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跌跌撞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在家不小心碰倒了凳子,自己也順勢摔跤了,你會怎麼處理?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磕到了,委屈地哭了起來,就立馬跑過來,詢問緣由之後,就用手拍打凳子,嘴裡還不停地念叨:誰叫你把我們孩子絆倒了?
家長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寬慰孩子,看吧,我幫你報仇了,你現在是不是感覺稍微好一些。
但是如果把凳子換成你喜歡的一個花瓶,花瓶被孩子弄倒打碎了,孩子也受到了驚嚇,此時很多家長的反應,就是直接過來把孩子數落一番,誰叫你這麼不小心的,哎,我心愛的花瓶。
面對第一種孩子碰倒凳子的情形,有一位寶媽是這樣做的,孩子雖然哭了,但是她沒有過分地緊張,詢問了孩子磕傷的情況,穩定了孩子的情緒之後,她還會對被孩子撞倒的凳子說:你是不是也被撞疼了?我也給你揉一揉。
寶媽說,孩子磕到碰到是比較常有的情況,如果你表現得過分緊張,孩子可能會以為他傷得非常嚴重,也會加劇他的緊張情緒,讓他無所適從。
至於為什麼安撫好孩子之後,還要對倒在地上的凳子揉一揉,那是因為要讓孩子知道,他的這種行為是雙向的 ,不止他一個人受傷,去拍打凳子雖然能短期內讓孩子得到寬慰,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你拍打的雖然是凳子,但是可能會造成孩子產生一種報復心理,那就是我做的是對的,凳子是錯的,我受傷了就要打它。在孩子小的時候,他會認為萬物都是一樣的,今天你拍打的是凳子,明天他拍打的可能就是人。
面對第二種孩子弄倒花瓶的情形,這位媽媽的做法依然和第一種是一樣的,她先安撫好孩子,問他有沒有哪裡受傷,然後對著地上的花瓶碎片說:你都摔碎了,肯定很疼吧,待會讓我們寶寶給你道個歉。
這位寶媽依然是以關愛孩子為主,用事實向孩子證明,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是最重要的,相反,面對孩子撞倒東西,你一會寬慰孩子,一會斥責孩子,孩子可能會被你搞暈,媽媽到底是愛我呢,還是愛花瓶?
在孩子幼小時,每一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會對孩子的認知和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一個能給凳子揉痛的孩子,在遇到其它事情時,也會照顧到對方的立場,不致於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