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飲馬長城窟行》
趕在周末的時候去了上博,排了一個小時就為了看「兩條魚」。
「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展」
「遺(wei,第四聲,表示贈與)我雙鯉魚」其實來自漢樂府中的《飲馬長城窟行》。「雙鯉魚」當然並不是兩條真的活魚,而是古代裝書信的木函套常被雕刻成鯉魚的樣子,一底一蓋,打開即成雙鯉魚,因而得名。自然,「烹鯉魚」也不是真的宰殺,而只是打開函套,取出書信的意思。
所以,雙鯉魚在這裡指的就是書信。在中國古代,書信除了被比喻為「錦鯉」,還有「飛鴻」、「青鳥」、「彩雲」等。
而這裡展覽的就是吳門一派的文人們,互相往來的書札。
好了,到這裡先要再回答兩個問題。一,吳門是哪一派?二,何為書札,與書法有何不同?
「吳門」強大的朋友圈
吳門其實指今蘇州一帶,蘇州為古吳都城,有吳門之稱。明代中期,有一群文人就生活在吳門地區,他們才華橫溢,能書善畫,瀟灑不羈,自成一派,也被後世稱為——「吳門畫派」。
以沈周、文徵明及其好友、兒子與及門弟子構成了吳門延續數代的龐大的交友圈子,在展覽上有一面牆,就展示了這個強大的關係網。
「書札」裡的家長裡短
在沒有電話、網絡的時代,除了口信,人們之間的聯繫只能靠一封封親筆寫下的書札維繫。
書札大多隨意寫就,是作者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的作品,這些信札的內容上至朝政民生,下至家長裡短,有表達思念也有表達怨念的,幾乎無所不包。
搞清了這些,下面就來看看吳門裡發生的事兒。
/ 祝枝山呼朋喚友
明朝的某一天,風雨交加,祝枝山在家閒著沒事幹,偏偏又犯了牙痛,心情很鬱悶。不過就這樣自怨自艾可不是大才子祝枝山的個人風格。就算天公不作美,邀請朋友一起來喝酒博戲亦不快哉?於是提筆揮毫寫下了一張便箋。
《祝允明致文貴》
登高落帽,皆為風師雨伯阻之,雖病齒少飲,安能鬱郁獨抱膝坐屋子下對淋淫乎?駝蹄已熟,請午前來,呼盧浮白,共銷之也。一笑。允明頓首。文貴兄足下。
大意:文貴兄,雖然我牙很疼,不能多喝酒,但整天抱著腳窩在家裡,就這樣對著外面討厭的雨也太鬱悶了吧?駝蹄已經燉熟了,你中午前過來,我們一起喝酒博戲多開心。
隨情適性,瀟灑不羈,祝枝山無拘無束、風趣灑脫的性格躍然紙上。
/ 文徵明對妻子絮絮叨叨
文徵明在給妻子的家書中也是為了生活瑣事「絮絮叨叨」。
《文徵明致妻》
不知出殯事如何,曾砌郭不曾?前銀不彀用,今再二兩去。凡百省事些,再不要與三房四房計,我當初兩次出殯,不曾要大哥出一錢,汝所見的。千萬勸二官不要與計較,切記,切記。明付三姐。
大意:不知道出殯的事情怎麼樣了?之前的銀子不夠用的話,現在再拿二兩去。各種事宜都節省一些,再不要與三房四房裡的人計較,以前我兩次出殯的事,沒有讓大哥出一文錢,這你也是知道的。千萬記得要勸二官不要和跟他們計較,切記切記。
/ 沈周直言祝枝山「小氣」
某天,祝枝山將自己的新作送給吳門畫派的「掌門人」沈周鑑賞,獲得了這位大前輩的高度讚譽,極盡溢美之詞。不過最後在談到酬勞時,沈周也沒客氣,直言祝枝山「小氣」,真是「恩怨分明」。
《沈周致祝允明》
捧誦,高作,妙句驚人,可謂壓倒元白矣。健羨健羨。敬謝敬謝。但纏頭之贈恐是虛語,所見者星銀之犒耳。呵呵。草草附復,餘容面悉。契生沈周再拜。希哲契兄先生。七月五日具。
大意:我已經讀完你的大作,每一句都精妙絕倫,這水平絕對可以壓倒元稹,氣死白居易。我對你的仰慕之情真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感謝你給我這個榮幸的機會。但是酬勞的事恐怕是假話吧,我只看到零星一點而已。呵呵。草草回復,其餘的等見面再說。
原來「呵呵」,從明朝就開始說了!
在我們的印象裡,藝術似乎是與俗世對立的,文人們怎麼會為那些雞毛小事煩擾?但這就是真實的吳門文人。
突然明白了為什麼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他們在凡塵俗世之上建立了自己精神上的桃花源,在那裡盡情地揮灑著自己的才情。立於生活而有所超脫。
本次展覽負責人孫丹妍表示,書札真實的反映他們普通人的一面:「書札東西雖小,但可以小中見大。它可看的角度很多,從歷史的角度看,是史料;從藝術的角度看,又是一件藝術作品。」
有沒有很動心!很想去看!先等等,最後小編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大福利,讓你一分鐘穿越到吳門!
——就是這個!展覽推出的配套App,「書札裡的吳門」。(蘋果App store可下,ipad下載觀感更完美!)
打開界面,選擇你想要了解的那位文人,然後就能清晰的顯示出與其相關的「朋友圈」。再次點擊後可以進入該文人的主頁面,你會看到他的生平資料,向右滑動,就是一系列的書札寄函作品。
驚喜的是,每幅作品還配有釋文和說明,並且可以進行縮放,清晰程度和方便程度遠高於實地看展!!
好啦,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了,線上觀展愉快~小編要繼續圍觀吳門文人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