊華中華北地區,西安、山西等地先後根據自身的口味對醋的口味進行調整,河南地區還研製出了糖醋熘魚、鯉魚燴麵等新菜品。
好友老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濟南人,不僅攝影技術高超,更是一位餐飲行業內的知名人士,對濟南大大小小的餐廳、酒店都再熟悉不過。濟南特色菜誰家做得最正宗,哪家餐廳上了新菜品,他的心裡也是再清楚不過。到濟南要想品嘗到最正宗、最美味的糖醋鯉魚,自然得聽他的推薦。
一心想品嘗正宗魯菜風味的我們,在老聶的推薦下,走進了裝飾高檔、大氣卻又不失古典風韻的「顏家菜」。這家餐廳是魯菜泰鬥顏景祥大師的長子、中國飯店業協會名廚委副主席、中國魯菜特級烹飪大師、首屆中國烹飪金匠顏衛星師傅繼承開創的私房菜館。
在這裡既然提到顏衛星的父親顏景祥大師,真的需要用濃墨重彩的一筆,來介紹一下這個為魯菜做出巨大貢獻的魯菜泰鬥級人物。
出生在1939年的顏景祥老師,是目前中國聲望最高的廚師之一、先後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烹飪協會和中國商務部授予「中國烹飪特級大師」、「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中華名廚」、「中國烹飪大師名人堂尊師」等榮譽稱號,現為國家級評委、國家職業技能鑑定裁判員、山東省高級技師評委、濟南市烹飪協會名譽會長、山東省烹飪協會技術顧問、《魯菜研究》雜誌社顧問。
做事向來嚴謹的顏衛星老師,做糖醋鯉魚所選用的都是來自黃河的野生鯉魚,如果當天買不到野生鯉魚,我們便無法品嘗到糖醋鯉魚的美味了。黃河鯉魚生命力強、力氣大、顏色鮮豔、比起飼養的身體肥厚的鯉魚,它的身體略顯細長,一般都是一斤半左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工,是廚師的真功夫。
人們常說,服務行業三把刀:一把是理髮師的剃頭刀,一把是修腳師的修腳刀,一把是廚師的菜刀。在這裡,不同的刀代表了不同的專業。
給鯉魚過刀是一個技術活,在收拾乾淨、瀝乾水的鯉魚身體上,要先立切1釐米、再平切2釐米,在魚身兩面每隔大約2.5釐米左右就斜切一刀,一條鯉魚的身體上大概要切12刀。下刀時力度要均勻,否則魚的身體就會被切斷。
熬糖醋鯉魚汁也是一個細緻的活兒,火候非常重要,要用旺火燒開勾芡,不讓醋的氣味蒸發是關鍵。小料爆鍋烹醋,加入清水,然後放糖燒開,溼澱粉勾芡淋明油,澆到魚身體上就可以出鍋了。
柔和的燈光下,望著眼前這道外焦內嫩、尾巴翹起、頭高高抬起、身體呈現U字形的、通體透如瑪瑙色的糖醋鯉魚,與朋友相視一笑,大動食指,開始享受這玉盤珍饈。
吃糖醋鯉魚也是有技巧的,用筷子夾起一塊魚肉,然後蘸一下盤子裡那些紅若透明水晶一般的汁液再放進口中,那種酸甜可口、鹹鮮得當的味道立刻就蔓延在了舌尖之上。
將新鮮的黃河鯉魚清洗乾淨,去掉魚鱗、魚鰓、內臟等,然後在魚身上劃上百葉花刀,再抹上鹽巴,淋上水澱粉。將鍋中的油熱至七成熟,手提魚尾,將鯉魚放到鍋中炸至兩面金黃,然後撈出擺盤。在鍋裡倒入蔥、姜、蒜、鹽、醬油、白糖等,燒至沸騰後,倒入溼澱粉、醋,調成糖醋汁,澆到魚身上即可。
具體操作如下:
做糖醋鯉魚首先要選魚——以重1斤半的魚為宜,即俗話所謂「巧個兒」。魚大炸不透,魚小寒參,不成樣兒。
烹調分兩步:一、魚收拾妥,每隔2寸許界一刀,兩面界開,提起魚尾,刀口內外撒上細鹽稍醃,再均勻地塗上一層麵糊。鍋裡倒入花生油,旺火燒至7成熱時,手提魚尾軒入鍋中,令刀口--張開。這得憑廚子「認油」的功夫。--油溫不到魚尾不易翹起來,過熱則外焦裡不熟。
稍炸一會兒,用鏟子把魚推向鍋邊,炸成弓形後,反過來炸魚腹部。二、鍋內放2兩花生油燒熱,下姜、蒜末,烹上塗口醋,一出香,倒入清湯、白糖、少許醬油,燒沸勾熒。熒須不稠不稀,恰到好處。此時魚正炸成金黃色,剛剛擺入盤內,隨之澆上糖醋汁,「吱啦」一聲,冒著小泡,快速上桌。這魚頭尾高翹,似跳躍龍門,油淋淋的的呈琥珀色。食之香醇酸甜,鮮醇微鹹,魚肉嫩美,是濟南菜之一絕。
有意思的是,吃完魚肉,當盤中只剩魚頭魚尾殘美時,跑堂的會過來說:「先生,砸個魚湯吧!」按照濟南習慣,都要做碗「砸魚湯」:把盤中所剩倒入鍋內,加清湯1斤許,用鐵勺子把魚頭砸碎,挑出大骨不用。一沸,撒上蕪萎末、青蒜末、胡椒粉,澆上半勺塗口醋,即倒入碗中。湯香氣撲鼻,有酸、甜、香、辣、鹹五味調和之美,令人餘興不淺。
其實,糖醋鯉魚在濟南人的飯桌上並不常見。
由於這道菜做工複雜且難以做出水準,所以在平常百姓家,這道傳統魯菜的身影屬實稀少。
也正因此,糖醋鯉魚所具有的複雜製作工藝,成了評選廚藝大師比賽上的典型菜色,加之這道菜外形大氣張揚、高端而內含底蘊,因此也成了招待重要外賓的國宴「常客」。
至於糖醋鯉魚究竟是什麼味的?可能多數濟南人也得從婚禮或春節時才能有幸品嘗。
糖醋鯉魚在濟南人的心中寓意著一種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魯菜代表,幾千年來賦予了山東大地以味蕾上的靈氣,它不一定每時每刻都在生活中給予你撫慰,但這條酸甜可口的「錦鯉」一定會在某一時刻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