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人應該有讀書的志向,人應該有個遠大的讀書志向。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十八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臺大和北大錄取,他便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之子。「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這句話是李戡在他的北大申請書中所寫。
李戡對於北大的情懷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源於他的家庭成員和北大的淵源。在這封簡短的申請書中,李戡提到自己的祖父,大姑、二姑和大姑父都是從北大畢業,但是自己的父親李敖卻被困臺灣六十年,未能得償所願地進入到北大讀書,深有遺憾。
基於家庭的影響,李戡對北大從小便是心生嚮往。所以在臺大與北大之間,李戡選擇了後者。
李戡在採訪中給出想念北大的原因,讓人動容。他說想念祖國最好的大學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在讀書方面立志高遠是李戡作為年輕人值得人欽佩的地方,而於此之上,他將自己的讀書志向立足於對祖國的熱愛之上,也值得稱讚。
讀書不要局限於讀書本身,而要在博覽群書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一點上,李戡就是一個有志氣的年輕人。那麼,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該怎麼對待讀書二字呢?
讀書立志,需有恆心
既然要讀書,首先要沉下心來,持之以恆。培養自己的「恆心」有著諸多的好處,尤其是在立志讀書的方面。和這一點相關的人和事我們輕易便能從一些名人中找出典範來。例如曾國藩對自己的家人便提出過做事「有恆」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具體的情況是曾國藩的弟弟們在參加科舉時全部都落了榜,曾國藩就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告訴弟弟們不要放棄,要有恆心。
曾國藩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然後曾國藩便舉了自己讀書的例子,提到自己已經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讀完了上百卷的經典著作,只要堅持讀書,即便在很短時間內也能達到一定的成就。他以此為例對弟弟言傳身教,在讀書的時候「恆心」的重要之處。
其實換做任何一個以讀書為主的年輕人都應該像曾國藩一樣能夠堅持大量的讀書,讓自己不斷地汲取知識,進行積累。
時常讀好書,修身養性
對待讀書這件事情並不是說真的要隨心所欲地看書,因為書籍是有分門別類的,在讀書的主線上,我們要時常的讀「好書」。這裡的「好書」一定不是流水的小說話本之類,而是能夠讓人修身養性的書籍。
這類書籍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得到生活實踐上的反饋的,比如說讀完一本人際交往的書籍,日後與人相處之時,我們能否很好地去解決與書中提及到的相似的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小說話本不能看,相反的,偶爾的翻看一些是可以調節心情的。
以端正的態度對待讀書,選一本教人修己處世的書,提升自己的內在氣質。這樣的書是數不勝數的,一如呂不韋的著作《呂氏春秋》,其中涉及的一些道理有著醍醐灌頂的效果。像「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一句,其內涵隱喻為世上之物必定會有缺陷的存在,不完美才是常態。
再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句,其內涵隱喻為環境可以將人的外在打磨成各種樣子,但是無論如何,人心本性如何是永遠難以改變的。
進階:將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讀書之人不要將書看成一個物品,物品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人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不若把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世間百態何其多,往往從書中我們能夠窺探到許多。
品味書籍的時候,就像經歷過風浪一般去感悟書中文字,認真的對待。那麼,當我們真的在生活中遇到風吹雨打時,從讀書而沉澱的平和心態會讓我們處變不驚,安然的面對一切。
武林外傳裡曾有一段關於讀書的對話十分的有意思,有人問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秀才開始的回答和很多正在讀書學習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目的,為了「功名」,換做現在就是「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收入」。
抱著酒壺的他隨之繼續訴說著,他說會發現讀書久了,心底沒底,讀了那麼多的書,卻像是汗牛充棟,再後來,秀才說他忽然發現,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其實,讀書就是生活。讀書的境界高了,領悟生活的境界也會變高。
我們都有聽過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為山看水為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書也一樣,一個人在少年時期讀書,是認知的過程,以追求「真理真相」為目的;一個人長大之後開始進入社會,在單純和複雜中左右徘徊,總以推翻自己的「世界觀」為主。
但是當一個人經歷了豐富的閱歷之後,內心依舊會追逐最簡單的平和狀態,會發現,除了自己其實什麼都沒變。讓讀書貫穿整個的生活,我們的視界便會寬闊無比,或許能夠更早的到達「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總結
讀書立志,最好的對待方式便是以恆心為動力,以讀好書做情調,最後讀書變成生活的態度。文章開端的時候我們提到李戡在讀書上有高遠志向,他嚮往北大,是因為他已經在家庭的影響下積累了許多的感悟,書香門第讓他接觸大量的書籍。所以他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十幾歲的年紀說出令人敬佩的理念。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再荒廢讀書的時光了,認真地拿起書籍細細地去學習和品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