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2020-12-14 丹書戰史

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

Sdkfz 254裝甲車

30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展開了輪履輛用裝甲車輛的研製,只不過投入精力多,真正服役的型號少,奧地利rr-7就是少量服役的。

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Sdkfz 254裝甲車

該車的履帶結構固定不可收縮,採用當時常見的平衡式彈簧懸掛,一臺柴油機提供動力,主動輪在前。坦克的輪式結構布置在履帶外側,使用液壓機構實現輪子的收放。

一般公路機動的時候使用輪式結構,通過液壓機構下壓車輪,車輪觸地後逐漸將履帶頂起來脫離地面,為了避免履帶拖地,履帶較常規坦克拉得更緊。這種運行模式的改變操作簡單,駕駛員在車內即可完成。

Sdkfz 254裝甲車

車輛四周有鋼裝甲保護,頂部開放式,只能抵禦輕武器攻擊,沒有武器配置。

德奧合併之後,索勒爾公司繼續生產rr-7裝甲車,只不過是為德軍生產。德軍接收前生產了12輛,之後又繼續生產了128輛。德軍將這些車輛投入到自己的步兵師中,在北非和東線戰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Sdkfz 254裝甲車

Sdkfz 254裝甲車比起德軍自己的半履帶車,不管是運輸能力還是改裝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它的輪履兩用結構,不僅增加了車輛的結構複雜性,還把造價也拉高了,這在大戰中可是不能接受的。

Sdkfz 254裝甲車

並且車輛的輪式結構活動部件多,4輪的承受力當然不可和履帶結構相比,這限制了車輛的改裝升級,與其生產這樣一款複雜且昂貴的裝甲車輛,倒不如乾脆放棄。

在整個二戰中,Sdkfz 254裝甲車沒什麼突出表現,它那輪履輛用的行走方式也沒有表現出太好的優越性。

Sdkfz 254裝甲車

而二戰結束後,一名叫 v clav uhl k的捷克機械師發現了一輛Sdkfz 254裝甲車殘骸,他花費了大量時間修復了這輛裝甲車,在1953年7月駕駛著它,搭乘著7名跟他一樣的乘客,穿過多層邊境進入西德,並最終成功移民到美國,也算是Sdkfz 254裝甲車最後的傳奇了。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sdkfz251系列半履帶裝甲車:德國陸軍強悍戰鬥力的保證
    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重整軍備的過程中,認定裝甲部隊是突擊力量的主力。作為其裝甲戰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古德裡安認為,為了彌補坦克數量不足,必須裝備有輕型裝甲的半履帶車輛,用於步兵,炮兵或工兵等輔助力量行動。其中步兵必須有一種裝甲車輛,供其乘坐,伴隨坦克行動。
  • 二戰德國Sdkfz251/22,萬精油裝甲車改裝的殲擊車
    二戰德國雖然最終戰敗,但是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資源整合能力,對武器裝備潛力的開發也幾乎達到了極致,其中國產Sdkfz251裝甲車就是這樣一個武器家族,在幾年的戰鬥生涯中,它被開發出至少30種變形車,其中就包括Sdkfz251/22坦克殲擊車。
  • 車輪朝天的奧地利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最後都便宜了德國人
    在1933年時,歐洲大部分軍隊都在加緊向機械化邁進,奧地利雖然不是大國,但是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優勢也沒有落下,當年委託Austro-Daimler公司開發一種輕型的車輛,它可以用來拖曳中小口徑火炮,運輸彈藥以及士兵。歷時一年後,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問世。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 德國和奧地利都在二戰後被盟國佔領,為什麼奧地利很快就能統一?
    ↑上圖:奧地利霍夫堡皇宮不過,大家是否知道,在二戰結束後,美、蘇、英、法也分區佔領了奧地利以及首都 維也納 ,但是與德國不同的是,奧地利很快就在1955年完成了國家統一……↑上圖:奧地利景色第一,奧地利的背景與德國不同。 我們知道,德國是歐洲戰爭策源地、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二戰德軍非常注重戰鬥工兵的建設,意圖打造一支能夠伴隨裝甲兵作戰的機動工兵部隊,這些戰鬥工兵必須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和突擊能力,以期在敵人火力打擊下強行為坦克打開一條進攻通道,這樣為戰鬥工兵配屬裝甲戰鬥車輛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戰中德軍戰鬥工兵最重要的制式裝備就是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 就算你見多識廣 但能在履帶和輪胎之間相互轉換的裝甲車 你真的...
    ,但是憑藉著不俗的工業優勢,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裝甲兵器還有相關的機械化車輛,比如這一款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 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車體總長2.9米,放下前輪長3.68米,車寬1.36米,安裝輪胎後寬1.45米,使用履帶行駛時最大時速17千米每小時,使用輪胎行駛時最大時速45千米每小時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二戰初期,德軍利用一些半履帶牽引車改裝出了一些輕型自行防空高炮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相比於陸軍版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德國空軍也研製了一種正式的空軍版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因為按照德國軍隊的編制
  • 移動的重機槍陣地:二戰德軍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
    二戰德軍是非常強調多兵種的協同作戰的,德軍很少會單獨派出裝甲兵或裝甲擲彈兵執行作戰任務,而當時搭乘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和坦克單位協同作戰時,經常需要等待重機槍小組和迫擊炮小組構築發射陣地,沒有這些重武器的掩護,德軍裝甲擲彈兵很難展開有效的作戰行動,這嚴重影響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節奏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從一戰到二戰,西方為何非要拆散德國與奧地利?
    而德國西部雖然瀕臨北海,但西部海岸線不遠處,就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德國要與中東、亞洲發生海上聯繫,出了英吉利海峽,還要經過英國控制一部分的的直布羅陀海峽,麻煩較多。  如果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德國就有條件繞開英吉利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了,經奧地利可就近進入地中海了。奧地利是個內陸國,德國如何從奧地利就近進入地中海?咱們看地圖,奧地利的南邊鄰國斯洛維尼亞位於亞得裡亞海的北端。
  •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阿諾德∙蘇潘:二戰中的奧地利人
    【編者按】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卻作為德國的統治者挑起了世界大戰,那麼他的母國奧地利在二戰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加害者?受害者?抑或兼而有之?在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逝世100周年之際,13萬名來自德國與奧地利各地的歌手乘坐彩車穿行於維也納的英雄廣場與環形大道。70萬人目睹了這一盛況。在時任奧地利總統的米夏埃爾∙海尼施(Michael Hainisch)看來,這一「歌手組成的軍隊」正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象徵。
  • 德國與奧地利
    而在其中,再次統一能力最強的無疑是奧地利和普魯士。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全境和奧地利大部分。180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宣布自己為奧地利皇帝,改稱弗蘭茨一世,是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 本是一族同語的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最終分開了?
    但是,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普魯士最終打敗了奧地利,並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地區,成為了現在的德國。這樣德國與奧地利分開,並從此時開始德國和奧地利作為兩個國家單獨發展。敗給普魯士的奧地利,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同匈牙利組建了奧匈帝國。並與德國、義大利作為同盟國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失敗。
  • 大山貓輪式裝甲車,來自南非的快樂,非洲南部一霸
    大山貓輪式裝甲車就是這種思路下的產物,用以替代Eland-90(南非仿製的潘哈德-90)等型號裝甲車,在70年代中期,南非暫時裝備6輪的Ratel-90裝甲車,事實證明它確實擁有很好的機動能力
  • 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力很匹配
    在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爆發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澳大利亞在1942年建造了2輛樣車,也就是犀牛重型裝甲車,裝甲車的底盤其實是加拿大Fox裝甲車,而Fox裝甲車則是英國亨伯 MK III裝甲車的加拿大生產版本。
  • 罕見的德國重型火力支援車,8輪驅動8輪轉向,可與坦克搏殺
    1934年初,德國國防軍計劃設計一款8輪重型裝甲車,要求8輪驅動,8輪轉向,最大時速要能達到90公裡/時,而且必須能夠抵擋任何距離射來的7.92毫米穿甲彈,自身還要配備機炮和機槍,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德國國防部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布森-NAG公司,此計劃被命名為「國防軍重型越野貨車」以達到欺騙國際社會,避開《凡爾賽和約》限制的目的。布森-NAG公司在年底便拿出了樣品,分別叫做Vs.kfz.623和Vs.kfz.624,兩輛車採用相同的GS底盤,後者為無線電通訊車,預留了放置無線電的空間。1939年,這兩種車被命名為Sd.kfz.231式8輪型和Sd.kfz.232式8輪型重型裝甲車。
  • 二戰時期的亮點,性能強於德國三號坦克,可它卻是偵察車
    二戰初期,德國依靠自身在裝甲部隊方面的優勢,迅速在歐洲地區擴大了自己的版圖,創造了不少嘆為觀止的戰役。這其中,德國裝甲的優秀機動性,為其快速擴大歐洲版圖,然而德國並非僅依靠坦克這一種裝甲部隊,其中有一輛輪式戰車成為了德軍最耀眼的存在。
  • 二戰兵器全集,運輸線上的血液,德國裝備的各種型號輕型卡車
    二戰爆發前,德國輕型卡車採用的是民用4乘2卡車底盤,只有上部結構略有差異而已。 Phaenomen的Granit是一種配備空冷發動機的輕型卡車,產量很大,主要用於救護車。這種車用於鋪裝路面的運輸十分成功,但越野性能提升空間較大。德國軍方就6乘4卡車提出技術要求,德國廠商的反響很熱烈。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今天主角是BTR-40裝甲車。BTR-40裝甲車的設計源於二戰時期1944年。當時蘇軍大量使用卡車運輸士兵,但卡車沒有裝甲防禦,在前線運動極為危險。蘇軍開始選擇載重為2.5噸的4輪嘎斯51,為裝甲車的載體。而嘎斯51是蘇軍的骨幹裝備,採用了很先進的動力強勁的6缸發動機以及液力制動裝置,共生產了30多年。蘇軍對嘎斯51的越野性能並不太滿意,最終採用了它的改進型,嘎斯63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