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 新
11月30日中午,新華社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裡哭泣。「孩子,別哭,有什麼困難跟我說。」這一幕,讓記者看到這不是校長,分明是一位媽媽。只有在媽媽懷裡,孩子才可以這樣有依有靠,才會說出心裡話。
被學生稱為「校長媽媽」的張桂梅,今年63歲。一生無兒無女,卻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依偎在校長懷裡哭泣的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初中讀書。張桂梅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持幫助她上學讀書。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想爸爸了就到墳上跟他說說話,要好好讀書,不能讓爸爸失望。」
張桂梅話音還未落,便從兜裡掏出一個信封,塞到女孩母親手裡。信封裡裝著的,是教育部給她看病的1萬元慰問金。張桂梅知道女孩母親一個人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困難,家裡的杧果林因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錢給她去修個水窖。通過張桂梅做思想工作,這名學生當天就回到課堂。像這樣關心呵護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高守護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已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63歲的校長張桂梅,是世間最有資格做「媽媽」的人。可病魔卻奪去她丈夫的生命,又讓她患上絕症。
張桂梅自感上帝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張桂梅在和時間曬跑。在華坪女高,張桂梅有一個小喇叭,幾乎從不離手,學生雷打不動每天5點30分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才上床睡覺,連吃飯時間都被限定在15分鐘。每天,她吃力地從這棟宿舍到那棟宿舍,從這個教室到那個教室,催促著孩子們。「傻丫頭,快點!」在校園裡,有學生稍一磨蹭,就會聽到她的吼聲從小喇叭裡傳出來。聽起來很嚴厲,卻很親切。十幾年來,張桂梅不僅每天陪學生自習到深夜,還一直住在學生宿舍,陪伴學生;像媽媽一樣慈祥,無微不至。
張桂梅對這所學校有很深感情,對這裡每一位孩子更有感情。「我一刻也不能離開學校,老師、學生我都得盯著。」這種「盯著」,是一種母愛,是一種大愛;讓這裡每一位老師和學生隨時都能感受到愛心。2002年春節,張桂梅肺部也有了病灶。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兩次大的手術都安排在放假期間去做,沒有因為病耽誤一節課。她的工資除必要的生活開支,全部用來接濟學生。她把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之內,甚至把藥停了,拿出錢、物資助學生。
2011年夏天,華坪女高首屆畢業生一炮打響,高考百分之百上線,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一本。「和學生入學成績相比,華坪女高創造了一個奇蹟。」華坪縣教育局原局長楊文華說。目前,學校有3個年級9個班,在校生464人。張桂梅常年堅持家訪,累計行程11萬多公裡,覆蓋華坪和周邊縣1500多名學生。至今,華坪女高已送走10屆畢業生,1804名學生從這裡考入大學,一本上線率高達40%多,高考成績綜合排名連續多年位居麗江全市第一。
寫到這時,簡訊鈴聲響起。上寫:中宣部近日授予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褒揚她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號召全社會向她學習。張桂梅拖著病體,戰勝千難萬難,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是一束光,照亮了大山女孩的夢想,她用知識改變了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用教育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對大山女孩的愛,我想不出更好的詞。我唯一想到了「母愛」。母愛是人間的大愛,是母親應有的溫柔、熱情或慈愛。張桂梅把母愛化作一種精神,穿越時代,化育人心;化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行動;化作「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