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膝關節炎一定要換關節嗎?膝關節炎什麼情況需要換關節?
前幾天,門診的時候有個患者來諮詢,說「大夫,我的膝蓋實在太疼了,腫得厲害,都沒法走路。我去別的醫院看,醫生都說我只能換關節,我就想問您,能不能不換關節,換關節聽上去太嚇人了。」
我一看片子,他是膝關節重度骨性關節炎,確實只能通過關節置換治療,就告訴他關節表面置換對他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如果問我:膝骨關節炎是不是一定要換關節?有沒有不換關節的治療方法?我得說有。
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很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保守治療,二是手術治療。
前者包括減輕體重、藥物、理療和適當的功能鍛鍊等。後者包括截骨、軟骨移植、關節鏡手術和關節置換等。
非手術治療骨關節炎是首選方法,但要認識到非手術治療並不是消極地反對手術治療,而是積極地進行保守治療選擇。
目前膝關節炎的藥物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有一些已被證明的有效的也就是能緩解疼痛症狀的消炎止痛類藥物,有一些療效沒有被充分認可,也就是目前被廣告渲染的能治療軟骨變性的藥物。除藥物外,控制體重、理療、適當的功能鍛鍊以及防治任何出現關節疼痛症狀的活動很有用處,具體方法患者要到正規的大醫院去諮詢。
手術治療方法多種,其中關節鏡目前最為受患者和部分醫生吹捧,這是由於媒體及網際網路原因導致的公眾誤解。
關節鏡確實能衝洗掉關節腔內有害液體、碎屑、去除關節內的游離體、破壞的半月板和增生的骨刺。其作用就是把大痛變小痛,一定程度上緩解骨關節炎的臨床症狀,目前不幸的是關節鏡的應用過於泛濫。
以前曾用膝關節融合來治療膝關節炎,隨著關節置換技術療效的提高,關節融合在治療膝關節炎的作用日益縮小,甚至對年輕病人也使用有限。如果病人出現的是單獨髕股關節炎,這時治療對病人和醫生都很棘手,其治療選擇面很寬,包括關節鏡,調整力線,部分或全髕骨切除以及關節表面成形術等。
從生物力學角度認為,截骨改變力線使健康關節間室負重是可行的,臨床上不論是脛骨還是股骨截骨調整力線遠期療效均差,隨著退行性變的發展,最終要需要關節置換,問題是截骨雖為病人爭取了時間,卻增加了以後全膝置換手術的困難,而且目前膝關節置換壽命較長,縮小了截骨的手術指徵即截骨僅限於年輕的存在明顯力線異常的單室的骨關節炎病人。全膝置換的遠期結果非常好,一是手術技術的提高,二是假體壽命的延長。完全能夠為患者高質量的生活提供保障。
一說到換關節,我們能想到的就是電影中那樣,把自己本身的關節去掉,換上一個假的。
其實不然。
關節置換隻是去除病變關節的表面軟骨及軟骨下骨,然後換成大小合適的人工假體。並不是真把全部關節換掉。手術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實際上,人關節置換和戴牙冠手術非常相似。
正常人的膝關節內都有一層軟骨墊,隨著年齡的增大,很多人關節內的這層墊子會像牙齒一樣逐漸破損、脫落。只是人與人不一樣,有些人牙齒早掉,有些百歲老人,還有滿口的「原裝」真牙。
膝關節內的軟骨也一樣,有些人軟骨磨損的快一些,有些人慢一些。但一旦這層軟骨襯墊磨沒了,就無法再生,這時病人就會出現關節不穩、骨質增生,骨刺形成、上下樓疼痛等症狀。沒了軟骨襯墊的關節,是骨頭磨骨頭,單純靠藥物治療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只有人工關節置換才能解決。
換人工膝關節類似於在您的牙槽骨上安個金屬的「牙冠」,它只是將破壞了的一薄層關節面切掉,換上一層通常由金屬、聚乙烯材料製成的關節面,並不是真把全部關節換掉,手術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手術時間平均60-90分鐘左右,術後1-3天即可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