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跏山巔,寂靜覺悟;遍灑佛光,人間仙境。中國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之稱,實有以訛傳訛之虞,真正的歷史事實恐怕是「天下名山僧創多」。一字之差,道出了從貪求到開拓、從獨佔到共享的內涵變化,僧人的貢獻不可抹滅。——純道題記
了解更多中國佛教名山信息,請免費訂閱微信《禪藝會》後輸入下列代碼之一:「16A」「16B」「16M」「18A」「18M」「18T」查詢。
雞足山是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並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和四川峨嵋山並稱「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像一位進入永恆寂靜的覺悟者,雞足山趺跏坐在賓川境內西北,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雞足山頂海拔3320米,賓川壩子海拔1440米,相對高差約1900米,氣候立體多樣,植被多為亞熱帶、溫帶常綠針、闊葉林和灌叢林。春夏季登山旅遊,植物生長茂盛,繁花似錦。每當一場山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
雞足山氣勢磅礴,方圓百裡,最高峰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臨其山,可東觀日出,南瞰浮雲,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山上松林茂密,修竹叢生,蜀漢時始建小庵,唐代擴建,興盛於明清。
全山有奇山40,險峰13,巖壁34,幽洞45,溪泉100餘;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餘種;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樹、奇花異草;有珍禽異獸數十種。古人用一鳥、二茶、三龍、四觀、五杉、六珍、七獸、八景來概括雞足山的自然美景。
前人描繪雞足山:「山勢壯高,高插雲漢;古木參天,綠蔭生寒;幽谷陰沉、深不見底;壁峭懸崖,望之股慄;瀑布飛濺,白聯懸空;萬壑松濤,狂風突起。登天柱峰睹佛光,使人入虹雲仙境;站華首門聽晴雷,震聲只隔半溪雲」。
據考,蜀漢時佛教已傳入這裡,建有小庵。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迦葉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最後入滅於雞足山。
又相傳,迦葉至雞足山後,進入禪定,奉持如來附囑之金衤闌衣,以待彌勒出世而授之。顯然迦葉入定的雞足山是在印度境內的摩揭陀國,中國之雞足山由僧人附會而來,同時作為迦葉道場載入中國釋史。
至明代,山上僧尼雲集,佛事最為鼎盛。「琳宮紺宇不知數,浮圖寶剎凌蒼蒼。」據統計,有「大者七十二所塔院」,且「規天矩地,制度虛敞」、「院宇壯麗」。另外還有許多「靜室精舍」。至清代,這裡還有寺36所,庵72所,盛時常住僧尼5000人以上。
許多僧人遠道而來在此結茅修行,於是在這些高僧大德修行處,一座座寺廟建立起來。雞足山是僧人嚮往的一塊淨地,明代僧人靜聞的事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據馮志《仙釋傳》,靜聞原為江蘇迎福寺蓮舟法師的法嗣,他禪誦達二十年,剌血寫成《法華經》,發願將此經供於雞足山。
崇禎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結伴西遊至湘江,不幸遇盜墮水,但將寫經舉在頭頂,獨不遺失。後創病死於途中。臨終前囑徐霞客將其骨灰帶至雞足山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願。徐霞客帶著靜聞的骨灰和血寫的經書,展轉數千裡來到雞足山,將其經供之於悉檀寺,並在山上為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詩《哭靜聞禪侶》六首以悼念。
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雞足山千百年的歷史積澱了無窮的文化內涵,明神宗頒藏經到山,賜紫衣圓頂。
雞足山佛教在清朝後期曾一度衰落,寺廟僅餘十餘座,且已破敗。雞足山佛教在近代的復興,當首推虛雲法師之功。虛雲法師對雞足山情有獨鍾,數登是山。1903年,他再上雞足山時,決定重興迎祥寺。1904年,將在泰國募得的佛教文物及捐款帶回雞足山。
1906年,虛雲法師爭取到清政府的支持,慈禧太后當時撥巨款在迎祥寺舊址上重建新寺,光緒皇帝賜新寺名為「護國祝聖禪寺」,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稱號,並賜以紫衣、玉印、金缽等物,頒賜《龍藏》一部。從此,雞足山以祝聖寺為中心,形成龐大的寺廟群,佛教在此再度興盛。保存至今的寺院主要有祝聖寺、金頂寺、華嚴寺、慧燈寺等。
吳道子的《瘦馬》、李霞的《十八羅漢過江圖》、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屈爾泰的《墨龍》、徐悲鴻的《雞·竹·山》《奔馬》,楊升庵、李元陽、李贄、董齊昌、孫中山、梁啓超、袁嘉穀、趙藩、趙樸初等留下的大量有關雞足山的詩文畫卷,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禪藝會圖文歡迎其他微信平臺和網站轉載,轉載無需事先徵得同意,但請註明出處。本輯圖片均由禪藝會主編實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