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青新聞網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最近幾年,不少扶貧幹部在國家級貧困縣陽原灑下了汗水、留下了光陰的故事,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這片古老的土地。河青新聞網特別推出「最美年華獻給你」扶貧系列報導,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他們的足跡和事跡。
■陳劍楠(前)和鄉親們拍東谷它村全家福
他是河北正定人,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主動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選擇建設家鄉;參加工作不久又主動奔赴陽原縣的貧困農村;在東谷它村,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謀出路……
他新婚不久即下村扶貧,平均每個月待在村裡25天以上;妻子進產房前不到兩個小時,他才從村裡趕到醫院;妻子生完寶寶不久,他就又一頭扎回到村裡……
他,就是河北省科學技術廳赴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窪鄉東谷它村執行駐村扶貧任務的陳劍楠。
■陳劍楠和鄉親們在杏樹林內勞作
打造品牌,著力發展林下經濟
東谷它村多林、少耕、缺水,1000畝的旱地基本全已退耕還林種植了杏樹。陳劍楠意識到,村裡的脫貧產業必須圍繞這片杏樹林做文章。
他曾聽從事科研工作的妻子講過,沙漠裡種肉蓯蓉,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陳劍楠開始向妻子請教:有沒有合適的中藥材耐旱、喜陰,可以在杏樹林下面套種?熱心的妻子又是調研,又是向老師、同學諮詢,很快就告訴他知母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陳劍楠又找來省農科院、張家口市農科院等有關院所企業的學者、專家到村子裡實地指導,不僅確認林下種植知母可行,還給出可以發展林下養殖的建議。
不久,陳劍楠爭取到廳幫扶資金,建成一座林下生態蛋雞散養基地,扶持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著力發展林下經濟。「東谷它的蛋」就是陳劍楠著力打造的品牌之一。在品牌設計期間,從Logo到文案再到平面,一直也是妻子在幫忙把關。那時妻子正懷有身孕,陳劍楠卻天天在村子裡盯施工,搶進度。妻子打趣他說,「你關心村子裡的雞,簡直勝過自己的老婆孩子。」
不過,現在一箱箱「東谷它的蛋」發往全國各地,附帶著每顆一塊五的「身價」,陳劍楠終於可以向妻子「交差」了。
■陳劍楠在謀劃村裡的未來
堅強後盾,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說起妻子,陳劍楠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來,我們真是柏拉圖式的感情。」陳劍楠畢業回石家莊工作後,妻子還在北京讀博;結婚不到半年,妻子尚未畢業,陳劍楠又奔赴陽原扶貧;幾年來,小兩口幾乎一個月只能見一次面。
這不,每到春夏農忙的時候,陳劍楠總擔心妻子認不出自己,「她說我變得又黑又糙。」說起這些,陳劍楠的語氣裡帶了幾分「甜」。他也跟妻子做了保證,「我一定收拾好自己,再回去抱寶寶。」「我虧欠妻子和孩子的太多了。」妻子十月懷胎時,他每個月只能陪上幾天;妻子進產房前不到兩小時,他才風塵僕僕地從村子趕到醫院;妻子還沒出月子,他又踏上了回村的路程。
成為父親之後,陳劍楠的感觸也有些不一樣了,「平時不看孩子的照片還好,一看就會特別想。但人生總有取捨。」
可即便是這樣,妻子從沒發過脾氣、使過性子,「其實她越理解我,我越難受,越覺得愧疚。只能好好幹工作,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疫情初期,妻子聽到陳劍楠跟村子裡打電話時說急缺防疫物資,她找到長輩親戚,爭取到了1支測溫槍和300個醫用口罩。雖然她希望丈夫多些時間陪自己和孩子,但是說出口的卻是,「你趕緊帶回村裡去,晚了就派不上用場了。」
有了來自大後方的堅強後盾,陳劍楠在工作中沒有了後顧之憂。
為民服務,建設浴室、拍全家福
近兩年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東谷它村參與的集中式光伏發電、種豬繁育、肉驢養殖、優質驢引種等多項產業項目有了分紅,主導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林下知母種植、林下散養等產業項目取得收益,累計獲得收入超過25萬元,其中貧困戶通過產業分紅、就業工資等渠道累計增收超過17萬元。
經濟上去了,陳劍楠琢磨著再為村民做些事,首先從村裡的面貌抓起。
陳劍楠說,平時,鄉親們一般都是偶爾到山下的鎮子裡去洗澡,非常不方便。他下定決心,徹底解決這個難題。
隨後,陳劍楠爭取廳幫扶資金25萬元,建起村裡第一座公共浴室,結束了東谷它建村千餘年來村民無處洗澡的歷史。鄉親們高興地說,「以後在家門口就能洗澡了,這事真不錯。」
讓鄉親們豎起大拇指的,還有掛在自己家裡的一幅幅全家福照片。「其實現在的電子設備豐富先進,大多數人都不怎麼喜歡洗照片了。但是當我剛到村子裡時,發現老鄉們還是會鄭重其事地在房間醒目位置掛上重要的照片。」於是,陳劍楠組織全部在村鄉親拍攝東谷它村全家福,同時為各家庭拍攝家庭合影,並免費衝洗髮放至每戶家中。同一張全家福,讓東谷它這個大家庭凝聚到了一起,大家有了全新的家的感覺。當聽到老鄉們在街頭三言兩語地討論著,「你這張拍得不錯。」「你笑得挺燦爛。」……他的心裡比吃了蜜還要甜。
紮根農村,讓自己找到了初心
幾天前的一天,陳劍楠在早上7點多幫村裡卸下了新引入的600多隻柴雞後,才匆忙地往石家莊趕。可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的心裡依然惦記著村裡的那些大事小情。
回顧這兩年的光陰,陳劍楠沒有虛度。
這裡每一雙老鄉的手他握過,每一片村裡的土地他走過,每一種農活他幹過,每一項工程他參與過。他不再是剛來時大家口中生分的陳博士,而是大家有事會第一時間求助、沒事會叫進家坐到炕頭拉家常的小陳兒。
經過這兩年多的駐村扶貧,陳劍楠發現,原來農村是這麼美麗,農民是這麼可愛,「原來我的身上早就打上了黃土烙印,我就是農民的兒子,黃土地的兒子。為什麼要幹工作,我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初心。」
陳劍楠還記得,在清華大學時,他見到不少師兄、師姐選擇了到更艱苦、更貧困的地方工作,「光鮮亮麗的生活我也動過心,但是人這一輩子,總要幹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不管在哪裡,我都希望能做些實事,更相信改變的力量。」
閒暇時,村裡的孩子都喜歡找這個博士玩。講解一道題,借一本書看……但更多的,是陳劍楠在描述一種生活,「每個人的未來,都有很多的可能。」清華大學的校風「行勝於言」,一直如影隨形。陳劍楠說,「把我見到過的,講給他們聽。我想帶他們看一看世界,看到的多了,選擇也就多了,這片土地才更有希望。」
■文/河青新聞網記者王慧麗
■供圖/陳劍楠
河青新聞網編輯肖延昭|頻道主編耿碩|監製李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