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魚資源匱乏,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可用「無魚可捕」形容。但本文並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魚深處的秘密。
1、黃河鯉魚是黃河魚資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隋唐之後,科舉制度逐漸確立、發展,金榜題名成了寒門學子跨越階層、飛黃騰達的最佳途徑,與「鯉魚躍龍門」如出一轍。但令人意外的是,躍龍門壓根和鯉魚沒半毛錢關係。
跟蹤記錄發現,真正「跳躍」的是洄遊的鱘魚。每年3-5月份大量鱘魚逆流而上,在山陝交界的龍門水域聚集產卵。鱘魚的習性所致,常把產卵點設在流速大、水底環境複雜的河流中上遊區段。龍門恰處於晉陝大峽谷之間,最窄處僅有30-50米的寬度,水流湍急,岸邊水底堆積了大量的礫石,是鱘魚產卵的最佳場所。
產卵前,雌性鱘魚相互追逐、嬉鬧,特別是臨近產卵的前兩天,跳躍的愈發頻繁、激烈。這時鱘魚的鰭部充滿了血,顏色鮮紅,成千上萬的鱘魚一時間躍出水面,煞是壯觀。古代典籍把這種現象描述成「赤河」,不過後人更推崇鯉魚,便將它張冠李戴,強加給了鯉魚。
齊魯大地推崇鯉魚,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孔子的兒子出生,魯昭公送去一條金鱗赤尾的黃河鯉魚,以表祝賀。孔子為表達謝意,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卻不知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後世2000年裡子孫竟再未吃過鯉魚。
2、2020年7月,漁業部門在黃河口發現一條活體刀魚,引起媒體的廣泛熱議,本以為滅絕的刀魚,竟然還有「倖存者」。建國初期刀魚是黃河裡再尋常不過的一種魚,高峰期時一日能捕撈上千斤。
但70年代人的大量活動幹預到黃河的生態中,80年刀魚數量明顯減少,這時刀魚的價格達到了0.9元/斤;1990年更是漲到35元/斤,相當於普通工人幾天的工資;2000年曾有高端酒店出價萬元/斤購買刀魚,只是跑遍整個交易市場,不見一個售賣純正野生刀魚的攤位,這時刀魚已經處於消亡的邊緣了。
每年的3-5月份,黃河口的刀魚開始聚集,逆流而上洄遊到東平湖產卵,孵出的幼魚順流而下,在黃河口淡水區或鹹淡交匯處生長、發育。從1980年至1999年黃河水域共發生了21次的斷流,其中的1997年斷流時間達到了226天。與此同時,東平湖與黃河接口處修建了大壩,成了阻擋刀魚洄遊的屏障。刀魚的生存、繁衍受到了巨大破壞,等到新世紀初已經很難發現刀魚活躍的痕跡了。
3、北方銅魚是黃河另一個知名魚種,屬於我國獨有,地位比黃河鯉魚「有過之而無不及」。北方銅魚俗稱鴿子魚,肉質細嫩、潔白,味道醇香四溢,寧夏有民間諺語形容它「天上的鵝肉、山裡的雞肉,不如黃河的鴿子肉」,所以北方銅魚自古便用於宮廷菜的製作,供皇室、達官貴人享用。
北方銅魚主要分布在黃河的中上遊,比如蘭州、青銅峽一帶數量較多,50年代曾有一天捕獲數千斤的記錄,其中甘肅的靖遠是銅魚交配、繁殖的重點區段,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河段數量較少。80年代後期,銅魚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如今也處於滅絕的邊緣。
4、黃河水流裡摻雜著大量泥沙,水體渾濁不堪。總有網友疑問,這樣的水質環境下,魚是怎麼呼吸、攝食的?誠然,大量泥沙的確影響魚的活動力度,但作用有限。魚的鰓能過濾掉泥沙,再與水體進行氣體交換,似乎不會影響魚的呼吸。黃河水渾濁、光線弱,魚的眼睛最多看2-3米的距離,但與夜晚一樣,魚的遊動似乎不受幹擾,為何?
魚的嗅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魚的鼻孔裡有大量褶皺的鼻囊,裡面附著了大量感知氣味的細胞、神經末梢,以至於魚的嗅覺靈敏度大約是人的500倍。所以魚憑藉超級靈敏的嗅覺,再配合味覺、聽覺、視覺的輔助,棲息、覓食完全不受影響。想想那些常年躲藏在陰暗洞穴裡的鯰魚、黃辣丁,就不感到意外了。
寫在後面:黃河作為我國第二長河,千百年來自然生態已發生顯著變化,那些深藏的秘密,如果加以科學的分析、探究,大多找到原因、科學依據,不知道大家還有哪些疑問?歡迎評論。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