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天文曆法是古人對於自然天象經年累月觀察所得到的智慧結晶。
從上古流傳的《山海經》到封建王朝所設立的欽天監,從青雲流轉的二十四節氣到由來已久的十二時辰,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的進程中,人類從未停止對天地奧秘的探索,並不斷的推陳出新,更新換代。
時至今日,經過人類歷史漫長的分析、比較、篩選,對於時間的度量已經從早期的看天辨時到今天科學準確的計量。目前,國際上已經存在成熟統一的計量體系,全球劃分多個時區,將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有機聯繫在一起。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雖然現存的計時法被人們廣為接受,但時間學家並未停止對這個話題的追尋,不斷地提出新的時間理論,賦予其更加科學、符合人類利益的想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夏令時"這種特殊的計時方式,便應運而生。中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施行過夏令時,並且期望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時計算每年所節省的電力相當於三個三峽大壩的產能,那麼既然有如此非比尋常的好處,為何又實現六年之後,在一九九一年停止使用了呢?
夏令草創,雲雷相生
夏令時,顧名思義,在夏天實行的計時制度,緣由天亮的比較早,出於"大好時光,不能荒廢"的本意,發明人富蘭克林第一次提出了"夏令時"的原始概念。
之後英國建築師威廉向當時的英國議會勇於諫言,表示夏令時的實行迫使英國人早起早睡,這樣可以節約夜晚的能源消耗,尤其是對電力的節省。這石破天驚的一舉掀起了現代意義下"夏令時"推行的篇章。
翻開世界塵封的歷史可以看到,每當國家為難、能源短缺、經濟危機之時,夏令時往往都如影隨形,緣由其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節約了大量公共開支,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當政者面對國家危機的不二法門之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既然"夏令時"有如此多的好處,為何世界各國不長久實行呢?凡事均有利弊,夏令時亦有短處,最大的問題便是打破了人們的作息規律,強行的早起早睡不可避免的帶來身體機能的紊亂,使得整個社會群體長期精神不振、心不在焉,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顯著下降。
"我本將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推行這項法令本意是節約生產成本,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利益,卻降低人們的工作熱情,變相增加了生產成本。"一飲一啄,自是天定",所以"夏時令"只可作為短期應急之策,無法長久實行。
實行六年,有利有弊
莊子有云:安危相依,禍福相生。中國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國,每年耗費的煤油礦產數以億計,能源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的心腹之患。
而在改革初行、努力騰飛的歷史階段,我國力有不逮,無法平衡工業、民用兩個用電大戶,曾經一度用電緊張,造成限時使用的尷尬局面。基於這一的背景,推行"夏令時"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有專家算了這麼一筆帳,若十幾億中國人每天執行夏令時而節省一度電,在夏時制近一年三分之一的時間中,能夠節約的能耗相當於3.61個三峽大壩一年不眠不休的產能。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而言,夏令時確實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在實際的推行中,打破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節奏,在整個重新調整、適應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損失。
這樣一算想來,差不多盈虧平衡,並沒有所想像大賺特賺。並且我國作為一個疆域遼闊,維度跨度很大的國家,在低緯度地區推行夏令時,不利於炎熱天氣下人們的休息,加劇了習慣涼爽清晨熟睡人們工作效率的進一步降低。
及時終止,撥亂反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經過長達六年的實驗,人們認識到"夏令時"並不適合我國國情,沒有帶來多少實際的利益,反而損害了人們的身體,一定程度上紊亂了社會的政策運行。於是,我國於一九九一年停止了夏令時的實行,並在之後的時間中,再未推行過這項時令,直至今天。
在及時的撥亂反正,調整時間制度之後,我國的能源消耗並沒有猛然上升,同以往相比變化不大,可見"夏時令"的及時終止是極為正確的,它的施行並沒有帶來無與倫比的益處,它的終止也未能阻礙國家發展的腳步。
"有心栽花花不開",原本賦予節能重任的"夏時令"未能奏效,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作為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縮影,證明了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回顧夏令時的發展歷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作為一種應對危機的臨時之策,它無疑是合格的,而作為一種長期執行的制度,無疑是違背了社會發展的根本意願。
而隨著社會進步,人類不斷向更高文明發展的今天,夏時令所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微乎其微。或許有一天,它將徹底告別世界舞臺,成為滾滾歷史長河中被淹沒的一段。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關於天文曆法的探索史,實際上是一部推陳出新的紀錄片,不只是"夏時令",歷朝歷代無數的"曆法"不知有多少被掩蓋於歲月,鮮為人知。
而如今我們所使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隨著社會進步和人類不斷的探索,終有一天也會成為歷史,成為塵封已久的故事。
文/史來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