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宋曉龍︱
「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青花瓷的普及,這首歌功不可沒。細雨飄成薄霧,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緩緩而至,青花瓷所暈染的世界,在很多人的心中,便是這煙雨迷濛的青色江南。
青花瓷這種與水墨畫同宗同根的藝術形式,不是在紙上、絹上做皴染,而是用鈷料在白色瓷坯上繪畫,後施透明釉,經窯火高溫燒制而成,但其畫法卻是借鑑了水墨畫。其上繪製的圖案被稱為青花紋樣裝飾,青花紋樣裝飾作為陶瓷釉下彩繪的一種藝術形式,始於唐五代,至元朝,由於蒙古族對藍白色彩的崇尚、對外貿易的需求,加之景德鎮白瓷工藝的成熟而發展壯大,並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
元代青花紋樣裝飾的出現促使了瓷器由釉瓷向彩瓷的轉折發展。與此同時,文人水墨畫、紙質材料的運用在元代得到發展,並佔據了統治地位,可以說繪畫在元代進入基於紙質基礎的文人水墨畫時代。元代文人水墨畫作為宋代繪畫和明清繪畫的重要過渡,其推崇的筆墨精神一直影響至今,青花瓷正是在這樣一種文人水墨畫蓬勃興起的氛圍中誕生,水墨畫中蘊含的對氣韻意境的追求、材料技法的運用、內容題材的表現以及畫面構圖的經營,都對青花紋樣裝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青花紋樣裝飾由於其表現材質的精美、工藝條件的特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享譽世界。本文就青花與水墨的關聯,從以下四點談一些簡單的看法。
(元) 青花纏枝蓮魚藻紋大盤
直徑47.1釐米,高8.2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一、氣韻意境的追求
文人畫的最高境界是逸趣淡雅、氣韻生動。蒙古族建立元朝,江山易主,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們不再身居官職,選擇隱居。他們藉助繪畫表達心志,傳達政治理想,因此在元朝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對氣韻意境的追求,在文人畫方面已然形成了燎原之勢,並對後世影響深遠。文人畫的崛起,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上的是一種雅逸的、超脫的、淡遠的心態,同時期的青花紋樣裝飾,在潔白瑩潤的瓷面上輝映著幽靚蒼翠的青色,藍白相稱,達到純淨素雅、鮮明大方的藝術效果,回歸到畫面表現上是人物飄逸、魚蟲靈動、山林充滿生機、水具動感。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作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蕭何追韓信的歷史故事為裝飾題材,所繪人物栩栩如生,表達了士大夫們隱居山林,鬱郁不得志之情。主畫面之外,瓶口外壁繪雜寶覆蓮紋,肩上部為纏枝蓮花紋,頸部繪有卷草紋和花卉仰蓮瓣紋,其間以變形蓮瓣紋間隔。畫面構思嚴謹、主次分明、繪製精美,文人水墨畫的意境躍然而出,紋樣裝飾與簡潔挺秀的梅瓶造型十分吻合,加上故事內涵,顯得氣韻悠長。其他諸如魚藻紋表現的魚翔淺底的「動」、纏枝荷蓮紋詮釋的「靜」、海水紋帶給觀者的「奔騰」之感等,文人水墨畫中的
「道」和「氣」的精神氣質,被青花裝飾紋樣完美地繼承並發揚光大。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紙本設色
縱139.5釐米 橫5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二、材料技法的運用
1.以線造型與骨法用筆
青花紋樣的繪製和水墨畫使用的工具都是毛筆。毛筆是東方表現藝術特有的工具,其特點是柔軟而有彈性,可用其畫出流暢、宛轉、富於動感的線條。青花紋樣的繪製,在筆法上借鑑了水墨畫的「骨法用筆」。「骨法用筆」中,線是基本要素,以線造型、以線傳神,通過運筆時對急徐、快慢、澀暢等速度的把控,一筆之中顯現剛柔、輕重、虛實、濃淡和抑揚頓挫的變換,於俊秀中見靈活,表現物象的形神關係。
青花紋樣是在有弧度的泥坯上繪製,畫家為防止破壞坯體,手沾顏料,必須懸腕,如要達到流暢有力,線條挺拔貫氣,必須具備水墨畫「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勾線功夫,因此只有掌握了水墨畫的「骨法用筆」才能在青花紋樣裝飾的繪製上得心應手,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沒有水墨畫基礎,對點、線、面的節奏、韻律不理解,所畫紋樣平庸無力,格調不高。從景德鎮大量青花紋樣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大多吸收和採用了水墨畫兼工帶寫的表現手法,吸收和運用了線描技法,例如:明弘治年制青花荷塘遊龍紋碗,碗內口繪青花海水紋,外壁繪蓮池遊龍紋,兩條龍在蓮池中穿行,紋飾以線勾畫,線條纖細柔和,隨著龍的遊動,蓮花、水草亦呈翻舞狀,栩栩如生。
點、線、面結合的表現形式,作為畫面的構成要素,被水墨畫廣泛採用,三者的關係處理得當,將會給畫面帶來無限生機,這正是水墨畫的獨到之處。青花裝飾紋樣在點、線、面的處理上,靈活運用了水墨畫中剛柔結合的線,在靈活多變的線上鋪設塊面,並在適當的位置加點,最終使得整個畫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節奏和韻律。景德鎮青花紋樣中的花葉用勾拓點畫等技法繪製,先勾線再拓料再點斑,如纏枝蓮、牡丹花葉等,其層次豐富,耐人尋味。元青花纏枝蓮魚藻紋大盤,盤內以同心弦紋隔開繪三層,自外而內分飾錦地菱形紋、纏枝蓮紋和魚藻紋,纏枝蓮葉蔓清秀,運筆流暢,花大而葉小,舒展生動,鱖魚遊弋於水中,水藻緩緩搖曳。整體紋飾布局巧思,以線造型,點面結合,生動精美,搭配此器型更顯別致。
(清) 青花山水紋瓶
口徑6.3釐米 足徑7.7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2.青花分水與墨分五色
從效果看,水墨畫和青花瓷除一黑一藍外,並無二致。水墨畫的水墨與青花的青花料基本相似,墨和料都是單一色,都是用水調和作畫,通過毛筆繪製。水墨畫在用墨上講究乾濕濃淡的變化關係,以墨中加清水的多少來表現出濃墨、淡墨、幹墨、溼墨、焦墨等狀態,這就是「墨分五色」之說,其意義在於追求水暈墨章,自然深融的藝術效果,而這也正是青花紋樣裝飾所追求的。自明成化開始,青花紋樣繪製出現了勾線「分水」的技法,即先用濃料勾輪廓線,再用特製雞頭筆蘸水料暈染,謂之青花分水,水料分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故稱「青花五色分水」,這與水墨畫的墨分五色一脈相承。這種繪製方法類似水墨工筆畫,由於青花料研磨細密,紋樣發色澄明亮麗,色階層次分明,圖案、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不工整清晰、生動有趣,成為景德鎮青花裝飾技法的主流,一直影響至今。
清康熙青花山水紋瓶,腹部採用通景式構圖,繪山水樹石紋,畫面中高山聳立,水波粼粼,頸部飾雲點如意紋。青花色澤青翠豔麗,工藝上正是採用分水法,以濃淡不同之青料描繪遠山近水,極具中國傳統水墨畫之意境。
3.青白相間與非黑即白
青花瓷因為色彩單純,因此非常注重青白顏色對比產生的藝術效果,青白對比是青花紋樣裝飾中重要的色彩表現手法,青花紋樣裝飾講究水路,就是借鑑水墨畫中空白的處理方式,從元代的魚藻蓮紋、海水白龍紋到明清的鳳穿牡丹紋、纏枝花果紋等來看,無論青花白底還是藍底白花,都特別講究青白對比,對非黑即白的水墨畫中倡導的「計白當黑、以黑作白」「從白處著手」等技法的借鑑運用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青花紋樣裝飾中的青白對比,是紋樣裝飾疏密對比的體現,青白色彩關係處理的萬千變,構成了畫面的虛實呼應,達到了相輔相成、對比強烈、和諧共生的形式美感。
明萬曆青花穿花龍紋帶蓋梅瓶,採用青白對比、線面對比的表現方式,主體飾穿花龍紋,一條五爪青龍在枝蔓間穿行,青龍昂首,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尤其是以青花點青龍雙睛,愈顯神採,上下輔以變體蓮瓣紋,蓋繪穿花龍紋和蓮瓣紋。
綜上,可以說水墨畫與青花瓷的繪製技法大抵相同,毛筆的皴染和書寫的細微痕跡都可以完全記錄在瓷器上,只是水墨畫呈現的是墨色、是平面的,青花所呈現的是藍色、是立體的。青花瓷由於鈷料產地的不同和經高溫燒制發色的不確定性,可能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與水墨畫追求的以形寫神、似與不似更加貼近,使得青花瓷獨具藝術特點和感染力。
(明) 青花穿花龍紋帶蓋梅瓶
高72.5釐米 口徑10釐米 足徑20.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內容題材的趨同
青花瓷發展壯大的元代,正是中國繪畫的變革時期。繪畫材料上,從唐宋的絹質轉向了宋元的紙質;繪畫審美上,從好尚院體工筆畫邁向了好尚文人水墨畫;繪畫題材上,逐步顯現出由花鳥珍禽、高士人物向山水竹石、梅蘭竹菊的轉變。青花紋樣裝飾從元明清發展到近現代,其中很大部分內容取材於宋、元、明、清時期的水墨山水、人物、花鳥繪畫,同時又吸收、借鑑彩陶、青銅器、剪紙、織錦等傳統裝飾紋樣,並與異域文化、宗教文化、民間吉祥信仰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幾何、動物(瑞獸)、人物、山水、花鳥魚蟲、吉祥以及其他器物紋樣等幾大類別。畫家們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採用「目識心記、以形寫神」的觀察手法,根據器型特點和裝飾位置,採取概括、提煉、抽象、變形的手法把自然物象、世俗生活轉化為裝飾紋樣,融入自身氣質和技藝,達到形神兼備、和諧雅致的藝術境界。如:纏枝花果紋的花葉變形、幾何紋樣的二方連續、吉祥圖案的諧音會意、龍鳳雲紋的縹緲動感、佛道人物的神韻氣質、山水草木的疏曠明朗等,人們把大千世界的繁雜物象,融匯於一件器物、一方紋樣。紋樣承載了人們對自然大美的謳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天地信仰的敬畏,講究「凡紋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這正是「制物尚器、器以載道」的最好詮釋。青花瓷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人制器之大成,而青花裝飾紋樣正是王冠上那顆最璀璨的明珠。
(明)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
高24.3釐米 口徑3.5釐米 足徑7.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四、畫面構圖的經營
構圖指的就是畫面的布局,也是謝赫在「六法論」中所說的經營位置。在東西方的繪畫門類中,中國水墨畫的構圖有其特殊的章法,這是由水墨畫的觀察方法和表現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審美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水墨畫的經營位置講究虛實相生和疏密關係,畫面布局可以繁密或簡疏,但密與疏亦非絕對,須疏處用疏,密處加密,使畫面繁不嫌塞,疏不嫌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密不透風、疏可跑馬」;而繁不一定密,簡不一定疏,疏密與繁簡共通共融,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這就是布局中所謂的繁簡和疏密相間。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巒重疊,簡疏的畫中一草一木,如王蒙與八大山人的畫,一密一疏,各異其趣。這些構圖手法無疑對青花紋樣的裝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青花紋樣裝飾多繁密,但亦留有疏白,可謂透氣。如滿地什錦紋,花格內繪有海水紋、方勝紋、團花、折枝花等吉祥圖案,通過分割開窗,繁而不亂,精緻巧妙。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腹部主題繪六組折枝花果紋,循序排開,疏密對比得當,口、頸、底輔以幾何回紋、纏枝花卉紋、如意紋、蓮瓣紋和海水紋,通過紋樣面積的大小、線條的曲折、題材的動靜和留白的處理,虛實交叉布局,疏密錯落,整體雅致、端莊。
在青花紋樣的裝飾上,圖案性傾向多於繪畫性,這就要求青花紋樣的裝飾更加注重構圖。各種符號參照疏密規則進行排列,皆可入畫,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如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主紋為梵文,罐身分層繪充滿宗教意味的海水、八吉祥及蓮瓣紋,獨具匠心。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通體採用一萬個不同書體的「壽」字做裝飾,通過排列整齊,縱橫成行的構圖,寓意「萬壽無疆」,整個器型莊重非凡。
清康熙青花團花紋搖鈴尊,康熙初期書畫家劉源曾管理瓷器的設計工作,其集歷代瓷器造型之大成,獨創新意。此瓶呈搖鈴形,故俗稱搖鈴尊,腹中部裝飾四個青花團花紋,近足處以青花料描繪鋸齒狀紋飾。此構圖裝飾別具一格,看似留白處,實以簡疏帶繁密,將觀者的視線焦點集中於團花處,這種設計帶給人的沉浸感遠勝鋪滿的畫面,此意境頗得「馬一角」「夏半邊」之神韻,更有現代簡約主義之風格。
此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水墨山水畫的構圖方法「三遠法」:高遠、深遠和平遠,傳統水墨山水講究山重水複、層巒疊嶂,這種構圖原則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不同,獨具中國繪畫構圖特色。在清中期至近現代直至今日的大量青花山水紋樣裝飾作品中,這種構圖方式的章法、布局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其中。
五、結語
青花瓷的藝術可讀性主要在於其裝飾紋樣的表現。青花裝飾紋樣作為陶瓷文化、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發軔於元代,通過多元融合,記錄著人們的審美習慣和價值觀,彰顯出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其紋樣裝飾特點亦深刻影響著其他藝術門類。
歷代文人士大夫、能工巧匠,將中華民族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和山水記憶灌注於筆墨之中,並轉接融入青花瓷的造型和裝飾紋樣中,寄寓著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美學追求和精神歸宿。青花紋樣的裝飾可以說是全方位借鑑了水墨畫思想、技藝等方面的藝術成果,但「法於水墨而不囿於水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花瓷那縈青繚白、龍鳳呈祥的瑩潤之美亦獨具魅力,升騰著勃勃生機。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編輯:張楠)
︱全文刊載於北京畫院《大匠之門》㉕期︱
圖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