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臺大讀北大,李敖之子李戡: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

2020-12-18 不精準的人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人應該有讀書的志向,人應該有個遠大的讀書志向。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十八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臺大和北大錄取,他便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之子。「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這句話是李戡在他的北大申請書中所寫。

李戡對於北大的情懷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源於他的家庭成員和北大的淵源。在這封簡短的申請書中,李戡提到自己的祖父,大姑、二姑和大姑父都是從北大畢業,但是自己的父親李敖卻被困臺灣六十年,未能得償所願地進入到北大讀書,深有遺憾。

基於家庭的影響,李戡對北大從小便是心生嚮往。所以在臺大與北大之間,李戡選擇了後者。

李戡在採訪中給出想念北大的原因,讓人動容。他說想念祖國最好的大學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在讀書方面立志高遠是李戡作為年輕人值得人欽佩的地方,而於此之上,他將自己的讀書志向立足於對祖國的熱愛之上,也值得稱讚。

讀書不要局限於讀書本身,而要在博覽群書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一點上,李戡就是一個有志氣的年輕人。那麼,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該怎麼對待讀書二字呢?

讀書立志,需有恆心

既然要讀書,首先要沉下心來,持之以恆。培養自己的「恆心」有著諸多的好處,尤其是在立志讀書的方面。和這一點相關的人和事我們輕易便能從一些名人中找出典範來。例如曾國藩對自己的家人便提出過做事「有恆」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具體的情況是曾國藩的弟弟們在參加科舉時全部都落了榜,曾國藩就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告訴弟弟們不要放棄,要有恆心。

曾國藩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然後曾國藩便舉了自己讀書的例子,提到自己已經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讀完了上百卷的經典著作,只要堅持讀書,即便在很短時間內也能達到一定的成就。他以此為例對弟弟言傳身教,在讀書的時候「恆心」的重要之處。

其實換做任何一個以讀書為主的年輕人都應該像曾國藩一樣能夠堅持大量的讀書,讓自己不斷地汲取知識,進行積累。

時常讀好書,修身養性

對待讀書這件事情並不是說真的要隨心所欲地看書,因為書籍是有分門別類的,在讀書的主線上,我們要時常的讀「好書」。這裡的「好書」一定不是流水的小說話本之類,而是能夠讓人修身養性的書籍

這類書籍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得到生活實踐上的反饋的,比如說讀完一本人際交往的書籍,日後與人相處之時,我們能否很好地去解決與書中提及到的相似的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小說話本不能看,相反的,偶爾的翻看一些是可以調節心情的。

以端正的態度對待讀書,選一本教人修己處世的書,提升自己的內在氣質。這樣的書是數不勝數的,一如呂不韋的著作《呂氏春秋》,其中涉及的一些道理有著醍醐灌頂的效果。像「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一句,其內涵隱喻為世上之物必定會有缺陷的存在,不完美才是常態。

再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句,其內涵隱喻為環境可以將人的外在打磨成各種樣子,但是無論如何,人心本性如何是永遠難以改變的。

進階:將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讀書之人不要將書看成一個物品,物品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人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不若把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世間百態何其多,往往從書中我們能夠窺探到許多。

品味書籍的時候,就像經歷過風浪一般去感悟書中文字,認真的對待。那麼,當我們真的在生活中遇到風吹雨打時,從讀書而沉澱的平和心態會讓我們處變不驚,安然的面對一切。

武林外傳裡曾有一段關於讀書的對話十分的有意思,有人問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秀才開始的回答和很多正在讀書學習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目的,為了「功名」,換做現在就是「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收入」。

抱著酒壺的他隨之繼續訴說著,他說會發現讀書久了,心底沒底,讀了那麼多的書,卻像是汗牛充棟,再後來,秀才說他忽然發現,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其實,讀書就是生活。讀書的境界高了,領悟生活的境界也會變高。

我們都有聽過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為山看水為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書也一樣,一個人在少年時期讀書,是認知的過程,以追求「真理真相」為目的;一個人長大之後開始進入社會,在單純和複雜中左右徘徊,總以推翻自己的「世界觀」為主。

但是當一個人經歷了豐富的閱歷之後,內心依舊會追逐最簡單的平和狀態,會發現,除了自己其實什麼都沒變。讓讀書貫穿整個的生活,我們的視界便會寬闊無比,或許能夠更早的到達「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總結

讀書立志,最好的對待方式便是以恆心為動力,以讀好書做情調,最後讀書變成生活的態度。文章開端的時候我們提到李戡在讀書上有高遠志向,他嚮往北大,是因為他已經在家庭的影響下積累了許多的感悟,書香門第讓他接觸大量的書籍。所以他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十幾歲的年紀說出令人敬佩的理念。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再荒廢讀書的時光了,認真地拿起書籍細細地去學習和品讀吧!

相關焦點

  • 對話 李敖之子李戡:喜愛《黃河大合唱》的年輕人
    9年前的北大,李敖拋出長長的禁書名單,成為那次演講的經典一幕。「知識層面上,我是一輩子超越不了他」,年輕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回答老老實實。李戡不會再重複父親的路,他清楚地知道:時代變了,靠寫書賺錢出名,實在是太難了。這個眼角眉梢隱藏著傲氣的青年,眼下正忙著赴美留學辦籤證。他要學的是國際關係,就像本科在北大學習經濟一樣,並沒有選擇父親賴以成名的文史專業。
  • 從李敖到李戡:「叛逆者」的兒子其實很乖
    老來得子的李敖,四年前就說兒子將來會超越自己。但是對那些想從李戡身上找出其父影子的人來說,父子倆的人生軌跡越來越顯得並不重合。當寫字可以謀生、為文能夠揚名的那個年代逝去,第二個狂狷、叛逆的「李敖」不會再有了。■ 澎湃新聞記者 張中江 即將迎來22歲生日的李戡,最近推出了自己第二本新書,內容有關國共合作的歷史。
  • 李戡||不只是李敖的兒子
    他是臺灣大作家李敖唯一的兒子,1992年8月生於臺灣,現在英國劍橋大學求學。2010年,年僅17歲的李戡同時被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錄取,他選擇了北大,成為被熱議的公眾人物。同年,李戡推出自己的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其犀利觀點很有其父之風。
  • 李戡:走不出「李敖兒子」正常
    李敖去世前,李戡一直守在他身邊,眼睜睜看著父親被病魔帶走。但父親的意志從未被消磨,即便躺在病床上,父親依然是那個愛講玩笑話,喜歡逗樂別人的李敖,也從未忘記希望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望,李戡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一再強調這點。
  • ----「話說李敖」系列之八
    現在要專門說說李戡了。1992年初,李敖與王小屯在戀愛9年之後結婚。當年秋天,他們生下一個男孩,李敖給他取名李戡。這個名字,來自於國民黨的熟詞「戡亂」。「戡亂」原本是鎮壓共產黨之意。李敖用「戡」為兒取名,乃是反其意而用之,他希望子承父志,反過來「戡」臺灣當局所製造的亂象。李戡自幼聰穎,學習成績保持優異。17歲那年,他參加高考,名列前茅,被臺灣大學錄取。
  • 李敖的兒子八年前說,年輕人的心都是熱的
    (文章發表於2010年8月的《南方人物周刊》)李敖在陳文茜的節目上給李戡做廣告:北大的女生,李戡來了!關於李敖之子李戡棄臺大上北大這件事,很多人是不以為然的,他們覺得李戡並不了解北大,更不了解大陸,他們覺得李戡享受了臺灣的言論自由得以大罵臺灣,「你到這邊來還敢照罵麼」,他們覺得李戡只是在批判姿態上模仿了他的父親,但提供的並非今日之大陸所需。
  • 李敖李戡專訪:上陣父子兵獨家
    導語:李戡說父親不是名嘴,李敖說兒子過於深沉;李戡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崇敬,李敖也展示了對兒子的讚美;李戡的未來充滿可能性,而李敖的底線是兒子不能從政
  • 李敖之子李戡被叔叔痛罵「辱及先祖」
    臺灣已故文壇巨擘李敖爸媽的骨灰罈,原被安置在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中,但李敖兒子李戡指控,臺北市殯葬管理處今年3月竟任由叔叔李放「竊」走祖父母的骨灰,要市長柯文哲給交代,並狀告市府求償百萬元(新臺幣,下同)。李放則嗆,李戡以先人遺骸斂財,辱及先祖。殯葬處回應,交由司法審判。
  • 李戡、李昕:我們所共同認識的李敖丨書展·名家
    李敖與李戡相比李敖事業上的知名,他同時也是一名父親。李敖曾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是一個好的祖父。而在長子李戡眼裡,李敖反而是一個標準的慈父。李戡回憶說,父親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卻從來不看重孩子學習成績。李戡還記得,當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他回家就先悄悄找父親在成績報告單上簽字,以此避開母親的責備。
  • 李敖長子李戡授權發佈:針對社會上的誤解強調五點 |獨家
    李文與李敖合影 4月25日,李敖家人發佈的李敖遺囑:立遺囑人李敖親筆如下:一、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已贈與王志慧,該等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以為發揚李戡引用《孝經》詮釋,所謂孝的本義就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李戡回憶說,父親李敖住院的那些日子,心態特別好,苦中作樂,根本沒有什麼負面情緒,也不見性情大變,只要能說話,還是和家人有說有笑。在李戡眼中,李敖是標準慈父,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卻從來不看重孩子學習成績。李戡還記得,當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他回家就先悄悄找父親在成績報告單上簽字,以此避開母親的責備。
  • 7年,李敖一共發了1837條微博
    李敖說:「「哈羅李敖」的「暗將軍」是在北京的戡戡,他是最早鼓動我玩140字的。」2011年,李戡在北京大學讀書,他發現中國大陸很多人都在使用微博,這款剛剛崛起的社交媒體軟體風靡了整個中國大陸,它擁有著巨大的用戶量和言論開放程度,他建議李敖開通微博,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觀點。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
    他的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2018年2月1日,是為慶祝《李敖自傳》的出版發行。這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在簡介中寫道「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部自傳」,現在,「可能」二字被划去。  李敖之子李戡在微博上公開表示,父親是安詳離開的,他和母親都在身旁陪伴,並表示將遵照父親意願及他的一貫作風,不舉行告別式、追思會等任何活動,一切從簡。
  • 大師李敖今晨離世 兒子李戡:一切從簡 不辦追思會告別式!
    3月18日10時59分,大師李敖大師因病情惡化病逝臺北,享壽83歲。其子稱遵父意願,不舉辦任何活動,一切從簡。
  • 「天才學霸」王羽堯:14歲上北大、18歲讀博士,曾和李戡是同學
    可是當年才14歲的王羽堯卻同時收到了北大和港大的錄取通知書,從此開始了她開掛般的人生。一時間,學霸、神童、天才少女等等標籤貼在了她的身上,而讓人羨慕的背後,誰又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王羽堯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家庭。
  • 【穿越迷霧】十三、"明正"還需言順,李戡難堪大任-評林明正和李戡
    :李敖之子,90後(1992年生)魏明仁:碧雲禪寺擁有者,原二水愛國基地創建者臺灣統派勢力日趨式微,原統派旗幟「中國國民黨」自馬英九上臺之後,其「民進黨化」趨勢就更公開化了,以「不統」為三大目標之一的中國國民黨事實上已經淪為「臺灣國民黨」了,兩個中國的解釋者和支持者。
  • 李敖曾捐款35萬元要求北大為胡適立雕像,為何至今仍未立起來?
    李敖的父親李鼎彝在北大求學時,胡適便是他的老師。而李敖在臺灣大學的恩師姚從吾,也曾師從胡適,李敖自己也與胡適相識相交。李敖還專門為胡適寫過一本書叫《胡適評傳》,對胡適及其思想學術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胡適對於這個忘年之交也甚是喜歡,生前曾對李敖說過:「你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可見,文人之間也是惺惺相惜,互相欣賞的。
  • 李敖家屬召開新聞發布會 稱不會舉辦追思會等活動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暢)作家李敖今日(3月18日)上午在榮總醫院辭世,享年83歲。
  • 特稿 | 李敖:一輩子罵了三千多人,永遠的「逆風者」
    李敖在法庭上用沉默抗議這羅織罪名的審判,只出具了一紙書面意見:只要我在這島上,不論我在牢裡也好,在牢外也罷;不論我是「名不副實」的「大作家」也好,或是「名實相副」的「大坐牢家」也罷,我都不會有自由的感覺。因為1975年蔣介石去世實行大減刑,李敖於1976年11月19日出獄。
  • 李敖近況曝光,「一切都在倒數」!
    ▲陳文茜曝李敖近況。(圖/翻攝自李敖臉書、陳文茜微博)陳文茜15日在微博上透露,近來不斷有人問自己李敖的近況,但其實大家都無法說清楚,「醫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惟一明白的是:一切都在倒數。隨後,陳文茜透露李戡自李敖生病後,前後陪伴著他快9個月了,近日李戡給自己寫了一封信,信中稱夢到爸爸李敖可以出院走路了,父子倆還一起去咖啡館,期間李敖要求還偷偷點了一杯咖啡來喝,卻被阻止了,因為他還插著鼻胃管,李戡為此特別打電話問護士,看看是否能把咖啡倒到鼻胃管當中,看到這裡,陳文茜也忍不住哭了出來直呼,「我想要回那個笑傲江湖的大哥,但他已騎著白馬遠去。」
  • 王尚勤高價拍賣李敖書信,遭女兒李文痛批:少在那邊丟臉了!
    王尚勤高價拍賣李敖書信,遭女兒李文痛批:少在那邊丟臉了!在今年,有無數名家大師離我們而去,實在令人感傷。其中,就包括李敖。大家最熟悉李敖的身份當屬作家了,他所寫的《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