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李敖之子李戡:喜愛《黃河大合唱》的年輕人

2021-02-22 飯局閱讀

澎湃新聞記者 張中江

即將迎來22歲生日的李戡,最近推出了自己第二本新書,內容有關國共合作的歷史。與同齡人相比,這著實罕見。

不過距離他「禁書等身」的父親李敖,還離得非常遙遠。9年前的北大,李敖拋出長長的禁書名單,成為那次演講的經典一幕。「知識層面上,我是一輩子超越不了他」,年輕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回答老老實實。

李戡不會再重複父親的路,他清楚地知道:時代變了,靠寫書賺錢出名,實在是太難了。這個眼角眉梢隱藏著傲氣的青年,眼下正忙著赴美留學辦籤證。他要學的是國際關係,就像本科在北大學習經濟一樣,並沒有選擇父親賴以成名的文史專業。

作為名人後代的一個無奈,是經常會被拿來與父輩比較。老來得子的李敖,四年前就說兒子將來會超越自己。那個自稱「500年白話文第一」的狂人,舐犢之情顯露無疑。

但是人們不難發現,父子倆的人生軌跡並不重合。當寫字可以謀生、為文能夠揚名的那個年代逝去,第二個狂狷、叛逆的「李敖」不會再有了。後來者不願意也不會再重複前人的「彎路」,他們有他們的未來。

父親「長袍怪」兒子有點「乖」

對那些想從李戡身上找出其父影子的人來說,多少會有些失望。

相比「狂人」李敖,李戡似乎顯得太「乖」了。儘管17歲寫出《李戡戡亂記》,文筆犀利,炮轟臺灣歷史教材中的謬誤,「惹怒了幾百萬人」,其中的反叛精神還是能讓人看到其父之風,但在媒體的歷次採訪中,李戡都顯得安靜而節制,甚至在電視鏡頭前還有些拘謹。

追溯人的性格成因,往往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出端倪。李敖初二的時候就宣布不過舊曆年。父親李鼎彝去世,李敖雖然內心悲痛,卻堅決不燒紙、磕頭,不循舊禮。上學時,他亦因「知識上的傲慢」,不大瞧得起人,尤其討厭制式的學校生活。高三那年乾脆提出休學,自己泡圖書館讀書鑽研,以「同等學力」考上臺大。大學期間,更是無論冬夏都穿一襲長袍,成為校園內一大怪人。特立獨行如斯,一時無二。

1961年,李敖參加臺大歷史研究所的面試。幾位擔任考官的教授,找不出什麼題目為難這個熟讀歷史的學生。主考官沈剛伯只問了一句話:「你考上研究所,還穿長袍嗎?」一時傳為笑談。那之後他筆戰八方、自詡「500年白話文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還是李敖」的狂傲,更是無人能及。

不過,曾經蹲過蔣介石大牢的李敖,經歷過各種波折坎坷之後看透亂象,更希望他心愛的幼子能夠少走自己曾經的「彎路」。李敖十分看重兒子的學習成績,生怕他不能融入當今這個世界。

與老爸年輕時候相比,李戡的表現也確實「規矩」得多了。據他說,自己在北大的學習生活和其他同學沒有太大的差別。為了取得好成績,他會死記硬背課本內容,也會點燈熬夜準備考試,甚至放棄周末上補習班。難纏的高數考試結束後,他在微博上「哭訴」,「我要把高數課本帶回臺北,和家裡的舊書一同封存起來,再也不要看到它」。

課餘時間,李戡愛打打羽毛球、籃球,也和朋友出去唱唱歌,和一般的大學生沒什麼差別。他說自己在學校裡很正常,並沒有「怪怪的」。

李戡還有一點不那麼像父親。在中國人的傳統印象裡,才子佳人總相配,文人墨客風流倜儻、美女環伺是再正常不過了。李敖的過往情史,正符合這種描述。從小小年紀情竇初開,他身邊似乎一直不缺少純情美麗的女性。直到最後情歸現在的妻子王小屯,多情種子李敖才算安定下來。

然而,李戡在男女感情方面似乎有些「保守」,上大學之前甚至沒有談過戀愛。

李敖好友陳文茜曾在對他們父子的專訪中,打趣問李戡有沒有女朋友,看沒看過A片。當時17歲的李戡有些害羞地否認有女朋友,對A片則含糊一陣沒有回答。到北京上大學之後,李戡曾不止一次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在過光棍節。直到大學三年級的一次採訪,他才對媒體透露自己在談戀愛。不過在日前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他又說,自己現在的狀態已是單身。

對待感情與性,李戡的態度「就是順其自然,總能碰到適合的對象。」家裡也沒有給他什麼要求和限制,就是自然相處,互相看看感覺。是否被很多北大女生愛慕?電話那頭的李戡哈哈一笑:「沒有沒有,還好,真的還好。」

時代變了年輕人更重「自我」

李戡的兩本書都是關於歷史的,「我不愛寫小說之類的」。

《李戡戡亂記》說的是臺灣教科書裡的歷史錯誤。新近的《國民黨員毛澤東》則希望發掘被大陸學術界「提及不夠」的那段歷史。

為了寫這本書,李戡沒少下功夫考證。他說自己這本書的史料來源有二:「第一個是父親的收藏,主要是國民黨從1924年到1949年間的內部會議記錄,我也做了廣泛查證,這些東西在海內外都是孤本;另一個就是國民黨黨史館的庫藏,我找到了很多毛澤東當年的親筆信件,我挑了四份重要的文件,作為我這本書的配圖。」

不過目前這本書還只是在香港出版,李戡說自己也沒想過在大陸出版。

儘管已經寫了兩本書,但李戡並不打算以此為生。在他看來,今天如果想靠寫書賺錢為生是不可能的。「時代變了」,這是李敖父子在接受採訪時都說過的話。

在李戡看來,父親可以以同等學力考大學,但現在的制度不可以。當年他大學不畢業也沒關係,現在也不行。

1992年出生的李戡,雖然認為自己受父親的影響,是個正直的人,但他也已經意識到,「現在時代不同了,要懂得認清現實情況,忍一時而留大用。」

「現在已經百分之百不是單打獨鬥靠個人的時代,過去像我父親他基本是單打獨鬥,現在根本不可能。現在完全是靠團體的時代。個人你再有骨氣,再有能力也沒有用。現實就是,很多時候你清高,想做個真正的好人,那就成屈原,就得跳江了。所以得向現實低頭,得在自己能夠生存的前提下,才能夠有所作為,而不是完全為了理想、為了追求,讓自己過得很痛苦、活不下去。」李戡這樣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怎麼關心國家大事,大家想的是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好。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先讓自己有了影響力,才有能力影響決策。」

巧的是,當年與李戡在媒體上曾有過一場小風波的作家韓寒,近年來也悄然轉身,從青年意見領袖變為新晉導演,不再寫評論時事的雜文。他的導演處女作,正和另一位作家郭敬明的《小時代》同時上映。曾經的「叛逆者」,今天似乎也已轉向探索更為安全的個人內心世界,將身外的「大時代」棄置不顧。

喜愛《黃河大合唱》

身在臺灣的李敖,反對臺獨的「中國情結」為人熟知。李戡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我們都是中國人」。

在四年前那封進入北大之前的申請書中,李戡這樣寫道:「雖然考取了臺灣最好的大學,雖然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國最好的大學念書,因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當年4月到北京報名,李戡專門去了毛主席紀念堂。6月考試時,又去天安門廣場看了升旗儀式。

四年過去了,李戡對澎湃新聞表示,「我還是很愛國的」。在自己創辦的北京大學文武學社第一期講座上,李戡請到的嘉賓是周秉德——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阿姨是一位很優秀的演講者,也是品德高尚的『紅二代』,我們既然要推廣中國文化,就要多找些有意思的案例,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學術圈裡。」

儘管依然堅信「祖國會越來越好」,在大陸生活四年的李戡也有些不太如意。在感受祖國「海納百川」的同時,李戡也察覺到一些人對於港澳臺人士的排斥。

這種「異鄉人」的感覺,也對於李戡未來的人生規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說自己未來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不會選擇從政這條路。在他看來,即便自己選擇了仕途,到最後也難免淪為「花瓶」。

讓李戡失落的還有,他發現大陸人對《黃河大合唱》已經不是很關注。李戡特別喜愛《黃河大合唱》,到北大念書的第一年就去了壺口瀑布。他在那裡靜靜坐了一小時,感受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雄渾。但是讓李戡有些失落的是,他發現在大陸,喜歡《黃河大合唱》的人也已經不多了。「我認為這是一首好歌,它絕對不是所謂的『紅歌』,是真正一流的愛國歌曲」。

因為喜愛《黃河大合唱》,李戡與因演奏《黃河協奏曲》而出名的音樂家殷承宗的關係很好,有時間就去其工作室練琴。殷承宗目前人在美國,文革期間因成功改編、演奏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而迅速走紅,並官至人大常委。

談到赴美讀研之後會不會繼續考博士,李戡說自己還沒有想好。他想大概可能要先工作一段時間,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媒體。之後希望能建立文化企業,將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

在大學期間,李戡著手創辦了北京大學文武學社。作為社長的他身體力行,不僅邀來學者陳鼓應做指導老師,還邀請了周秉德、賴聲川等來做演講。在「武」的方面,則請來跟蔣經國侍衛學過拳法的臺灣老師。但是「老外不買帳,他們就是來看花俏的東西,真正學實戰就跑了。」

通過文武學社的實踐,李戡感受到了傳播傳統文化之難。「你要宣揚樸實無華的傳統文化,根本沒人要看,人們要看的是花俏的東西。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那麼多低端的所謂『國學』著作會成為暢銷書。我們社團也碰到這個問題。」李戡從中悟到,未來如果想開這門課程,也得「耍幾個花招」才行。

「這就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大難題。而且,現在有多少不肖人士打著中國文化的旗號去斂財?我希望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加入新元素,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李戡說。

即將22歲的李戡,希望在未來能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如果時間往前回溯,人們會發現,22歲的李敖在給友人的信中也提到,「當今有志者真不妨做文化商人,以利思想的傳布。」希望體驗各種不同道路的李戡,冥冥中卻與父親年輕時選擇了同一個方向,也許最終會殊途同歸。

對話李戡

澎湃新聞:17歲那年你還未入北大,就寫出《李戡戡亂記》,揭露臺灣教科書中的謬誤。此次寫作《國民黨員毛澤東》的緣起是什麼?

李戡:緣起就是我父親收藏的一些第一手文獻,包括當時國民黨的會議記錄,我拿來做研究,慢慢積累,就寫成一本書了。

澎湃新聞:我們在一些照片裡看到你年幼時父子二人的溫馨合影,在你眼中,李敖是一個慈父還是嚴父?你小時候他會要求什麼,會讓你看什麼書?

李戡:慈父,小時候他對我幾乎沒任何要求,只讓我讀點世界名著。

澎湃新聞:他為什麼重點讓你讀世界名著,而不是中國古代的典籍?

李戡:古典典籍也讓我讀。他比較推崇是《西遊記》吧,但是(讓我讀)比較基本的那些,大家都讀過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什麼的。他自己讀很多古籍,建議我讀幾個代表性的就好,沒必要細讀下去。

澎湃新聞:2005年你曾經隨父親訪問大陸,還記得那時候參觀北京故宮的感受嗎?和臺北故宮的印象有何不同?

李戡:我只記得人很多,我們還特別獲準看了一些珍寶。臺北故宮比較精緻一點,整體說來臺北的東西比較珍貴。

澎湃新聞:李敖先生在採訪裡說你那時候年紀小,對他在北大的演講不關心只是玩手機。在北大讀書四年之後,你如何評價父親當年的那次演講?

李戡:等我上了高中,我看了鳳凰衛視出品的紀錄片,重新回味了那次演講。我認為那還是一次很成功的演講,至少指明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澎湃新聞:去美國讀書之後的規劃是怎樣的?會考慮繼續讀博嗎?留學結束後,打算回臺灣還是再到大陸打拼?

李戡:還不確定,只是去拿個碩士文憑,我希望將來能在大陸、香港和臺灣工作。

澎湃新聞:談到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最近北大的燕京學堂項目引發了很多關注。按照校方的回應,這個「中國學」學科並非是學術型碩士,那麼這樣的一年制的碩士項目,你認為對推廣中國文化有無益處?選址靜園是否恰當?你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們怎麼看待,支持還是反對的多?

李戡:一點益處也沒有,完全是噱頭。選址靜園更不恰當,北大圓明園校區一堆空地,他們怎麼不拿去用?我們同學肯定是反對的多。

澎湃新聞:你選擇不從政的原因是什麼?

李戡:我肯定通過仕途不能真正有作為,到頭來大不了像個吉祥物一樣走來走去。

澎湃新聞:你覺得大陸和臺灣年輕人在關注興趣和努力方向上有什麼不同?

李戡:我覺得現在年輕人都差不多,都是先關心自己,然後才有精力去關心國家大事。

澎湃新聞:你是否覺得,現在通過寫書當作家比過去難了?

李戡:寫書不要期望有影響力,不要期望掙錢,就是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已。僅此而已。靠寫書成名太困難了,除非有特殊群體,可以一炮而紅。至少在學術界,要真正去靜下心來做學問,根本沒人看。這也是現實。所以很多學術著作出版只敢印幾百本,最多不超過一千本,不然賣不掉。我這本書出來就印五千本,在學術著作中已經是非常高的印量。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李敖到李戡:「叛逆者」的兒子其實很乖
    老來得子的李敖,四年前就說兒子將來會超越自己。但是對那些想從李戡身上找出其父影子的人來說,父子倆的人生軌跡越來越顯得並不重合。當寫字可以謀生、為文能夠揚名的那個年代逝去,第二個狂狷、叛逆的「李敖」不會再有了。■ 澎湃新聞記者 張中江 即將迎來22歲生日的李戡,最近推出了自己第二本新書,內容有關國共合作的歷史。
  • 李戡||不只是李敖的兒子
    他是臺灣大作家李敖唯一的兒子,1992年8月生於臺灣,現在英國劍橋大學求學。2010年,年僅17歲的李戡同時被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錄取,他選擇了北大,成為被熱議的公眾人物。同年,李戡推出自己的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其犀利觀點很有其父之風。
  • 放棄臺大讀北大,李敖之子李戡: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十八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臺大和北大錄取,他便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之子。「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這句話是李戡在他的北大申請書中所寫。李戡對於北大的情懷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源於他的家庭成員和北大的淵源。
  • 李敖李戡專訪:上陣父子兵獨家
    導語:李戡說父親不是名嘴,李敖說兒子過於深沉;李戡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崇敬,李敖也展示了對兒子的讚美;李戡的未來充滿可能性,而李敖的底線是兒子不能從政
  • 李敖之子李戡被叔叔痛罵「辱及先祖」
    臺灣已故文壇巨擘李敖爸媽的骨灰罈,原被安置在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中,但李敖兒子李戡指控,臺北市殯葬管理處今年3月竟任由叔叔李放「竊」走祖父母的骨灰,要市長柯文哲給交代,並狀告市府求償百萬元(新臺幣,下同)。李放則嗆,李戡以先人遺骸斂財,辱及先祖。殯葬處回應,交由司法審判。
  • 李戡:走不出「李敖兒子」正常
    從李戡出生那天起,他的頭上一直頂著一個頭銜:李敖的兒子。這次,李戡也是攜《李敖自傳》赴上海書展,講述父親生前趣事。      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李戡如是說道:「父親有名確實會給我帶來壓力,但我從來不會因此而感到困擾。他是一個心態特別好的人,就這一點而言,我與他很相像。」
  • 李敖長子李戡授權發佈:針對社會上的誤解強調五點 |獨家
    李文與李敖合影 4月25日,李敖家人發佈的李敖遺囑:立遺囑人李敖親筆如下:一、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已贈與王志慧,該等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以為發揚二、本人富邦人壽新臺幣壹佰叄拾肆萬捌仟圓之保險金由李諶為受益人取得。三、本人委由陳境圳每月支付美金壹仟圓整予李文至李文滿柒拾歲止。如李文對王志慧、李戡、李諶提出任何訴訟、或法律或騷擾行為,李文即喪失本條權利,此壹仟美金即由陳境圳停止支付。立遺囑人李敖,生日一九三七(1937)三月二十三日,A100950837。二零一七(2017)年九月四日。
  • 大師李敖今晨離世 兒子李戡:一切從簡 不辦追思會告別式!
    3月18日10時59分,大師李敖大師因病情惡化病逝臺北,享壽83歲。其子稱遵父意願,不舉辦任何活動,一切從簡。
  • 李敖的兒子八年前說,年輕人的心都是熱的
    李敖先生去世了,刷朋友圈時想起2010年他兒子李戡來大陸讀書時,採訪過這位北大新生。八年過去,聽說他還是去了他不喜歡的美國,到哈佛讀博了。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
    他的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2018年2月1日,是為慶祝《李敖自傳》的出版發行。這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在簡介中寫道「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部自傳」,現在,「可能」二字被划去。  李敖之子李戡在微博上公開表示,父親是安詳離開的,他和母親都在身旁陪伴,並表示將遵照父親意願及他的一貫作風,不舉行告別式、追思會等任何活動,一切從簡。
  • ----「話說李敖」系列之八
    現在要專門說說李戡了。1992年初,李敖與王小屯在戀愛9年之後結婚。當年秋天,他們生下一個男孩,李敖給他取名李戡。這個名字,來自於國民黨的熟詞「戡亂」。「戡亂」原本是鎮壓共產黨之意。李敖用「戡」為兒取名,乃是反其意而用之,他希望子承父志,反過來「戡」臺灣當局所製造的亂象。李戡自幼聰穎,學習成績保持優異。17歲那年,他參加高考,名列前茅,被臺灣大學錄取。
  • 李戡、李昕:我們所共同認識的李敖丨書展·名家
    李敖與李戡相比李敖事業上的知名,他同時也是一名父親。李敖曾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是一個好的祖父。而在長子李戡眼裡,李敖反而是一個標準的慈父。李戡回憶說,父親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卻從來不看重孩子學習成績。李戡還記得,當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他回家就先悄悄找父親在成績報告單上簽字,以此避開母親的責備。
  • 《黃河大合唱》誕生記
    奔赴,湧現出靈感1935年,二十二歲的光未然在武漢組織了宣傳抗日救亡的「拓荒劇團」,「武漢會戰」爆發後,他們被派往各大戰區到前線慰勞戰士,到敵後宣傳抗戰,這群平均年齡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組成了「抗敵演劇三隊」,日後,正是和這支年輕隊伍一道,轉戰抗日烽火的前線、敵後,兩渡黃河的經歷,激發光未然寫出了《黃河大合唱》詩篇。
  • 李敖家屬召開新聞發布會 稱不會舉辦追思會等活動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暢)作家李敖今日(3月18日)上午在榮總醫院辭世,享年83歲。
  • 李敖近況曝光,「一切都在倒數」!
    ▲陳文茜曝李敖近況。(圖/翻攝自李敖臉書、陳文茜微博)陳文茜15日在微博上透露,近來不斷有人問自己李敖的近況,但其實大家都無法說清楚,「醫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惟一明白的是:一切都在倒數。隨後,她開始回想起李敖過去的事蹟,做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是如今卻已經說不了話、寫不出字,「以前是統治綁住了他的手,封住了他的嘴。如今是上天,是命運。」
  • 《黃河大合唱》唱的是哪一段黃河?
    這首大家都熟到不行的《保衛黃河》,是抗戰組曲《黃河大合唱》中的一個樂章。《黃河大合唱》包括了八個樂章,其中《黃河頌》、《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最終,《黃河大合唱》首演非常成功。從此,在延安的各種集會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黃河大合唱》的歌聲,也迅速傳遍各根據地。抗戰期間,各解放區的文藝團體幾乎全都演唱過這部作品,至少也唱過其中的《保衛黃河》等曲。《黃河大合唱》在重慶的《新音樂》發表後,更遠播南洋各國。1940年,劉良模將樂譜帶到美國,由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語演唱了《黃河大合唱》。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 被惡搞的只是《黃河大合唱》嗎-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化評析】    近日,一段某團體單位演繹《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並引起關注,原因是表演者以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顛覆了這首已經傳唱79年的經典革命歌曲。網友稱,這首紅色歌曲被「玩」壞了!
  • 這是來自80年前的《黃河大合唱》
    上世紀40年代,流落異國的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重新指揮演奏了《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響起的是第七樂章《保衛黃河》。雖然身在哈薩克斯坦,但這時浮現在冼星海眼前的,卻是1939年在延安演出的場景。這是電影《音樂家》的一個片段,而距離《黃河大合唱》第一次演出,已經過去80年了。
  • 特稿 | 李敖:一輩子罵了三千多人,永遠的「逆風者」
    直到2005年,在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的牽線搭橋下,李敖回到了闊別了56年的大陸,展開了一段為期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一陣李敖旋風,民眾追之如巨星,爭睹風採。日月如梭,李敖漸漸老了,他的敵人也老的老,死的死,傻的傻,日漸凋零。站在破碎的戰場上,80歲的李敖也有些傷感:「在黃昏中,你的主要敵人都已死去,但他們留下的走狗都只只貌似從良,仿佛跟你一起珍惜夕陽無限之好。人生玄黃乍變,竟離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