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貢院門與兒童公園

2021-02-10 老西安記憶



貢院門與兒童公園

  

朱文杰

  

  

  貢院門是西大街西頭靠北的一條巷子,因明清陝西貢院在此巷內而得名。《明清西安詞典》稱貢院門為舉院門,南北縱巷,南起西大街,北抵貢院。貢院門還叫過貢院街,貢院巷。民國二十一年(1932)《西安市區域全圖》仍叫「舉院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西安市區圖》作「貢院街」;民國二十八年(1939)《西安市現有道路交通圖》又作「貢院巷」。這段小巷子,名字變來變去,讓人迷茫。

  

  貢院名字的由來,是指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朝廷。在封建王朝,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皆稱貢品。唯有貢院是向皇上進貢賢才,即「邦國舉賢者於王」的地方。

  

  貢院作為秀才們參加科舉考試考舉人的所在。那可了不得,讀書人一朝中舉,雞犬升天呀!

  

  記得《儒林外史》一書中有「範進中舉」。範進一中舉竟高興得瘋了,被丈人胡屠戶打了一嘴巴才打醒,而胡屠戶手卻因此而疼將起來,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從此,範進成為人上人的老爺。

  

  在明清時代數百年間,陝西貢院是西北各地無數中了秀才的讀書人渴望再上一層樓,中上舉人,以展抱負和實現夢想的地方。三年一次的大考,數千秀才會聚到這裡,使之成為西安盛極一時的政治中心。

  

  南方才子北方將。確實,唐宋以後,陝西狀元少得實在可憐。明清兩代僅有陝西武功的康海、高陵的呂柟,清代韓城的王傑三個狀元。他們都是在這裡的陝西貢院鄉試高中後,進京參加會試、殿試,並最終獲得魁首的。中進士的人數還湊合,達到一千九百一十三名,全國排名第十二 。這些狀元、進士都是從這裡走上仕途的。

  

  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西安成立「武備學堂」,就先設在貢院,後來才遷至西關養濟院舊址。宣統二年(1910)西安知府尹昌齡在貢院北區建立了中等實業學堂。

  

  我家住白鷺灣時,房東劉家就是清末的舉人,劉家是老西安,應該就是在貢院門中舉的吧。可惜我1962年搬進時,劉舉人已逝世。劉家女主人還和我家沾著點兒親,是我一個舅母的妹妹。新社會翻天覆地,劉家曾經的顯赫,變成了黑五類的原罪,其子女們都受連累。

  

  再因為年輕,我對這所貢院認識很淺薄,受五十年代末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房東家老大劉春德兄的影響,給我講了他因家庭成分高,考大學不予錄取,背井離鄉去新疆後的種種生活遭遇。我初中畢業後堅決不報考高中。認為自己絕對考不上大學,遂斷了念頭,所有志願全是中專、中技。其實,當年沒有考慮自己家庭成分是工人,和劉舉人家不屬一個階級。但想不到的是,「文革」中的1966年廢除了高考,上高中的全得上山下鄉當農民,卻正好讓我躲過了。這事如今想來都有點兒邪。

  

  因了這個貢院,如今這一帶街巷名全源於此。有東西兩條對接的舉院巷,因貢院考取舉人,俗稱舉院。西舉院巷到西大街還有個牌樓巷,因當年豎有貢院的牌樓而得名,高大的牌樓上書寫著,「陝西貢院」,另有「明經取才」「為國求賢」兩匾分別題於兩旁的石坊之上。大牌樓後,貢院西南角還有個魁星樓,又名五星樓。據明萬曆五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的餘繼登著的《典故紀聞》卷十二載:「陝西舊無貢院,每試士於三皇廟中。」以及乾隆《西安府志》載,陝西貢院為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左布政使許資奏請朝廷修建。最初只有幾十排矮席棚,分為很窄小的若干房間。嘉靖四年(1525)陝西巡撫都御史王藎、巡按御史鄭氣增修貢院時,增築內外圍牆、廚灶、雜役僕工的住宿屋宇,將數百間號舍席棚改為木構,並新增了數百間號舍,並在門的東、西兩側新建了「騰蛟」「起鳳」兩座牌樓。這就使得陝西貢院這座宏偉闊大的建築群,一下脫穎而出,與周邊相對簡陋的民房、商鋪拉開了距離。

  

  牌樓巷西邊臨西大街還有個樓樓巷,是否名字也和貢院牌樓、魁星樓,以及貢院的瞭望樓有關係?這個樓樓巷拐向西連接神器庫巷,臨西大街口,有建造精美的二層門樓(過街樓)。我小時候住神器庫巷,出此巷到西大街,須從此樓下穿過。樓樓巷也可能得名於此樓。記得門樓上有古樂演奏,有笙、笛子、小鼓小鑼等樂器,演奏樂曲很雅很好聽。田克恭在《西安老街巷》一書中有:「清代有一條樓樓巷,巷南口只有一大間房寬,臨西大街,樓內供有神像,每年過會頗熱鬧,現在這個小樓尚在,巷口已改修為一大間鋪面房,原巷口的雕花門額及兩邊的磚柱尚在。」而此書田克恭老先生完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已超過三十年。經後來九十年代的大折遷,早已物變人非,舊貌難覓了。

  

  

  在貢院的西牆和東牆外,還有兩條南北向的巷子叫西早慈巷和東早慈巷,原來是貢院為防止考生越牆舞弊,而在牆頭插滿棗刺、荊棘,所以貢院又被稱作「棘闈」,而老百姓則俗稱為「棗刺巷」。直到進入民國後,「棗刺巷」才被後人雅化為早慈巷。

  

  現在人們說的早慈巷,指東早慈巷,我對這條巷子的印象就是因了這裡的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學,我有不少初中同學和校友升入四十一中上的高中。其中,初中上西安第二十七中,比我高一級的學兄王繼,還寫有一篇回憶文章《悠悠早慈巷》。

  

  他寫道:「遠在隋唐時期,這一帶還是皇城,沒有民居。唐大理寺就設在現今早慈巷的西邊,赫赫有名的狄仁傑就曾在這裡辦公。皇城衙署中設有『四監』,其中的『將作監』的舊址也正是在這一帶。『將作監』是唐代中央主管國家土木工程營建的機關。政令仰承尚書省工部,長官置大監(大匠)一人,從三品;少監(少匠)二人,從四品下。」

  

  王繼的外公還是西安貢院最後的貢生。他寫道:

  

  「我的外公郭治堂先生,曾是清末西安最後一期科舉鄉試的『明經』,也叫作『貢生』。外公考取功名後不久,還沒來得及享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榮耀,光緒三十一年(1905)開始就廢除了科舉。」

  

  再有,王繼回憶四十一中的文字:「四十一中校園內,由月亮門和拱形牆把校舍自然劃分成初中部、高中部和教師宿舍區。校園內廣植碩大的古樹、古藤、翠竹和臘梅,到處都充滿了敬、靜、淨的氛圍,在當時西安的中學校園中,四十一中的校園能算得上是大而幽的了。」

  

  王繼兄文章寫得好,我一看馬上推薦給《西安晚報》的西安地理欄目編輯,於2016年2月7日刊出。

  

  還有從西安市第四十一中畢業的學生回憶:「我的母校四十一中是兼初中與高中一體的高級中學。是由五十年代末組建的早慈巷中學演變而來,全國解放前這裡曾經是國民政府省立西安第一中學的舊址,西北地區黨的早期革命家魏野疇、陝北紅軍的領導人謝子長都曾是這裡的學生,鄧小平同志曾經是母校的名譽校長,四十一中是一座有著革命傳統和歷史意義的學府。」     鮮為人知的是,四十年代初,西北音樂學院在這條小小的早慈巷裡創辦。地址就是省立西安第一中學(今西安市四十一中)。而更讓人驚嘆的是,創辦人趙梅伯竟是聲名顯赫的一位音樂大神。

  

  趙梅伯(1905-1999),生於寧波奉化,就學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1936年回國 被聘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主任。他是中國現代音樂事業的先驅者,20世紀罕見的中國音樂教育家,也是少數能將聲樂與指揮合唱技能連為一體的專家。三十年代初就已經成為斐聲世界樂壇的男中音歌唱家,第一個在西方世界演唱歐洲古典、浪漫歌曲與近代歌曲的中國音樂家,也是第一個在歐洲歌壇上為中國人奪得歌唱頭獎的人。

  

  抗戰期間,上海淪陷,當時被困上海的趙梅伯,堅守民族氣節,絕不賣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他拒絕了南京汪偽政府要他就任南京音樂院院長職務的邀請後,便攜妻女秘密逃離上海,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日軍封鎖線,千裡跋涉,輾轉到達西安。創辦了西北音樂學院。

  

  西北音樂學院是在當時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創立的,並得到西安當地軍政要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地大力支持和幫助。當年西北音樂教育極其落後,一千零八所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約有三分之二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因此,西北音樂學院對於發展西北音樂教育,更負有重大使命。學院於1943年8月開始招生,學生多為淪陷區逃亡出來的。凡考試主科能達80分以上者,均享受免學食費等優待。他的辦學宗旨不只是培養人才,而且更注重提高西北音樂教育水平,因此,在設立專修科的同時,還設有師範科。日軍佔領上海後,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被迫改為汪偽國立音樂學院,不少愛國師生憤然離校,相繼流亡到西安,使學院充實了高質量的授課老師,令趙梅伯和學生感到欣慰。

  

  有人稱讚趙梅伯創建並苦心經營地西北音樂學院,是「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樂萌芽。」稱趙梅伯是「一位不願屈服在敵人統治下的文化英雄」。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聲樂史」。他著有《黃鐘史》,較早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音樂及歷史。他的《唱歌的藝術》是中國聲樂專著中既深入淺出又富有較高實用價值的作品。

  

  199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慶賀他從教70周年活動上,中國文聯主席、作曲家周巍峙為趙梅伯題寫了「歌壇耆宿,樂苑益師」的賀詞,上海市音協主席、作曲家桑桐題寫了「梅香雋永,柏樹常青」的賀詞。

  

  而趙梅伯在西安早慈巷創建並苦心經營西北音樂學院的光輝事跡,對於現今的西安人來講,包括筆者,一位在銅川歌舞團樂隊幹了八年的所謂音樂人,可以說知之甚少。想起來,確實慚愧得讓人汗顏。

  

  再有,我還收藏有一張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學生在學校操場宣誓出發的老照片,紅旗上印有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學的校名,應該比較珍貴。

  

  曾經的早慈巷幽靜無比,巷子南頭30號南隔壁有一座財神廟。孫光第在《我在早慈巷生活了32年》一文中說:財神廟遠近有名,每年到了農曆六月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天,就過菩薩盛會。全西安所有文、武場面的鼓樂社,都要各顯其能,以表示對神靈的敬畏和對來年的期望。文場面演奏古樂,樂器以吹奏樂為主,樂曲細膩動人;武場面基本上是打擊樂,演奏起來震耳欲聾。這些遠來的鼓樂社都要依次到財神廟吹吹打打祭拜一番,然後就從早慈巷一路北上到香米園的廟宇演奏、燒香、叩頭,最後就到西五臺雲居寺參加每年人山人海的菩薩盛會。財神廟平常也是有人管理和主持的,再加上東舉院巷同志小學的管理和主持事務,當時這一學一廟在這東、西舉院巷和早慈巷就成為這三條巷子的大事,必須由在這街坊上有威望的人來管理。於是早慈巷16號姚家的掌門人、西舉院巷曹家的掌門人(曹先生還任同志小學的事務主任)、東舉院巷郭家的掌門人,就擔當起對這一學一廟管理和主持的責任。這也就在街坊上出現了「曹姚學」「郭姚廟」的民諺。解放後財神廟變成了「合作社」,最後不知所終。

  

  我初中同學孫懷琳的爺爺叫孫志述,做過民國年間的禁菸局長,當年家住在貢院門。他爺爺還在貢院門的老宅院中留下一張老照片。

  

  再有,我初中同學陳志強家1970年前後也從北油巷8號搬到西舉院巷15號,住的這個院子曾經是民國年間省稅務局的辦公地點,後來成了家屬院。三進院子,兩旁還有側院。陳志強夫人李粉生的娘家和他家是隔兩個院子的鄰居。他們兩個家的院子我都去過,相當熟悉。李粉生說,她們家原住貢院門街,六十年代中搬到西舉院巷。粉生的父親曾在梁家牌樓紅力鞋廠幹過。粉生在西郊的西安市微電機廠當工人,後調到東大街亨德利鐘錶店。

  

  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年間,當時的建國公園斜對面有一座後門開在西舉院巷的老宅院,此院縱深極長,令人慨嘆,正門開在西大街上,正對著駱駝巷,約有七八百米。大院裡面是天主教會,建有教堂。1949年解放後天主教會不見了,五十年代初,這個大院成了西安市土產批發部,西大街群眾電影院和大眾浴池(也叫靈龍泉浴池)西邊還有西安市日用雜品批發部,都歸屬西安市土產總公司。七十年代我一朋友在土產批發部上班,九十年代我表弟鄭西平也到土產批發部當了採購員,西平的父親鄭福元是我的姨夫,他在西大街的日用雜品批發部當主任,當年這兩單位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

  

  天主教會這個大院子旁邊還曾有一條通向西大街的小巷子,窄的只夠一輛架子車通過。這條巷子叫「福壽巷」,住戶不多。

  

  因為緊鄰貢院,東舉院巷至西大街一帶曾經有渭南會館、白河會館、商州會館,這三家會館離早慈巷很近。而南至西大街一帶還有洛南會館、三原會館。真可謂會館雲集,繁華一時。

  

  西安最早的私立小學,首推健本小學。系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元老焦子靜、李桐軒、王子端等在西大街貢院門富平會館設立,後遷至早慈巷原舉院之一部。這所學校名義上是私立高等小學,實際上是同盟會在陝西的秘密革命據點。「健本」之名,寓有「健全根本、恢復中華」之意。教師中有範紫東、宋向辰、景梅九等。健本學校的西偏院原是富平縣武生每屆鄉試來省應考時的練武場所,備有開硬弓、舉石鎖、舞大刀的器械。在此期間,胡景翼等革命黨人時常借練習武術、強筋健身的名義,聚集聯絡新軍中思想進步之士。新軍中的哥老會頭目張雲山、萬炳南多次與同盟會領導人井勿幕、李仲特在健本學堂接頭聚會,相機進行活動,積蓄革命力量。許多革命志士如井勿幕、吳希真等每由外地來省活動,就住在該校,遇有風吹草動,憑藉學校做掩護,往往化險為夷。1923年健本小學改為中學,遷至三學街劉古愚舊宅,後因經費困難而停辦。

  

  還有辛亥革命秦隴復漢軍兵馬大都督張雲山所倡導創辦的同志小學,建在一座名為玄天閣的道觀內。還有一說,西舉院巷西頭曾有一座「乾元庵」(清代《西安府城圖》中標註為「乾元宮」)。這座廟清末尚存,民國初年,廟被拆,其建築材料捐建了同志小學。有人說同志小學,就是現在的西大街二小。

  

  但我查西大街第二小學歷史,是創辦於1946年,前身為私立蜀仁小學,坐落於西門裡西大街439號,1993年9搬遷至兒童公園東側東舉院巷7號。我的一位表姐在這裡教了幾十年書。

  

  而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貢院一下就衰落了。到民國年間,在貢院西半部分設立了陝西省建設廳,陝西省公路管理局同時設在省建設廳大院內。據《民國西安詞典》載:水利專家李儀祉任廳長時,「於民國二十年(1931)主持擬定《陝西建設事業計劃大綱》,系陝西公路、電力、郵政、氣象、文物保護、市政工程等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之後依次計劃逐漸建成了西潼、西長、鹹銅、鹹榆、鳳雒各公路,以及西安電廠、長途電話設施、並建立關中、南鄭、榆林三處測候所和各縣雨量站,興建了革命公園,修復了華清池,還倡設陝西古物保管會等。」

  

  據一些老人回憶省公路局下屬還有運輸的車隊,及汽車修理廠等。當年的省建設廳坐北朝南,門樓高大闊氣,門前蹲守著兩隻石獅子。有老照片可一窺其非同一般的氣勢森嚴,而如今大門樓已毀。有這一帶老居民回憶建設廳大院最裡頭建有一座很闊氣的大禮堂,寬且深,可容納六七百人,經常有戲班演出,可如今已毀。

  

  這裡除過設有陝西省建設廳、陝西省公路管理局,還設有陝西省驛運管理處、西京市政工程處等機構。我曾於1985年去過省建設廳和省公路管理局舊址,去找陝西省交通史志編輯辦公室的一位朋友。

  

  

  「文化革命」中「橫掃一切」的1966年,貢院門改名為育紅街,東舉院巷改名為奮發巷,西舉院巷改名為圖強巷,早慈巷更名為富強巷,牌樓巷改為反帝九巷。名字都左得可愛,讓人在被割斷歷史中陷入幼稚和荒謬。「文革」沒結朿的1972年,已被西安居民唾棄而恢復原名。

  

  全國的各個貢院大概都有一座明遠樓,北京、南京、太原等地的貢院都有。「明遠」二字,語出《晉書•賈充傳》:「雅量弘高,達見明遠,武有折衝之威,文懷經國之慮,信結人心,名震域外」句,有透徹深刻和清朗曠遠的意思。還有《論語》中曾子所講的:「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我欣賞清人為陝西貢院《題明遠樓聯》:「樓起層霄,是明目達聰之地;星輝文曲,看筆歌墨舞而來。」也欣賞清朝張之洞為太原貢院明遠樓所題楹聯:「秋色從西來,雁門紫塞;明月幾時有,玉宇瓊樓。」

  

  根據現存明遠樓照片可見,此樓高三層,底層四面為門,樓上兩層四面皆窗,站在樓上可以一覽貢院,並方便和貢院四周圍牆建有的瞭望樓聯繫,起著號令和指揮全考場的作用。明遠樓上因之置鼓,試卷分發後鼓響開始答卷。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上世紀1906年-1910年在陝西任教的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拍攝的貢院明遠樓的老照片。

  

  陝西貢院的明遠樓今何在?據載1927年被拆遷至革命公園,改名革命亭。

  

  其具體原因是1926年「二虎守長安」時,守城軍民和解圍部隊共死亡五萬餘人。1926年12月,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于右任倡議成立了「陝西省革命大祭籌備委員會」,決定建立革命公園,將遺散在城內各處無人處理的死難者的屍骨收集在這裡合葬。拆遷清代舉院內的「明遠樓」復建園中,改名革命亭。

  

  革命亭是革命公園中最為重要建築之一,折毀明遠樓以建此亭,顯然是因時間緊,建材短缺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因之,我們還能來這裡一睹陝西貢院明遠樓昔日之風採。

  

  陝西貢院所在之地曾是西安的風水寶地。一千四百多年前隋唐時期,這裡屬皇城範圍,為隋唐長安皇城尚輦局所在地。「尚輦局」掌管朝會、祭祀、輿輦等。唐大理寺也設於此,貢院門南口西大街上豎有唐大理寺遺址石碑。

  

  東舉院巷、西舉院巷還有唐代大衙門「將作監」舊址,據《長安史跡考》「將作監以將作大將為長官,司邦國建修土木工匠之政令。總轄左校署、右校署、甄官署、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斜公監、太陽監、伊陽監等。」掌管殿廷供設、湯沐、燈燭、天子行幸的「奉宸局」舊址,都在這一帶。

  

  《庚子西行記事》載,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狩」西安時,因貢院佔地廣大,屋宇眾多,而成為朝廷六部堂官來陝的駐地,陝西貢院成為中央六部公所所在地。

  

  另外,貢院後邊還有「萊公祠」,據清代《長安縣誌》卷十六記載:「宋代寇萊公祠……今在貢院之後,祠中有石刻詩。」寇萊公,即北宋名相寇準,陝西華州下邽人。

  

  

  貢院門離西門近,西門甕城有甜水大井而聞名,當年在西安市臨時參議院門前(今兒童公園)也有一口甜水大井。可見,這裡風水好。

  

  我兒童時代進的第一座公園,應該是建國公園。我1953年至1956年曾在離此很近的北馬道中間的神器庫巷住過,模糊記得,我舅爺、我母親,還有我表姑,帶著我多次進過這座公園。

  

  兒童公園旁邊分別有空軍五分部營區和西安市兒童醫院,看病小孩成了這座公園的重要遊客。因為有病就會撒嬌耍賴,讓大人買票進園裡玩耍。我小時候好像有幾次都是因看病進的園子。

  

  兒童公園西邊有個兒童醫院,這個布局一直為我暗暗稱道,因為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只有把關愛兒童放在首位,這個國家才有前途,這個民族才會興旺,這個社會才能和諧。兒童公園、兒童醫院如同兒童身心健康的兩個守護神。

  

  追溯西安市兒童醫院的歷史,會讓你驚嘆得吼一嗓子!它竟然是1939年成立的延安中央醫院,這應當是共產黨掌握政權前中央級的權威醫院啦!被譽為「中央醫院是我黨我軍在艱苦戰爭年代創立的第一個正規化醫院」。後來經歷了西北軍區第一後方醫院、西北軍區第二陸軍醫院分院、西北軍區第三陸軍醫院、西北軍區領導的康復醫院、西安市第八醫院,直至1959年改名創建為西安市兒童醫院。在古城西安,歷史如此輝煌,無那家醫院可以比肩。

  

  延安中央醫院第一任院長傅連璋也是聲名顯赫的人物,延安時期是中央衛生處處長,解放後成了毛澤東私人醫生,還被授予中將軍銜,可惜他因為得罪了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接班人林彪,「文革」中被關進監獄,慘遭迫害而死。

  

  西安市兒童醫院西鄰西安城牆下北馬道巷,南邊曾有個城牆內最大菜園叫王家菜園,六七十年代記得一進北馬道巷就會發現這塊足有十多畝地的菜園,王家菜園是個低洼地,比北馬道路面至少低一米多,當年應當是城圈內存在時間最長的都市裡的鄉村啦!

  

  兒童醫院門牌是西舉院巷69號。我1955年學齡前住在兒童醫院之北的神器庫巷,雖然進去看過病,例如四五歲時,被高門檻絆倒,腦門被撞了一個血口子,至今腦門上留有突兀的疤痕,但因年幼對醫院印象不咋深,只知道當時叫市第八醫院。

  

  而1959年改成西安市兒童醫院後,那年月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而給我留下當年的記憶都有點灰暗,想來印象深刻的事有兩件。

  

  第一件是,我上小學五年級時的1960年,平時算班上老實乖娃的我,卻惹出一件禍事來,給午睡中的同學耳朵裡塞仁丹,取不出來,最後鬧到兒童醫院治療,才取出,得到解決。

  

  事情具體是,我們當年上學時,中午吃完飯就得先到學校午睡,怕學生在家貪玩耍,不睡覺。午睡無非就是爬在教室課桌上眯一會。

  

  一次我一同學等我睡著了,就拿一根草在我臉上掃,我睡的正香,以為是蚊子叮咬,連在臉上打了幾巴掌,被弄醒。旁邊還有圍觀的看我爬起身都笑成一團。又一天午睡,這小子打呼嚕,吵得我睡不著。我正好有一包吃剩的仁丹,就給他耳朵裡塞仁丹,塞一粒他沒感覺,再塞還不醒,一下塞了十幾粒都不醒,這小子太能睡了。想不到有兩粒取不出來,家長也不讓硬掏。玩耍的事一下成了惡作劇,同學家長找到我父母家,只有到兒童醫院去取。這可能是我第一次惹的事,也是上小學唯一一次,記得兒童醫院醫生向我同學耳朵滴了幾點油,就順利取出來了。我媽還給這小子買了個肉夾饃,總共一算花了兩塊多錢。我一看這不得了,當年兩塊錢,幾乎夠一個多星期的家用呢!回家肯定得挨打,再告到老師還不得罰停課,當時惶恐得我有點渾身發抖。我媽看把我嚇住了,臉色都變青了,我同學他媽也說:娃不懂!耍呢,沒瞎心眼。於是我媽就沒打我,雖然沒挨打,但肉夾饃卻讓我饞了好半年。

  

  第二件則是痛苦的記憶啦!我小學快畢業時,是所謂自然災害「三年困難時期」後剛稍微好轉的1962年春上,我唯一的妹子叫文惠,卻因食物中毒,在兒童醫院夭折啦!當年僅四歲。從此後,我父母沒有了女兒,我沒有了妹妹。

  

  我妹子叫文惠,特別聰明。嘴也巧,三歲時就會背很多兒歌童謠,還會說困難時期流傳的:「白菜剩個幫幫子,蘿蔔是個糠糠的」「一二一,踩螞蟻,螞蟻餓咧吃啥呢?吃鍋蓋啃鍋底,想喝稀飯沒有的」。妹妹比我小十歲,最依戀我,我一放學就抱著她帶她玩,是我最愛的小妹。可能因為實在太餓了,又人小不懂事,不知是吃了過夜的剩飯菜,還是吃了家中沒扔掉的爛紅苕、發芽的洋芋什麼的,食物中毒而送進兒童醫院。而治療中又被兒童醫院醫生耽擱而夭折了。我記得父親在醫院陪伴照顧,我在醫院的大門口為妹妹祈禱,見馬路邊有一根倒臥在地的水泥電線桿,我就一步踏上去,心中念叨著老天爺保佑我妹妹,如果我順利走過去不掉下來,妹妹就會好。誰知,連走三次都成功,但妹妹卻離我而去了。

  

  最後醫院承擔責任,醫生也都很遺憾,態度很誠懇。全部免交一切住院治療費。因為當年老百姓沒什麼維權意識,父親也老實,悲痛的他認為,人已死了,一切都爭不回來了。

  

  這成了我母親一輩子的疼,臨到老時都念叨著她的女兒,說自己沒福。記得街巷有老人安慰母親說:這女子太靈了!不知讓那位菩薩、仙姑招去當童子了。

  

  

  本來以為建國公園肯定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的某一年,誰知一查《蓮湖區志》,才發現公園創立於民國十八年(1929)2月,由陝西省建設廳在貢院遺址建造。到1960年建國公園才改名叫兒童公園。我  在甜水井街上小學時,這座公園離得最近,走路也就三十分鐘以內。記得園區中有假山、長鼻子大象、滑滑梯,還有一溜掛鐵絲網的棚子房,裡邊圈養有獅子、老虎、豹子、狼、狐狸、猴子、梅花鹿什麼的一處較小的動物園,記不太清,好像有一隻不太精神的孔雀。如果你夏天走近這動物園,那可是又騷又臭,讓人喘不上氣。影影綽綽記得兒童公園還曾經停過一架螺旋漿的舊飛機,供兒童們參觀。

  

  公園有西安地區最早設立的幾面哈哈鏡和轉轉椅車。再有一池淺水的遊泳池,但我從未看上眼。那些年,我們西頭的小學娃娃們遊泳的第一選擇,是城外不收票的護城河。公園後面有石馬、石獅、石羊、石碑、石柱,歪七豎八地倒臥在雜草中,長大後方知這都是貢院的遺物。

  

  而我少年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照「哈哈鏡」,做各種鬼臉取笑耍鬧。沒想到以後的人生,也如這哈哈鏡中的自己,變幻各種臉面以應付社會,卻把本相隱藏起來。

  

  還有就是「壓壓板」, 兒歌有「壓壓板,兩頭翹,你上我下樂陶陶。一高一低真過癮,你看咱耍的嫽不嫽?」壓壓板也叫「壓板架」,記得一首童謠:「壓,壓,壓板架,西頭來咧一夥娃……」其中「西頭來咧一夥娃」最典型。因為我們從小就自稱「西頭的娃」。我還想啥時候專門寫一篇西頭娃們家的文章,名字就叫「西頭來咧一夥娃」。一次聚會,說給我的同學、發小,大家異口同聲贊一句:「嫽!忒色!哲麻!」

  

  但網上把兩段童謠混搭在一起了,成咧「壓、壓,壓板架,西頭來咧一夥娃。叫大姐開門來,大姐不開叫狗開,狗在河裡撈韭菜。其實後三句是《鈴兒,鈴兒,嗆啷啷》中的。為了讓記憶完整,我把全文發在此:「鈴兒,鈴兒,嗆啷啷,一步走到王家莊。王家莊一夥狗,把我咬的沒處走。叫大姐開門來,大姐不開叫狗開,狗在河裡撈韭菜。韭菜花漂上來,讓你帶,你不帶,人家帶上了你可愛。」其中,最後兩句對我影響較大,意思是:機會來咧,一定要抓住。不要「人家帶上了你可愛」那就後悔莫及了。

  

  關於「狗在河裡撈韭菜」在另一首兒歌《炸果子》中也有,「炸,炸,炸果子,北頭來咧一夥子。叫大哥, 開鎖子,開不開,叫狗開,狗在河裡撈韭菜,韭菜花兒漂上來。」看來,西安的兒歌在流傳過程中,互相竄的很多。

  

  關於童謠《壓板架》,突然,有一天我只覺得眼前一亮,靈感來咧!忙在「壓,壓,壓板架,西頭來咧一夥娃」後邊續了幾句:「兩個碎三個大,一個鑲咧個大金牙。一個帽子歪歪戴,一個走路低著顙。」遂繼續連編帶想,又來咧兩句,「一個拄咧個樹杈杈,嘴裡撇的是醋溜普通話。」「拄咧個樹杈杈」,意指「拄咧個文明棍」。下來遇到同學、發小聚會時,我說,我為西頭來咧一夥娃後邊亂編了幾句,看咋個象?誰知,竟有同學認為:「啥是你編的,當年咱們就是這麼說的。」一下讓我喜出望外,胡編亂湊的,竟喚醒了沉睡的記憶,歪打正著。當然,也有同學質疑:「一個拄咧個樹杈杈,嘴裡撇的是醋溜普通話。」這兩句有點兒味氣不正,欠火候。

  

  記憶中得意的事有,上初中一年級時,有一次好像不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六一」兒童節,我聽說兒童公園舉辦燈謎展,拿門票可去猜,如果猜錯,門票就被收了,猜對咧的話,可以再猜一次,並有獎品。不是獎一小包糖,就是一小卷果丹皮,再就是學生用具,一根鉛筆或一本連環畫書,特吸引人。

  

  我和白鷺灣夥伴、發小,或同學,湊熱鬧、打夥聲,一下去了十幾個。進公園後,發現謎語被寫在花花綠綠的紙條上,掛在樹與樹之間繃的繩上,開始時好猜,我馬上選了條,謎面是「一個老鼠跳上案,兩個老鼠下面看。」打一個字。我猜是個「六」字,交上去得了一包錫紙裹的硬塊糖,有五塊。我讓跟前幾個夥伴分吃了。而同去的不少人也都得了獎。這時人越來越多,擠不到跟前,我們就轉著去看什麼魔術、雜技表演。再回來時猜謎語的人就少了。我還有一次機會,這時,眼前一條繩子上就剩一條了,謎面是:「鏡中人」,打一字。大家議論,有說「囚」字的,有說「㕥」字。旁邊馬上有人否定。我一夥伴說他猜著咧!我問:啥!他說,不能告訴你。我猜不出很好奇,就跟他到發獎處,他說是個「我」字。人家說,「錯了」,把他的門票馬上撕了。他急了喊:鏡中人,不是我,難道是你!我替他婉惜,一次都沒猜對就敗下陣來,但突然覺得他思路不錯。就拿筆在碎紙片上寫了個「人」字,正好猜獎後邊是間帶走廊的大房子,進去牆上有面鏡子。我把「人」字一照,鏡子中出現個「入」字。馬上急步出去,自然猜對了,引起小夥伴一陣歡呼。給的獎品仍然一包糖。領獎處的人沒撕我的票,說獎勵你再去猜一回。我連猜對兩次,有點得意。

  

  只是前邊那個猜「我」字的夥伴啥都沒猜上,很是沮喪,我給他分一塊糖都不要。旁邊有高我一級的學兄說:你把還能猜一次的權利讓給這笨貨,行不行!我立即回答:行。於是,大家一起參謀,這傢伙終於猜對了,還得了本連環畫書,鬧了個皆大歡喜。那一次可以說,是我感覺最自豪的一次。

  

  再有「轉轉椅」,圓型,相當於一個能坐十二個人的大圓餐桌,上安裝有十來個鐵椅子,人坐上去,下面有人推著轉圈,小孩子非常喜歡玩。但我僅坐過一次,就傷了,再不敢上。那年我上小學五年級的1961年,和幾個同學一起玩坐轉轉椅,當我坐上去後,下邊同學便使勁推著瘋轉,一下轉了百十圈,我再驚喊亂叫也不停。說老實話,我們這些匪學生,玩的就是心跳,並非惡作劇。但由於我體質上怕懸空轉,一下轉轉椅就眩暈得天昏地暗,眼冒金星,軟倒地上,發虐想吐。上初中時,有空軍航校招生,有一項測坐轉轉椅,有同學就說我:「你不行!」這記憶太深刻了。我六十年代坐公共車都暈車,更別說長途汽車了。好在七十年代後才不暈車了。要不坐不成長途車,哪裡也去不成,影響我行萬裡路的遊山逛水,去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呀!那可就虧大咧。

  

  在貢院坐不成轉椅,意味著我一生與官場仕途無緣,一輩子僅當過相當於科員的股級幹部。學歷也是1989年四十二歲後獲得的成人教育性質的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的本科文憑。但這一切都是命運使然,不影響我的幸福指數,反正是無官一身輕嘛!不求官,也就不必仰人鼻息,免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啦!

  

 2016年6月20日~21日初稿

 2018年2月23日~7月10日增補修訂

      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記憶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冊)

相關焦點

  • ​​朱文杰:牛角掛書
    牛角掛書朱文杰    「牛角掛書」的反映的是青年刻苦讀書的故亊,連騎牛外出時都不忘把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故亊的主人公是李密,就是《隋唐演義》《說唐》等書上說的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寨的首領之一。      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 朱文杰:建國路(二)
    朱文杰 :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 陝西貢院 建國公園 兒童公園
    比照現代地名,大致在今東、西舉院巷、早慈巷之間,包括兒童公園及其周邊地區。清末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貢院逐步被改建成為學堂、公園、民居等場所。歷史沿襲          自隋代確立科舉制度,唐代加以完善, 開科取士就成為封建王朝選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徑。
  • 朱文杰:漢宣帝時代成語故事
    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 朱文杰: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朱文杰 :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 「崑山市擔當作為好幹部」朱文杰:危化行業「活字典」
    ▲朱文杰(左二)和同事開展安全生產檢查 朱文杰落實工作的訣竅之一便是「勤跑」。4月1日上午,朱文杰與同事來到南亞電子材料(崑山)有限公司進行深度檢查,並對廠區即將設立的中央廚房天然氣管道走向進行安全勘查。
  • 朱文杰:白鹿原與白鹿傳說
    彩墨畫《白鹿》楊庚緒繪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 朱文杰《記憶老西安》留言精選(之五)
    我母親朱文敏接受上級的任務,發動社會上的有識之士,出錢出力,辦了這所私立小學,解決了當時一些適齡兒童的入學問題。記得母親後來因為身體原因,行動不便,有時候晚上會召集董事們在我家開會,您文中提到的東西甜水井私立小學的鄭教導主任,據我所知,並和我家沒有關係,也並非代表我家管理學校,學校運作好像是由校董事會決定。真的很感謝您,還記得和您同姓的母親,也很感謝您這篇溫馨的文章。
  • 2017年朱文杰文學活動一覽表
    17,2017年2月20日由朱文杰與商子秦主編的《國家名片上的絲綢之路》樣書作出。6月開印。  18,2017年2月25日召開《文史寶典三學街》編輯協調會,朱文杰、王民權、張廣孝參加,確定體例、目錄等。  19,2017年2月27日參加雅森上林苑(秦磚漢瓦博物館)組織約稿會並參觀。韓養民、朱文杰、劉新中參加。
  • 朱文杰/「烏鴉反哺」說孝慈
    「烏鴉反哺」說孝慈文/朱文杰朱文杰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 市兒童公園聯合各區兒童公園齊推「六一」活動
    今年六一節期間,廣州市兒童公園聯合各區兒童公園,推出「六一童話日」之「中國夢·童年夢」活動,面向少年兒童徵集童年夢想,最終入選的10個童夢,將由相關機構為你助力實現! 活動在5月15日—25日徵集「童話日」童年夢想,受到少年兒童的追捧,反響熱烈。
  • 朱文杰:女兵作家謝冰瑩在西安
    女兵作家謝冰瑩在西安                       朱文杰    抗戰時期,香米園德化裡38號,曾是《黃河》月刊與新中國文化出版社的駐地。《陝西省志•報刊志》記載:「《黃河》月刊,系純文藝性雜誌,原系謝冰瑩於1940年應新中國文化出版社聘來西安創辦的文藝刊物。」
  • 朱文杰:春節源流長安說
    春節源流長安說 朱文杰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首屈一指的節日,是最隆重、最光燦、最紅火、最盛大的開年第一佳節 中國郵政還從2015年1月10日(農曆臘月廿三小年期間)開始專門發行了《拜年》系列郵票,圖案以兩個卡通形象的兒童雙手合抱作輯拜年的畫面,衣著、配飾具有現代特點,旁邊是代表中國建築文化的門墩
  • 朱文杰:西安曾經的阿房區
    待秦阿房宮和漢長城、唐大明宮一樣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成國家級遺址公園,相信我們西安的阿房宮一定舉世聞名。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5日完稿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朱文杰    玄奘法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是對我國佛教的發展與傳播有著傑出貢獻的一位聖僧。是中華民族史上罕有的傑出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稱之為「法門領袖」,魯迅稱之為「民族脊梁」,而光耀千秋。
  • 瘋狂的特斯拉Cyber​​truck使得常規的皮卡車相形見絀
    有沒有想過特斯拉Cyber​​truck在巨型卡車的形式會是什麼樣?好吧,不要再奇怪了,這要歸功於Instagram上的渲染。在特斯拉正式發布Cyber​​truck之前,InsideEVs的渲染藝術家模擬了電動皮卡車的大型版本,我們認為這可能類似於Elon Musk所描述的。
  • 專欄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文/朱文杰  長髯飄飄的于右任,號髯翁。民間亦稱「於鬍子」。-       朱文杰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 共建兒童友好| 寶安區首個街道級兒童公園開門迎客,打造兒童友好...
    福海兒童公園「聽說了嗎?福海兒童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以後大家可以結伴去遛娃!」真的嘛?趕緊和其他寶媽們約起來!福海兒童公園是寶安區首個以少年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街道級公園,位於福海街道塘尾社區十一區,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
  • 兒童公園主題有哪些?打造新奇特是首選
    兒童公園的主題打造一直是國內相關行業的困惑,相較於國際知名的迪士尼、環球等品牌主題公園,國內的主題公園能打的還很少,並且分布極不均衡,大多集中在華東地區,其餘的廣袤城市群只有少量分布,而主題公園其中更為細分的兒童公園更是薄弱環節,首當其衝的便是公園主題的選擇和打造。
  • 朱文杰 :土地廟什字(三)
    土地廟什字(三)    朱文杰    西安街巷名叫某某「什字」的不少,城牆圈圈內除了土地廟什字,記得還有五味什字、夏家什字、柴家什字。(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創作者)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