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中國最彪悍的群體,可能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北方人佔了上風,別說考究,僅僅憑藉諸如「東北虎」、「西北狼」的稱號讓人望而生畏。
畢竟相對南方人,東北人和西北人牛高馬大的體格在單個格鬥和散打事件比較佔據優勢。只不過本文討論的並不是單挑,而是另外一個課題:群毆。
事實上,真相往往並不是人們最初想的那樣,國內最兇狠的戰鬥群體多半誕生於南方。
這方面是有權威文獻介紹的——中國社科院法學院研究所發布的《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印證了南方人的實力:2000年至至2013年全國百人以上的群體事件中,華南地區佔36.6%,其中廣東省更是以267起、佔總數30.7%拔得頭籌。與之相比,東北三省加在一起只有27起,是廣東的十分之一。
不要被東北大哥那句著名的「你瞅啥?」所嚇倒,雖然這句話大多都帶有明顯的挑釁性質,並不是真正想跟你討論眼前的風景,而且這句對話多半到此為止,但是大多數東北大哥都會對你的沉默表示滿意,並不會保持繼續追究的念頭。
但是南方人普遍不是這樣,他們的沉默背後往往醞釀著一股疾風暴雨和驚人力量的宣洩。讓人禁不住去思考: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南方人個子都比較小,理論上單兵作戰能力不高,尤其是我去了福建和海南之後,深深感受到什麼叫「與眾不同」,其實我在北方就是一普通身高。
問題是,大規模械鬥不同於拳擊,身高的優勢往往在玩命精神和團隊作戰的面前不堪一擊。
所以我得出結論:在各種戰鬥力排名中墊底的廣東、福建、甚至浙江南部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並且數百年來一直就是。
華南人民為什麼這麼強?
宗族的力量
與華南農村的轟轟烈烈相比,北方農村則顯得平靜得多,因為他們缺乏強大的戰鬥傳統文化——宗族械鬥。
宗族械鬥早在明朝就已出現,到了清朝,福建漳泉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成為頻繁械鬥的戰場。爭執的原因大都雞毛蒜皮,但械鬥往往經年累月,慘烈程度遠超一般意義上的群架。
例如光緒三十三年,福建惠安縣村民因賭債糾紛械鬥,牽連大小兩姓幾十個鄉,延續3年,死於械鬥者達160多人。光緒末年,福州長樂縣的玉田、東渡兩鄉為爭奪水源,械鬥時間更長達4年。
我真是服了這幫人,打架居然能打了4年.
漳、泉地區的械鬥給清廷帶來了巨大的維穩壓力,雍正十二年,皇帝專門頒布詔書嚴禁械鬥,詔書中提到:「漳、泉二府……歷來為國家宣猷效力者,實不乏人。獨有風俗強悍一節,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
在宗族械鬥和山盜、倭寇頻繁侵擾的環境中,福建龍巖、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的土樓建築有了很大發展。
宗族是中國社會特有的親屬制度。宋代實行完整的科舉制之後,官僚階層流動加快,傳統的世家和士族不復存在,為此,以範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在家鄉設立義莊,救濟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寄望於延續家族的政治勢力。
宋代的宗族只是初具雛形,到了明代,國家出於社會控制的需要,把宗族與裡甲制結合,作為建立地方社會秩序的基礎,《朱子家禮》等理學經典也為宗族構建提供了一整套指導理論。官方與民間合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宗法、祠堂、族田、族學、族譜在內的嚴格的宗族制度。
中國北方歷史上迭遭戰亂,並發生了數次人口大遷徙,而南方家族的血脈延續相對穩定,因此南方人的宗族認同遠比北方強烈。時至今日,南方農村仍有大量的單姓村落,而北方農村絕大多數都是多姓氏混居。
除了更強的宗族認同外,農業生產的南北差異,也是宗族械鬥主要出現在南方的原因。長江以北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對水利灌溉的依賴較小,除了特定時節,一家一戶大多能獨立完成耕作。
而南方的水稻種植更依賴灌溉也更要求協作,血緣紐帶因此更加牢固,為爭奪水源和農田,各宗族也更易產生矛盾。而且,南方沿海地區人口遠比北方稠密,宗族之間的生存競爭更加激烈。
有如此強大的械鬥文化做支撐,碰到真正打群架時,北方人幾乎不可能是南方人的對手——在「中立的日本戰場」,來自福建的黑社會團夥不但讓東北黑幫根本沒有話份,甚至日本本土的黑社會也要禮讓三分。
南方人裡,什麼地方的人是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民族?
大明王朝最優秀的將領戚繼光曾經練過一支著名的軍隊——戚家軍。戚繼光活著的時候叫「戚家軍」,戚繼光死後,這支軍隊被稱作「南軍」,它的主力都來自一個著名的地方「義烏」,沒錯,就是當下那個小商品批發源頭的地方。
這一切其實都是巧合,造成戚繼光招兵為什麼不選東北人、山東人、陝西人的原因是,他偶然見過一場大規模的民間械鬥。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義烏礦工、鄉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械鬥,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餘人。
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钁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兇光,狂叫著衝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
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後,你們接著打!
彪悍如此,全國僅此無他,嘆為觀止。明明可以靠小商品批發,卻為了一口氣常年全家老小參與械鬥,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義烏人雖然械鬥狠,但是論起打仗歷史上最著名的大約是客家人,軍事要塞化的建築就是其戰鬥民族的直接體現,今天,客家人不同聚集區的建築外形,就能推斷出哪裡是前進基地,哪裡是小跳板。
造成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損失的太平天國運動,發起者中有6位廣西客家子弟,核心武裝力量也由廣西客家人組成。太平軍北伐過程中,由2萬餘客家人從揚州一直打到直隸,數十萬清兵卻對其束手無策,悍勇程度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客家人也創造了宗族械鬥史上最慘烈的記錄:清末鹹豐、同治年間廣東客家人與本地土著的械鬥,時間跨度長達13年,地點覆蓋17個縣域,死亡人數保守估計在百萬以上。
不過,也許是由於這次傷亡過於慘重,客家人從此趨於保守,一般很少表現出攻擊性。
慘烈程度唯一能與之相比的是同時期的「陝甘回亂」,不過那是赤裸裸的造反,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抗戰之前,紅軍戰士中口耳相傳的一句話是,「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這句國民黨地方軍閥戰鬥力的真實寫照恰恰說明廣西人最能打。
在廣東人看來,今天最彪悍勇猛的無疑是潮汕人,而以潮汕人為主的海南人,也是從一兩百年來屍山血海的族群衝突趟過來的。但是,與喜歡在身上紋爬行動物的東北人不同,潮汕人看上去多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
他們一般不會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東北大哥一眼,最後就毀了大哥的容顏。
海南之旅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