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非遺】彝族泥染

2021-02-17 火舞大涼山

點擊「火舞大涼山」關注我哦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項目名稱: 彝族泥染

名錄級別:省 級

代表性傳承人:裡其麼日作(省級)

保護單位:金陽縣文化館

泥染成品。

彝族傳統印染技術歷史悠久。

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先民很早就探索出了利用植物製成染料,染制嚓爾瓦、毛裙、衣褂、頭帕、披氈等羊毛、葛麻、絲織物的技法。

南詔時期,彝族人就已掌握了包括練、漿、浸、煮、媒、埋、蒸、曬、泡、洗、晾等多道工序在內的整套印染技藝。

泥染是彝族印染技術中重要的一項,以黑色、藍色、深藍色、藍黑色等深色為主調,被稱為「涼山彝族染黑」,它以玄虛、嚴肅、冷穆,豐富的審美層次表現出彝族人尚黒習俗和大氣、淳樸的自然之風。

將幾種天然植物染料按不同比例配置舂揉。

泥染是將藍靛等自然界採集到的含色素的染色用料提取染液,經脫水、發酵,形成膏泥,將膏泥曬乾研磨,藉助馬蹄葉草、核桃及馬桑樹枝葉果皮等純天然植物媒染劑,再經特有的沼澤泥水浸泡、濯洗等特殊工序,給棉、毛、麻、絲等製品上色的一種印染技藝。

流傳於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九口、昭覺縣四開、金陽縣阿勒南瓦三個地方的彝族泥染在涼山彝族地區久負盛名,其中金陽縣阿勒南瓦的彝族泥染,因其所染紡織物色彩莊重,不退色,光澤度好,技藝獨特、成熟而遠近聞名。

當地的彝族泥染技藝以傳承彝族古老的印染方法為主,同時也有一定的創新,其具體的程序和方法如下:

在每年萬物復甦的3月,將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藍靛(彝語叫「克」)的種籽播撒育苗,4至5月時再將藍靛苗移栽地裡,7至8月時開始收割,摘取藍靛葉片,並將葉片曬成半乾狀,即曬去葉片中80%左右的水分,然後裝入用樹葉裹嚴的寬大的竹筐裡讓其發酵,待藍靛葉完全發酵、腐爛後舂成爛泥。

發酵後的泥染染劑。

在舂藍靛的過程中,可加入少量青核桃樹葉和青核桃皮等媒染劑。之後,將舂好的藍靛爛泥搓揉成一個個2斤左右的餅,將餅曬乾待用。

將舂揉後的染料製成圓餅狀晾曬。

天然植物染料——馬蹄葉。

到9月,野生的馬蹄葉草已生長成熟,將馬蹄葉連根拔起,曬乾待用;同時摘取一些青核桃枝葉、青核桃皮,以及綠色烏柏葉皮若干備用。

配置好晾乾的天然植物染料成品。

將配置好晾乾的染料製成灰,篩出細面備用。

依照染一件羊毛披氈的用量來計,用5斤左右曬乾的藍靛餅,掰成手指頭大小的顆粒放入大木桶,將曬乾的馬蹄葉草葉、莖、根燒成灰,再用篩子曬過,取馬蹄葉草灰兩碗也倒進木桶裡,然後用10斤特定的沼澤泥水浸泡,浸泡一天一夜後,倒進大鐵鍋裡加熱,使染劑融化,然後倒進木桶裡蓋好。

加熱至合適溫度開始染織。

到第二天又將染劑加熱,再倒進木桶裡,這樣反覆進行三次(即3個晝夜)後,液體明顯變成黏糊糊的,用手觸摸有粘性,這時,將羊毛披氈浸泡在木桶裡,邊泡邊揉,晚上浸泡,白天拿出晾曬。

染織搓揉到合適時刮掉多餘的染劑。

每次從木桶拿出染物晾曬時,須用刀刮淨附在被染物上稀泥狀的染劑。

在晾曬羊毛披氈期間,將馬桑樹皮、烏柏樹枝葉、沼澤泥水和少許白酒一起加入鍋內。

將天然植物染料放到鐵鍋內加沼澤水加熱。

如此反覆進行7個晝夜,紡織物的顏色一天比一天濃,色澤一天比一天好,到了第7天,所染的披氈已變成深藍色。

天然植物染料——馬桑樹。

涼山彝族泥染製作技藝至今仍保持著傳女不傳男的習俗,在製作過程中也有諸多民俗禁忌,如:在製作中不能被孕婦看見,不能殺牲,不能吃油炸之類食物,晾曬時不得讓他人看見。

文/鄧莉霞 整理  

圖/祝克鴻 

相關焦點

  • 彝人生活 | 彝族傳統印染技術「泥染」大起底,快來看看吧!
    泥染成品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先民很早就探索出了利用植物製成染料,染制擦爾瓦、毛裙、衣褂、頭帕、披氈等羊毛、葛麻、絲織物的技法。南詔時期,彝族人就已掌握了包括練、漿、浸、煮、媒、埋、蒸、曬、泡、洗、晾等多道工序在內的整套印染技藝。泥染是彝族印染技術中重要的一項,以黑色、藍色、深藍色、藍黑色等深色為主調,被稱為「涼山彝族染黑」,它以玄虛、嚴肅、冷穆,豐富的審美層次表現出彝族人尚黒習俗和大氣、淳樸的自然之風。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圓滿落幕!
    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師品牌聯合涼山州彝繡企業及彝繡傳承人共同打造80餘款帶有彝族刺繡的服裝服飾、箱包、首飾等產品,於2020年9月19日,以時尚新姿態,亮相北京時裝周,「彝」韻新風 · 涼山印象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發布會順利開展。
  • 人物剪影丨安鎖香: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走進董炳小學的刺繡教室,桌子上放滿了色彩繁多、圖案娟秀的彝族刺繡作品和半成品,這些豔麗精緻的彝繡作品,都出自學校彝族學生之手,一色一紋裡繡出的是年輕一代的傳承之力。教授他們彝繡的老師名叫安鎖香,是玉溪市級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2010年獲「玉溪市民族民間工藝師」稱號。
  • 「彝」韻新風·涼山印象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
    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師品牌聯合涼山州彝繡企業及彝繡傳承人共同打造80餘款帶有彝族刺繡的服裝服飾、箱包、首飾等產品,2020年9月19日,以時尚新姿態,亮相北京時裝周,「彝」韻新風 · 涼山印象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發布會開展。
  • 楚雄州級非遺保護項目《彝族響篾調》
    2019年10月,楚雄市申報的《彝族響篾製作技藝》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響篾,又稱吹篾、彈篾、口琴、口簧、竹口弦,是彝族自娛自樂、社交和愛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撥簧樂器,也是婦女隨身佩戴的一種精美的裝飾品。在楚雄市,這種樂器流行於大過口鄉、大地基、三街、中山等彝族村寨,彝人稱之為"摸切","摸"是竹的意思,"切"是彈奏的意思,譯作"響篾"。在彝家村寨中,從青年男女到中老年夫婦,幾乎每人都有一筒精巧的響篾。
  • 非遺頭條|發現你身邊的非遺No.188
    此次博覽會為期三天,共有43個非遺項目,15個文旅企業參展,設有「非遺+扶貧」「非遺+研學」「非遺+旅遊」「文創大賽獲獎作品專題展」「中國動力谷十大消費品牌展」等主題展區。本次非遺展示展銷活動,將全面宣傳展示廣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豐富的非遺資源,為廣西非遺產品搭建面向全國的宣傳和銷售渠道,積極推進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
  • 2019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板凳山分會場實況回顧
    年7月27日10點,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板凳山分會場祈福祭祀儀式正式開始。 10點30分,由300多人參加的祭祀巡遊隊伍到板凳山上的彝族畢摩祖師殿、彝族土主殿、彝族六祖殿進行了祭祀祈福活動。祭祀活動過後,巡遊隊伍回到火把廣場跳起彝族三弦舞、葫蘆笙舞慶祝火把節的到來。下午2點,四方來趕會的人絡繹不絕地來到了板凳山上,蘆笙嚶嚶,弦子錚錚,笛子悠悠,板凳山上的彝山街成了歌舞的海洋。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的重要聚居區,彝族支系眾多,服飾類型多樣,特點突出。密切支系是武定彝族重要支系之一。本文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方志學、文物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進行初步研究,力求還原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的概貌。
  •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
    非遺是什麼 是兒時興趣盎然的糖畫 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情 是驚豔滿堂的手工絕活 是令世界讚嘆的 中國智慧、中國之美
  • 民族的世界的,讚嘆非遺「彝族漆器」的精美絕倫與古老淳樸
    說到民族民間藝術,今天小編想說一說享譽海內外的彝族漆器。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如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彝族漆器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可謂彝族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彝族,是我國第6大少數民族,10年前的人口統計有871萬人。彝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 大姚縣組團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活動
    本次主會場活動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旨在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文化的濃厚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中國彝鄉·滇中翡翠·紅火楚雄」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楚雄州文化旅遊等服務業恢復發展,刺激消費回升,助推楚雄州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 雲南有一座石頭凝固成的村寨,彝族撒尼人的原始村落
    在雲南昆明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的西邊有一個用石頭壘起的彝族撒尼人村落,坐落於綠樹蔥鬱的群山懷抱之中,叫糯黑村,又名「石頭寨」,距昆明120多公裡,距離石林風景區30公裡左右。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武定等府羅婺蠻》圖像(圖1,見下頁)描繪了清代武定彝族羅婺男子和女子行路途中的場衣,衽邊鑲藍布,系藍布腰帶,著黑褐色百褶裙,赤足,身背盛有物品的方形竹籃。2.《滇省夷人圖說.羅婺圖》中的羅婺牧羊女服飾《滇省夷人圖說》中《羅婺圖》題記:「羅婺,一名羅武,戴笠披氈,織火草布為衣,牧於林阜,有屋無床,採松針藉地臥。
  • 永平文旅:永平縣非遺產品展示中心建成
    10月10日,永平縣非遺產品展示中心在永平縣彝族龍竹酒製作技藝傳習所建成。永平縣非遺產品展示中心是永平縣首個集非遺文化傳承、展示、交流、銷售為一體的平臺和對外宣傳窗口,也是永平縣探索社會資本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首個試點建設項目。
  • 學霍元甲的「迷蹤拳」看微電影《海派百工》非遺傳承集結年輕力量
    圖說:竹編藝術 官方圖 今天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今年的遺產日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為主題
  • 玉溪峨山:彝族四弦愛好者切磋技藝
    原標題:彝族四弦愛好者切磋技藝 為進一步傳承發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加大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近日,峨山縣舉辦了2020年彝族四弦民間藝人(雕刻·彈奏技巧)培訓班,吸引了眾多四弦愛好者踴躍參與。
  • 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今天開幕的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來自中西部地區14個省市自治區的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傳承人,乘上了非遺的快車,走出貧困地區,來到上海世博展覽館,向觀眾展示了令人驚喜的生活智慧和美學。在今年這個全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傳統手工藝產業成為扶貧事業推進的新動力。
  • 別樣展示讓「非遺」走進尋常人家
    臥室裡的農民畫,客廳裡的木船,桌上的漕涇鹹螺螄,廚房裡的楓涇丁蹄、上海黃酒……一場別樣的展示讓非遺跳脫昔日「高冷」的刻板印象,走進尋常百姓家。6月13日下午,以「金山如畫·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展示活動在金山舉行。
  • 點亮北京中軸線 |【北服編導團隊】打造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
    10月22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和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推出的「新織楚裳」非遺服飾秀在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公園泰皇殿精彩亮相。昨晚,由北服時尚傳播學院服裝表演專業編導團隊製作,服裝表演系模特演繹的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雲夢彝山」在北京景山壽皇殿完美落幕!「雲夢彝山」系列作品分為雲霧初開、夢繞彝山、索瑪花開三個篇章,設計師擷彝鄉山間一抹亮色,為觀眾演繹了民族時尚的無限可能。
  • 你沒見過的神秘剪紙刺繡與傳家寶嫁衣 | 我身邊的非遺
    許多設計師(非遺人)攜作品亮相時裝周,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也將傳承民族經典技藝和傳統文化的理論、理念、思路傳遞給了更多人。騰訊新聞作為特別支持單位,報導了本屆民族時裝周的4位非遺傳承人。這是她們的故事,也是我們身邊的非遺。點擊觀看視頻:94歲老人巧手剪紙刺繡,讓彝族刺繡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