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食貨都認為,海魚比淡水魚好味。無可否認,海魚肉實刺少,的確比淡水魚易入口,但在鮮味方面,小編還是認為淡水魚較有味道,特別是用凼仔養的魚。在山區城市信宜,最備受群眾推崇的理所當然是本地特色的凼仔魚。
氹仔魚簡介:
1、氹仔魚的由來歷史悠久,氹仔魚實為鯇魚種類,是山區以一種獨特的養殖方式而稱為氹仔魚,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氹仔」或稱「凼仔」,山裡氹仔面積小,在水質純淨,沒汙染的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2、種植優質牧草如黑麥草、苦麥菜、春菜、象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又可以以投餵生谷芽和熟紅薯的方法,解決冬季青飼料短缺問題,這是純有機植物餵養。
3、其獨特以微流水及綠色植物養殖,肉質鮮嫩、肉多不肥膩,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一般生長期為兩年左右,每尾重達5公斤以上至7、8公斤左右。主要產於信宜山區洪冠、茶山等地。
這種魚肥而多肉,肉質堅韌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爛,沒有腥味,宰殺後斬成塊狀,煮熟時放入醬油、黃酒、姜蔥、豉汁、陳皮、五香粉等佐料,濃香撲鼻,味道十分鮮美。
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裡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歷史:
凼仔魚養殖歷史上溯到唐朝,鹹通年間(860~874)信義、茂名等縣(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區農民在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1、外在感官特徵。一是魚體較大。商品魚有10斤左右,75公分長,比其他上市的草魚大。二是體色鮮豔。凼仔魚(草魚)的鱗片緊密,呈淡黃色,非常鮮豔。三是新鮮生猛。
2、風味特徵。由於某種原因凼仔魚(草魚)生長的水質、土壤、環境、飼養方式等與眾不同,因此它的味道與普通淡水魚相比,別具一格,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烹製都具有嫩、滑、香、甜的口感,不添加任何佐料,也沒有腥味、泥味,嘴嚼後餘香不盡。
3、內在品質指標,信宜凼仔魚(草魚)營養豐富,含16種胺基酸,胺基酸總含量19.44℅,高於目前有關草魚肌肉中胺基酸含量文獻報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