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說自己做小米是順勢而為,如在萬仞之山推巨石。而更多人是借勢而起,憑藉一些關係和資源,從而做大企業。
什麼是「勢」?
《道德經》裡有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其中的「勢」指的是環境。在更多時候,「勢」多用來指萬事萬物的趨向、姿態。
或者是用來指實力和能量,比如勢均力敵,趨炎附勢。
所以,起高樓就是起勢,樹倒猢猻散就是失勢,我們做企業,不管是順勢還是借勢,都不如造勢。
任正非就是造勢的高手。
其實這是思維邏輯的不同,順勢講究的是判斷形勢發展,然後順勢而為,而借勢追求的是找到並借到別人的「勢」,用來助益自己。
也就是說,順勢和借勢是被動的成分很大,是以「勢」為主,而造勢則是以「我」為主,更講究有所作為。同時,造勢的過程又會用到順勢和借勢。三者其實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完全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比如在營銷上,就經常用到造勢、順勢和借勢。企業找明星代言,就是一種借勢、借其影響力來營銷,另外還有利用事件、概念、心理等營銷方式,基本都是這種。
不管是財富的積累還是事業的發展,都可謂「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無勢不能成功。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不能不懂造勢。我們今天回看任正非創辦華為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個不斷造勢、起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