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兒茶
來源產地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勾兒茶,以根、根皮和葉入藥。夏秋採,鮮用或曬乾。
生於海拔300-2150m的向陽山地、灌叢、林緣、丘陵、山坡路旁。
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別名青藤、畫眉槓、鐵骨散、常青藤、山黃芪、小葉青、畫眉跳槓、鐵包金、大葉鐵包金。
勾兒茶 落葉藤狀攀援灌木,高約3m,小枝平展,黃色,後變淡褐色。葉互生;葉柄長0.6-1.5cm,無毛;託葉2,披針形,基部合生;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5-5cm,寬1.2-3.5cm,先端尖銳有小尖頭,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上半部有波狀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側脈7-10對,背脈顯著。花兩性,通常2-3朵簇生,排成疏聚傘總狀花序,或稀狹聚傘圓錐花序生於頂端,長3-5cm;花芽球形,頂端突漸尖;花綠色,花梗長1-2mm;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極細緣毛;花瓣5,倒卵形,小於萼片;雄蕊5,與花瓣等長而對生;子房與花盤分離,2室,花柱細短,2叉。核果長圓柱形,長7-9mm,寬約4mm,紅色,熟時紫黑色,宿存的花盤盤狀。花期6-7月,果期至翌年4-6月。
《全國中草藥彙編》
甘、微澀,微溫。
補脾利溼,舒筋活絡,調經止痛。根、根皮:風溼性關節炎,黃疸型肝炎,胃脘痛,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小兒疳積,痛經;外用治跌打損傷,急性結膜炎,多發性癤腫。
《中藥大辭典》
味微澀,性平。
祛風溼,活血通絡,止咳化痰,健脾益氣。治風溼關節痛,腰痛,痛經,肺結核,瘰癧,小兒疳積,肝炎,膽道蛔蟲,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中華本草》
微澀;溫。
祛風除溼;活血止痛;健脾消疳。主風溼痺痛;產後腹痛;痛經;經閉;外傷腫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30-90g。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貼敷患眼。
【運用】①治風溼關節痛,腰痛:
勾兒茶二至三兩,燉豬蹄一個或雞蛋二個吃。
②治肺結核咳嗽,內傷咳血,肝炎:
勾兒茶一至二兩,水煎服。
③治膽道蛔蟲:
勾兒茶二兩,水煎加糖服。
④治跌打損傷,蛇咬傷:
勾兒茶適量,酒浸外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