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2021-01-19 野釣人老高

黃河的魚資源匱乏,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可用「無魚可捕」形容。但本文並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魚深處的秘密。

1、黃河鯉魚是黃河魚資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隋唐之後,科舉制度逐漸確立、發展,金榜題名成了寒門學子跨越階層、飛黃騰達的最佳途徑,與「鯉魚躍龍門」如出一轍。但令人意外的是,躍龍門壓根和鯉魚沒半毛錢關係。

跟蹤記錄發現,真正「跳躍」的是洄遊的鱘魚。每年3-5月份大量鱘魚逆流而上,在山陝交界的龍門水域聚集產卵。鱘魚的習性所致,常把產卵點設在流速大、水底環境複雜的河流中上遊區段。龍門恰處於晉陝大峽谷之間,最窄處僅有30-50米的寬度,水流湍急,岸邊水底堆積了大量的礫石,是鱘魚產卵的最佳場所。

產卵前,雌性鱘魚相互追逐、嬉鬧,特別是臨近產卵的前兩天,跳躍的愈發頻繁、激烈。這時鱘魚的鰭部充滿了血,顏色鮮紅,成千上萬的鱘魚一時間躍出水面,煞是壯觀。古代典籍把這種現象描述成「赤河」,不過後人更推崇鯉魚,便將它張冠李戴,強加給了鯉魚。

齊魯大地推崇鯉魚,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孔子的兒子出生,魯昭公送去一條金鱗赤尾的黃河鯉魚,以表祝賀。孔子為表達謝意,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卻不知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後世2000年裡子孫竟再未吃過鯉魚。

2、2020年7月,漁業部門在黃河口發現一條活體刀魚,引起媒體的廣泛熱議,本以為滅絕的刀魚,竟然還有「倖存者」。建國初期刀魚是黃河裡再尋常不過的一種魚,高峰期時一日能捕撈上千斤。

但70年代人的大量活動幹預到黃河的生態中,80年刀魚數量明顯減少,這時刀魚的價格達到了0.9元/斤;1990年更是漲到35元/斤,相當於普通工人幾天的工資;2000年曾有高端酒店出價萬元/斤購買刀魚,只是跑遍整個交易市場,不見一個售賣純正野生刀魚的攤位,這時刀魚已經處於消亡的邊緣了。

每年的3-5月份,黃河口的刀魚開始聚集,逆流而上洄遊到東平湖產卵,孵出的幼魚順流而下,在黃河口淡水區或鹹淡交匯處生長、發育。從1980年至1999年黃河水域共發生了21次的斷流,其中的1997年斷流時間達到了226天。與此同時,東平湖與黃河接口處修建了大壩,成了阻擋刀魚洄遊的屏障。刀魚的生存、繁衍受到了巨大破壞,等到新世紀初已經很難發現刀魚活躍的痕跡了。

3、北方銅魚是黃河另一個知名魚種,屬於我國獨有,地位比黃河鯉魚「有過之而無不及」。北方銅魚俗稱鴿子魚,肉質細嫩、潔白,味道醇香四溢,寧夏有民間諺語形容它「天上的鵝肉、山裡的雞肉,不如黃河的鴿子肉」,所以北方銅魚自古便用於宮廷菜的製作,供皇室、達官貴人享用。

北方銅魚主要分布在黃河的中上遊,比如蘭州、青銅峽一帶數量較多,50年代曾有一天捕獲數千斤的記錄,其中甘肅的靖遠是銅魚交配、繁殖的重點區段,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河段數量較少。80年代後期,銅魚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如今也處於滅絕的邊緣。

4、黃河水流裡摻雜著大量泥沙,水體渾濁不堪。總有網友疑問,這樣的水質環境下,魚是怎麼呼吸、攝食的?誠然,大量泥沙的確影響魚的活動力度,但作用有限。魚的鰓能過濾掉泥沙,再與水體進行氣體交換,似乎不會影響魚的呼吸。黃河水渾濁、光線弱,魚的眼睛最多看2-3米的距離,但與夜晚一樣,魚的遊動似乎不受幹擾,為何?

魚的嗅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魚的鼻孔裡有大量褶皺的鼻囊,裡面附著了大量感知氣味的細胞、神經末梢,以至於魚的嗅覺靈敏度大約是人的500倍。所以魚憑藉超級靈敏的嗅覺,再配合味覺、聽覺、視覺的輔助,棲息、覓食完全不受影響。想想那些常年躲藏在陰暗洞穴裡的鯰魚、黃辣丁,就不感到意外了。

寫在後面:黃河作為我國第二長河,千百年來自然生態已發生顯著變化,那些深藏的秘密,如果加以科學的分析、探究,大多找到原因、科學依據,不知道大家還有哪些疑問?歡迎評論。

原創:老高

相關焦點

  • 阿五「魚論」風波丨黃河金鯉魚,助阿五復興豫菜
    河南餐飲圈這口沸騰的大鍋裡,有個人的舉動,像油鍋裡撒鹽,震驚了所有人的視聽。這個人就是阿五的掌門人樊勝武。他在8月的第一天,把自己打造了12年的阿五,全部改為了「阿五黃河大鯉魚」。阿五怎麼了,讓其為之「魔怔」的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魚?為阿五專供黃河大鯉魚的黃河金掌門人崔菊芳接受映象網專訪,講述了阿五聚焦黃河大鯉魚背後的故事。
  • 鯉魚憑什麼能挑起國魚擔當?五大理由,讓人信服
    中國的國魚是什麼?很多人無法說出準確的答案。是中華鱘、鱖魚、鱸魚?還是漂亮的金魚、金龍魚?都不是!能稱為中國國魚的只有它!
  • 鄭州黃河鯉魚
    所以說,並非黃河裡的鯉魚都好,只有河南產的黃河鯉魚「甘鮮肥嫩,可稱珍品也」。您要問為什麼,秘密就在這黃河水中。黃河上下遊各段的水質是不同的。黃河流經晉陝黃土高原的過程中,衝刷攜帶兩岸黃土,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 草魚不服:同是一家子,為什麼鯉魚躍龍門,我只有被人吃的命?
    鯉魚也是可以食用的淡水魚類,和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同屬於鯉形目鯉科,也是美國人所說的「亞洲鯉魚」。同樣屬於鯉科魚類,鯉魚的地位感覺比草魚代表的家魚們高得多。鯉魚跳龍門,傳說有機會化身為龍,草魚們可沒有這個盼頭,這個也就罷了,畢竟是傳說。逢年過節,年年有餘的年畫裡,胖娃娃抱的肯定是鯉魚,草魚們連門面都上不了,只能上餐桌。
  • 糖醋鯉魚:一年被吃掉1000000隻的黃河鯉魚
    中國人愛吃鯉魚,尤其是黃河流域的城市,他們對鯉魚的熱愛早在3000年前就已有所體現。據《詩經》記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說明鯉魚的美味絕非空穴來風。鮮嫩肥美的黃河鯉魚,讓孔子都成為它的「粉絲」。而著眼當代,最會吃鯉魚的,則當屬濟南人。《濟南府志》中說:「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而作為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發源地,濟南的糖醋鯉魚就是眾魯味中的經典之作。在濟南,鯉魚有多種吃法:棒子魚、大燒魚、紅燒魚、醬汁魚、駕毒魚扇、五香魚塊等,最有名的莫過糖醋鯉魚。相傳此菜始於漲口鎮。
  • 寧夏美食尋蹤:青銅峽黃河鯉魚
    不僅如此,鯉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是吉祥的化身,代表著人們的美好期望,這是獨具民俗特點的黃河鯉魚文化之基礎,一首民間小調唱出了這樣的歌詞:「一個猛子紮下河,黃河紅鯉魚摸一雙,多少回夢裡回故鄉,叫一聲黃河我的娘。」樸素的歌詞描繪出人們對黃河深摯的情感。      我國古代有崇尚鯉魚的風俗,常以鯉魚作為贈禮和祭品。
  • 【美食DIY】糖醋黃河鯉魚
  • 《寶可夢》鯉魚王進化真的要躍龍門?這集講了它進化的秘密!
    被稱為寶可夢裡面最沒用的鯉魚王,實際上並非真的沒用,因為如果鯉魚王進化的話,就可以進化成為威力不俗的暴鯉龍,在遊戲中,要進化鯉魚王並不困難,因為進化條件只需要20級就可以,在諸如學習裝置之類的道具的幫助下要進化一隻鯉魚王是很容易的,Emmmm,,不過如果真的要拿鯉魚王出來手把手練,
  • 【風味飲食】黃河鯉魚最開封
    黃河鯉魚數開封,這是公認的事實。資深美食家汪曾祺專門寫過黃河鯉魚,他說:「我不愛吃鯉魚,因為肉粗,且有土腥氣,但黃河鯉魚除外。在河南開封吃過黃河鯉魚,後來在山東水泊梁山下吃過黃河鯉魚,名不虛傳。辨黃河鯉與非黃河鯉,只需看鯉魚剖開後內膜是白的還是黑的:白色者是真黃河鯉,黑色者是假貨。」
  • 此魚養在稻田裡,是鯉魚的變種,最大難超半斤,價格卻是鯉魚10倍
    不過這裡要說明的是鯉魚確實不是四大家魚,「官方」認定的四大家魚是沒有鯉魚,也沒有鯽魚的,而是指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這四種魚。其實在南方地區很少有人吃鯉魚的,它是一種被人嫌棄的「低檔魚」,市場上三四元一斤也很少有人賣。但是在北方地區,黃河大鯉魚卻是很有名氣的,被視為「魚中珍品」。
  • 魚類產卵場遭破壞,黃河鯉魚面臨滅頂之災
    電魚船頻頻「掃蕩」黃河灘,魚類產卵場遭破壞,黃河鯉魚面臨滅頂之災!文/老魚3月7日中午時分,在鄭州黃河桃花峪段,兩名中年男子正在用力地將一艘小木船推向一處淺灣,而船上的一些裝置,如電線、電瓶以及長長的電桿,暴露了這兩個人的身份!沒錯,他們就是黃河的電魚人。
  • 永定河「鯉魚跳龍門」的主角並不是鯉魚
    先是有新聞稱,來自上遊水庫的水流奔湧而出,在北京永定河河道裡掀起巨大浪花,不時有鯉魚從水流中跳躍而出,鯉魚跳龍門的景象在永定河上演。這兩天,又有幾家媒體報導,魚躍龍門的場面在陝西漢中黎坪景區裡真實上演了!只不過,這次的主角不是鯉魚,而是另外一種魚類——細鱗鮭。
  • 世界上最會飛的魚,最長飛行記錄1000米,可能是「躍龍門」的原型
    導語:世界上最會飛的魚,最長飛行記錄達1000米,可能是「躍龍門」的原型。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裡遊,這是我們一貫的常識,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大自然中就有這樣一種魚,它們被稱作「飛魚」,像鳥一樣有著翅膀,可以在海面上滑翔。
  • 黃河鄭州段水位創新低,釣魚人擠滿河灘!釣不到魚也開心
    偶爾有釣友釣到幾尾鯉魚,或者是金燦燦的「黃辣丁」,顯得格外興奮。看來,冬季的黃河,魚情並不是不好!但對於真正愛好這項運動的人來說,一切都不重要,在「浮漂舞動」中尋找中魚那一瞬間的快樂,甚至比中了大獎還高興。有時候就算釣不到魚,也很開心。
  • 數萬條觀賞鯉魚放生黃河,不但影響生態,還可能危及人類健康
    畢竟觀賞鯉魚和原生的黃河鯉魚,絕對可以進行雜交。但是有一點我們也都知道,這些觀賞鯉魚,一旦放入野生環境以後。第一點就是,大部分的觀賞鯉魚,未必會立刻適應野生的這種生存環境,因為它們從出生就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生長,屬於溫室裡的花朵,並無多大能力對抗野外的惡劣環境。
  • 公園現奇觀 小魚「躍龍門」
    視界網消息,「鯉魚跳龍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民間傳說,傳說中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成龍。在實際生活中,魚群結隊躍出水面雖不罕見,卻也並不常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魚跳「龍門」的現象呢?大渡口區農委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魚類都有迎水而遊的習性,這其中又以「鯉科」的魚,比如鯉魚為典型代表。
  • 東阿黃河鯉魚保種提純工作進入新紀元
    東阿縣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東阿縣品牌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縣農業農村局幫助下,不斷推動東河黃河鯉魚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及品牌化建設,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培育發展新動力。近期,藉助東阿縣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之契機,對東阿黃河鯉魚保種提純工作展開了新的規劃和探索。12月15-16日,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動物基因中心蘇勝彥博士、王美垚博士的指導下,對後備親魚組進行了生物學測量、分子學研究取樣以及電子標籤標註活動。
  • 河南人對鯉魚跳龍門的情懷
    鄭州有道名菜黃河大鯉魚,是河南省鄭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具有悠久歷史,《詩經》有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鯉」,一向為食之上品。鄭州黃河鯉魚體體態優美整體呈梭型,魚身側扁而腹圓,頭背間呈緩緩上升的弧形,體側鱗片金黃色,腹部色淡而白。
  • 漁樂文化:關於魚,具有吉祥寓意的成語以及典故
    漢元帝時絕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給匈奴王時,天空飛過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裡。中國傳統上把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連讀,並分別指代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魚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漢的王昭君,閉月是後漢末的貂蟬,羞花是唐代的楊貴妃。
  • 「鯉魚王」 ——樊勝武
    在阿五黃河大鯉魚的製作規範裡,不僅要活魚宰殺,刮鱗去腮,冷藏靜置兩小時排酸;而且,還要去除三叉骨、抽腥筋,兩次按摩,花刀解魚,炸至定型,標準化燒制。只有經過這一系列的工藝流程,一道肉質筋軟、沒有腥味的黃河大鯉魚才能上桌。匠心是什麼?匠心不是口號,而是一個個標準化的流程。「是把食材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來細心對待。只有這樣,食物最本真的美好味道才會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