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娃用腳蹬前座靠背,媽媽上來就是兩巴掌,你贊成麼?
最近有位媽媽給郭媽媽留言:兒子到了3歲多越來越調皮,常常把玩具拆得零零散散,或者把餅乾掰碎撒得到處都是,讓她很是頭疼。
其實,每個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
明明碗就在孩子面前,每頓飯吃下來,都會把餐桌弄的髒亂不堪.....剛整理好的房間,沒幾分鐘就被孩子弄亂。已經叮囑過好幾次,但是白色的牆壁還是被孩子當作畫板一樣亂塗鴉。出去玩的時候,孩子就跟脫韁的野馬一般,怎麼喊都沒有回應。
孩子的調皮像是上了弦的發條,一旦開始,就沒法阻止。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孩子乘坐高鐵,坐在座位上開始用腳踹前面乘客的靠背,剛開始在他身旁的座位沒有看到家長。
前面的乘客正在休息,被踹了幾次後醒了過來。
這時坐在過道另一旁的一位媽媽,伸手打了男孩的腳兩巴掌,男孩看了看媽媽,不情願的放下了腳,不敢繼續踢。
前面的乘客稍微回頭看了一下,也沒有跟這個孩子過多計較。
孩子的調皮打擾到了其他人,這位媽媽的做法卻令引發網友爭議
有網友表示:做得好,支持!
也有網友表示:越打越叛逆!
孩子犯錯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棍棒之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俗語昭示著一個較為普遍的認知:孩子調皮犯錯,打一頓就老實了。
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 打 " 是最簡單的教育方式,但是打,只是暫時抑制問題行為的發生,對問題行為的解決沒有好處,只會讓親子相處關係越來越緊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但沒有暴力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再完美的父母也暴起過一萬次揍孩子的心。只是真的動手的次數不多,但每一次,都必須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你不打孩子,社會會幫你翻倍地打。
打或者不打孩子,這是個問題!
其實,打或不打孩子都不如教會孩子自己養成好習慣,養成習慣之後其行為就會具有自覺性,並內化成一種根深蒂固的高尚品格,這種品格會貫穿於人的一生。
有了這種品格,無論是學習、做人、做事,還是社會交際,都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現代社會中,父母經常會發出這些疑問:"孩子為什麼這麼懶,"孩子為什麼這麼不懂得理解別人,孩子為什麼總說謊?……
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父母沒有從小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以致讓壞習慣有了可乘之機。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首先,我們要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所謂「關鍵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一般來說是指在幼兒3-6歲這個時期,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見效最明顯,會事半功倍。
而錯過這一階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會差很多,甚至終生都不能彌補。
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不容易,在學校老師會一直提醒他,那麼回了家,就需要家長你這位家庭教師來培養。
優秀的人一定有良好的禮儀習慣
而好的禮儀習慣,是要靠從小慢慢培養的。3-6周歲是幼兒好習慣的定型期,這裡給大家推薦這套《禮儀常識大畫書》,幫助兒童自我養成好習慣,是幼兒的啟蒙優選讀物。
本書分為四大禮儀主題,從不同的方向教導兒童學會在生活中,人際交往中的常用禮儀,結合兒童的實際年齡特點,共72條禮儀小常識,指引兒童文明禮儀及良好習慣的養成。
家庭篇:養成孩子與人交往中,養成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理解,懂得尊重父母、長輩。
公共篇: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做到禮貌得體,不大喊大鬧,學會謙讓,尊重他人。
交往篇: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交流,幫助孩子結識新的小夥伴,能學會處理交往中產生的小矛盾。
校園篇:幫助孩子初步學習與人用餐時的禮儀,在幼兒園尊敬老師,與同學和諧相處等。
彩色注音:每本中都配有詞彙注音,詞彙釋義,可以讓孩子認識生詞,理解文中所含意思。
教育提示:每篇小故事前都有一個簡單小提示,用通俗語言為孩子講述故事的大致內容,幫助孩子更好的進入故事情節。
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懂禮守禮的好習慣,成為有教養,懂禮貌的小朋友,家長不妨一試呢?
未來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由現在的你說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