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吞併西夏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就感到了不適。這位戎馬一生的一代天驕和眾多老人一樣,無法抗拒歲月帶給他的8億沉重的枷鎖。他留下大軍繼續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帶著親信移到六盤山避暑,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領自己的羊群到一處水草更豐美的地方駐牧一樣自然,然而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遷移....
是年8 月,歷史上最偉大的徵服者終於向死神垂下了桀驁而高貴的頭顱,病逝於薩裡川哈剌圖行宮,終年66歲。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陵墓連同其二世窩闊臺三世忽必烈等蒙古帝王之墓,至今未見蹤跡。
成吉思汗究竟葬在何處?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崩於薩裡川元哈喇圖行宮,葬起輦谷",而《蒙古源流》則說:」在阿勒坦山陰,哈貸山陽之大諤特克的地方,建立陵寢。」
對成吉思汗的葬地還有許多說法。南宋彭大難說葬地在瀛渚河之側;龔之要說起輦谷在北京西邊的房山縣;張鵬翮說埋在歸化城西北的祁連山.....
《黃金小多桑蒙古史》等書則認為,真正的葬地在成吉思汗故土不兒罕山(即今蒙古肯特山),而清代《欽定理藩院則例》、《蒙古遊牧記》等書卻認為,葬地就在鄂爾多斯草原。
鄂爾多斯是蒙語,「鄂爾多」是宮廷一成吉 思汗宮廷,鄂爾多斯蒙古族乃是守護宮廷的人,故取名鄂爾多斯。這裡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35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河套人」。
1935年在鄂爾多斯出土的元將突拔都的出徵記裡說:成吉思汗死後舉行天葬,其靈運回蒙古故地時,車輪突陷在一塊平漠窪地裡 ,任憑人拉馬架,拉靈車的神駝(白駱駝)再也不走,官員們只好祭奠、禱告。這時,成吉思汗的寶劍突然飛走,衣服、帽子也放出異彩。於是官員們想起了成吉思汗路過此地時曾吟詩道:「花角多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髮老翁享樂之邦」,並對部下說:「我死後葬此地。」所以,官員們便把裝衣服、帽子的七寶箱在此葬下,並且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專門侍奉。
據傳,文中提到的平漠窪地即今伊金霍洛,七寶箱即成吉思汗銀棺,寶劍飛落的地方即後來的蘇力定霍洛。
伊金霍洛是蒙語,譯成漢文為「君主的園陵」,即成吉思汗陵寢,它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勝市西南65公裡處,陵園佔地長、寬各15公裡,面積和225平方公裡。各種史料和傳說紛紜,互相矛盾,原因頗多。
元代大汗、皇帝的墓地對外人絕對保密,以防他人日後挖鑿墳墓。「元人於陵墓所在,不令人知,葬後必驅萬騎踏之使平,至草長無跡乃已",《馬可波羅遊記》也記載:大汗葬時極秘密,沿途見人,皆殺之殉。
《草術子》已書記載當時的葬俗時說:「蒙古諸汗葬時,以陵無標識,難以尋覓,乃葬後屠一稚駝於陵前,使母駝視之,將來謁墓時引母駝與俱。母駝必尋至其稚駝被殺之地,昂首高鳴,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
成吉思汗去世後,後代人為便於祭祀,在離葬地甚遠的蒙古草原上,建立了專門奉祀成吉思汗的象徵性陵寢,即八白室一八頂白色氈帳(蒙古包)。《蒙古源流》記載:「因不能請出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自立白屋八間,在阿勒臺山陰,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高原)地方建立陵寢,號為索多博克大明青吉斯汗(成吉思汗),其名遂流傳至今雲。」
「八白室」裡分別供奉的是成吉思汗及第一夫人李兒貼、、第二夫人忽蘭、第三夫人郭陽布勒津高娃四人的靈樞,白色神馬圖祭天用的檀香木奶桶、弓箭馬鞍馬具等珍貴物品,如今的成陵後殿裡安放的三座靈柩包,是以史籍上的「八白室「陵寢為依據的。建立起「八白室」後,蒙古族人民世代供奉,即使是戰爭或遷居,「八白室」也隨同而行。
明朝天順年間,跟隨和守護「八白室」的鄂爾多斯部落進駐到寶日陶亥(今伊克昭盟),「八白室」也隨之安放在黃河南岸的王愛召附近。清初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族制,鄂爾多斯劃歸伊克昭(大廟)盟,共分為七期。鄂爾多斯濟農(最高首領、成吉思汗21世孫成為盟長時,將「八白室"遷到了他的領地郡王旗境內供奉,並把安放「八白室」的地方命名為「伊金霍洛」。
成吉思汗陵寢自清初遷到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之後,曾幾經搬遷。
抗戰爆發,日本侵略者對成陵心懷叵測,蒙古族人民將成吉思汗陵寢移到甘肅榆中縣興隆山。
1949年,成吉思汗靈柩又被遷到青海省的塔爾寺。
1954年,根據廣大蒙古族群眾的要求,又將成吉思汗的靈柩遷回鄂爾多斯故地。
4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組成了迎靈代表團,舉行了隆重的祭靈盛典,將靈柩送回伊金霍洛。至此,成吉思汗陵寢又回到了曾經安居過300餘年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