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裡蘭卡也有種姓制度,只是沒有表現得像印度那麼突出。歷史學家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或者曾經某個時期存在過與種姓制度相似的社會等級體系,南亞地區是種姓制度最典型也最興盛的區域。
在Wikipedia搜索種姓制度(Caste)詞條,裡面寫道,種姓制度是一種社會階層制度,特點是通過內婚、繼承的方式傳承某一特定階層的生活方式,以血統論為基礎。許多宗教裡都有種姓制度,但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影響範圍內都有不同形式的種姓制度。
印度是種姓制度的代表,網上很多人將印度和種姓制度綁定在一起,認為只有印度有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印度社會發展最主要的阻礙因素。
尼泊爾的種姓制度和印度很相似,尼泊爾和印度同屬一個文化圈,本身受到印度教的嚴重影響。
巴基斯坦在英國殖民時期和印度是一個整體,也受到印度教種姓制度的影響。雖然巴基斯坦的種姓制度影響力被YSL教削弱了很多,但仍是YSL國家中種姓色彩最濃厚的國家。不過與印度、尼泊爾相比,巴基斯坦的種姓制度很簡單,問題也不突出,很容易被人忽略。
孟加拉國也是YSL教國家,曾經短時期內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和巴基斯坦一樣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孟加拉也有種姓制度,只是沒有印度那麼明顯。
斯裡蘭卡的種姓制度同樣受到印度教的影響,斯裡蘭卡的古籍如《普賈婆利耶》(Pujavaliya)、《Sadharmaratnavaliya》和《Yogaratnakaraya》等都記載了社會分級制度在古代的盛行,種姓制度在斯裡蘭卡的傳承一直延續到君主制結束。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群島各國早期也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存在過種姓制度。但緬甸、泰國、柬埔寨在小乘佛教傳入之後,種姓制度逐漸式微並最終消亡。馬來群島各國的種姓制度在YSL教和基督教傳入之後也走向消亡。
放眼全球,很多國家都有與種姓制度形式相似的社會等級制度,比如歐洲中世紀時期將社會劃分為王室、高級貴族;騎士、地主、神職人員;手工藝者;農民、奴隸等階層。
日本江戶時代把王室貴族之下的平民分為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還有位於社會底層的部落民。即使1871年日本的部落民被解放,但日本社會仍存在對他們的諸多歧視,直到現在。
還有很多國家都存在的地域鄙視鏈、學歷鄙視鏈、職業鄙視鏈、膚色鄙視鏈等都可以視為不同形式的種姓制度。
所以,種姓制度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全世界普遍存在,往小了說,受到印度教影響的國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