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王想娶大唐公主,李世民讓他送來4種動物,該國因此而亡國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唐朝立國之初,面對內外形勢並不樂觀。為了剪除國內的割據軍閥如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新興的唐朝也付出沉重代價,持續十餘年的激烈戰爭,使得江山殘破,府庫枯竭,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而西北邊陲的眾多遊牧部族建立的國家,如鐵勒、吐谷渾等乘機拓展勢力範圍,士馬精強兵力雄厚,一度對唐朝構成很大威脅。

貞觀四年前後,北方又一個遊牧部族強勢崛起,並建立起薛延陀國,首任國王是乙失夷男。薛延陀國疆域遼闊,東起遼東靺鞨,西至金山,北至瀚海,南接沙磧,最強盛時號稱「勝兵二十萬」,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龐大力量。

李世民最初採用懷柔之策,把薛延陀國納為藩屬國,想來個「以夷制夷」,讓他給唐朝看守北疆大門。誰知道這個夷男可汗發展勢頭太猛太快,十餘年間成為漠北首屈一指的強國,實力之雄厚,已經讓唐朝都感到惴惴不安,《舊唐書》記載,「太宗亦以其強盛,恐為後患。」

貞觀十三年前後,李世民為了制衡薛延陀國,遏制其一家獨大的勢頭,在北疆大力扶植另一個遊牧部族首領阿史那思摩。為了顯示對他的支持,李世民給他賜姓李,冊封他為可汗。阿史那思摩在李世民的扶持下,很快發展成為「眾十餘萬、勝兵四萬、馬九萬」的強盛部落。阿史那思摩與薛延陀國比肩而立,讓夷男可汗感到威脅,從而對李世民此舉十分不滿,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夷男可汗與阿史那思摩矛盾很快激化,爆發了戰爭。李世民立即毫不猶豫出動大軍,協助阿史那思摩擊退薛延陀騎兵。薛延陀國與唐朝關係從此陷入僵局。李世民對薛延陀國雖心懷不滿,但憑唐朝當時的實力,想徹底消滅薛延陀也誠非易事。薛延陀也從此成了李世民的一個心病。

貞觀十七年前後,機會終於來臨。薛延陀國因為由十幾個不同部族部落組成,內部矛盾重重,夷男可汗的地位並不穩固。為了獲得唐朝的認可與支持,提高自己的威信與地位,夷男可汗派出使者,向李世民請求和親,想迎娶一個唐朝公主。

《資治通鑑》記載,夷男可汗派自己的親侄子突利設作為求親使者,攜帶厚禮來到長安,面見唐太宗。《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他提出兩個處理方案,一是拒絕求婚,「選士十萬擊之,使無遺種,百年計也」,用戰爭手段徹底剷除薛延陀。另一個方案是同意求婚,「許以新興公主下嫁,羈縻使無邊憂,三十年計也」。把公主嫁給薛延陀,可以換來幾十年的短暫和平。房玄齡等大臣都認為,唐朝當時連年用兵,瘡痍未復,「不如和親」。李世民斟酌一番後同意了薛延陀使者的請求,並且在相思殿設宴招待使者,昭告天下。

然而李世民剛剛答應婚事,唐朝大將契苾何力卻提出反對意見:「薛延陀不可與婚」。契苾何力是胡人武將,和夷男可汗打過交道,熟知薛延陀內情,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可以藉機剷除薛延陀。他建議在答應薛延陀求婚同時,應該附加一些條件,使得薛延陀難以辦到,唐朝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悔婚。而夷男可汗一旦遭遇唐朝悔婚,必然威信大跌,「夷男性剛戾,既不成婚,其下復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李世民深為讚許,當即依計而行。

這個條件就是「彩禮」,「太宗許以女妻之,徵可汗備親迎之禮」。為了體現唐朝公主的身價尊貴,讓薛延陀準備一份厚重的彩禮自然必不可少。《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與薛延陀國定下的彩禮清單是四種動物:「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橐駝就是駱駝的古稱。讓夷男可汗把這四種動物親自送到靈州,屆時「帝將幸靈州以成婚事」,李世民將在靈州親自接見他。夷男可汗知道後,第一反應是大喜過望,「上以我為可汗,公主以女我,乘輿為我幸邊,誰與我榮?」感覺倍兒有面子。

夷男可汗於是趕緊動手,給唐朝準備彩禮。然而麻煩來了。乍一看禮單,都是些馬牛羊駱駝之類尋常動物,問題是數量龐大,合計十幾萬頭,就是以遊牧立國的草原帝國薛延陀也有點吃不消。夷男可汗沒辦法,只好向屬下各部落強徵,「調斂其國」,搞得民怨沸騰,費盡周折還是「不亟集」,一時難以湊夠。

好不容易湊夠數目,更大的問題來了,要把這些牛羊馬駱駝從各地徵集到一起,再送到唐朝內地,需要「調斂諸部,往返萬裡,道涉沙磧,無水草」,不僅要長途跋涉千裡萬裡,中途還要途徑大沙漠,無水無草,人可以帶足乾糧飲水,十幾萬頭大型牲畜的飲水草料怎麼解決?最終果然在途中「耗死將半」,不僅死了將近一半牲畜,而且「失期不至」,由於途中困難重重,最終錯過約定會面日期,未能如期抵達靈州。結果被李世民抓住把柄,「上乃下詔絕其婚」。

此次事件,成為薛延陀國的命運轉折點。夷男可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損失慘重,最終卻空手而歸,一肚子氣無處發洩,雖然恨唐朝悔婚,但畢竟自己失約在先,也無話可說,回國後威信掃地,鬱悶成疾,一命嗚呼。薛延陀國各部落群龍無首,眾叛親離。夷男可汗之子多彌可汗繼位後,薛延陀國已經瀕臨瓦解,叛亂四起,多彌可汗死於內亂,李世民乘機出兵攻擊薛延陀,不費吹灰之力讓薛延陀亡國,為唐朝解除了一個大患。但是有人認為李世民此舉,未免有詭詐不義之嫌,當時很多大臣都不以為然,褚遂良就說「懷負約之慚,恐非所以服遠人、訓戎士也」。後世司馬光也認為李世民「既許之矣,乃復恃強棄信而絕之,雖滅薛延陀,猶可羞也」。但話又說回來,僅從戰爭角度而言,李世民此舉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招,略施小計除掉強敵,豈不勝似讓十幾萬士兵連年徵戰血染黃沙。褚遂良司馬光等實屬腐儒之見。

相關焦點

  • 國王求娶唐朝公主,李世民提出4種動物做彩禮,國王同意後亡國了
    唐太宗就是實現了這個理論的一個人之一,他通過與大臣商量,在與敵國和親的過程中向敵國索取4種動物來換取自己的女兒。結果是敵國既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女兒也沒能夠向唐朝發起進攻,反而因為唐太宗的這樣一場陰謀直接亡國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場經典的「伐謀」之戰!
  • 草原強國要娶大唐公主,李世民:送四種動物做聘禮!該國因此亡國
    這實際上是李世民的高明之處李世民前往薛延陀的使者處,親姬親生女兒新興姬但是,他不能迎娶皇帝的親女白:首先,夷男可汗不親自來安迎娶公主;其次,要準備巨額資金,你國家的牛羊馬駱駝都要送來李世民之約夷男可汗喜過望但是勸他的臣子們說:「可汗和天子都不敢,如果唐朝親自朝見,為什麼沒有這個詐害呢!」夷男可汗回答:「我是縣議會的霸主,作為女婿,難道還不夠獨當一面嗎?」
  • 國王求娶大唐公主,李世民提出4種動物作彩禮,國王照做後亡國了
    而到了貞觀十五年(641年),唐朝越來越強大,薛延陀開始感到恐懼,為首的夷男可汗決定派遣使節,求娶唐朝公主,來維持邊境地區的和平。唐太宗開始召集大臣商討這一件事情的可行性。正當唐太宗舉棋不定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契苾何力的蕃將站了出來,他對於西域局勢頗有熟悉,因此故而建議唐太宗,我們應當答應出嫁公主,繼而向薛延陀的可汗索要巨額的彩禮,來消耗他們的國力,到時候薛延陀必將發生內亂,他們的國家,也就可以採取制裁的手段了。更何況夷男可汗性情暴躁,君臣之間必然發生矛盾。
  • 國王想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要了四種動物作為彩禮,導致此國滅亡
    你肯定很好奇,這是哪國國王?在唐朝前期,邊境有很多的部落政權都以能娶到唐朝公主為榮。這個國家也不例外,這個國家是北方的一個部落政權叫做薛延陀。彩禮能壓垮一個國家?有點誇張吧?這個故事很曲折。唐太宗這個國王叫乙失夷男,原是一個臣服於東突厥的部落政權。唐太宗繼位時,即貞觀元年,原來強盛一時的東突厥遭遇內亂和自然災害,如此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巨大困境使東突厥很快露出了亡國之兆。
  • 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頭可斷,血可流,娶大唐公主的決心不能丟
    祿東贊的態度很堅決,為了能與大唐上國攀上親戚,人家吐蕃王國的國事都放下了,你大唐就是再鐵石心腸,也該有所感動吧?李世民被松贊幹布的請求給氣得哭笑不得,看來這人真的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攀上大唐這個親戚。這就叫「頭可斷,血可流,娶大唐公主的決心不能丟」。為了等候李世民的答覆,祿東贊在長安逗留了三個多月。
  • 李世民手下三大藩族大將,昔日萬戶主,今日大唐將
    唐朝前中期軍事實力很強,四方來朝,更是有很多歸順大唐的藩族將領,其中要數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執失思力三位藩族將領最為勇猛。他們歸順以來忠心耿耿,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貞觀九年(635年),率部投奔唐朝,拜左驍衛大將軍,迎娶衡陽公主,授駙馬都尉。隨侯君集平滅高昌,封畢國公,徵討高句麗、薛延陀的戰爭,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出任昆丘道大總管,擊敗龜茲,迫使于闐國王臣服。拜右衛大將軍,加號鎮軍大將軍。他雖為突厥王子被迫投降唐朝,唐太宗也很相信他重用他,他也不負李世民的期望,自歸順以來從無反叛之心,忠心耿耿。
  • 大唐使者出使印度被欺負,借來兩千人馬掃平印度,並將國王俘虜
    原來,此時的中天竺國已經換了國王了。不久前,中天竺原來的國王失羅逸多駕崩,國內形勢陷入混亂中。大臣阿羅那順篡位自立,當上了新的國王。阿羅那順內心極度膨脹,並不打算與大唐保持友好關係。聽說了王玄策一行到來的消息後,他派出軍隊前往國境線,擋住了大唐使者團,拒絕王玄策等人入境。使者團一行也有30多人,並不懼怕印度人的淫威。
  • 程咬金的兩個兒子,一個娶了李世民的女兒,一個娶不到好老婆
    古代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士庶不婚」。士大夫的嫡系子孫,不肯與士大夫的庶女聯姻。士大夫庶出的女兒,經常作為嫡出姐妹的陪嫁小妾,一起嫁到夫家。同一個父親生的兒子,嫡子和庶子的婚戀市場行情,可謂是天差地別。 舉個例子,程咬金的兩個兒子,嫡出的程處亮,就娶了李世民的女兒清河公主。庶出的程處俊,就娶不到好老婆。
  • 西遊中娶了民婦又娶了公主的凡人是誰?他為唐太宗做了啥事?
    但是西遊裡有位特殊的凡人,他不但迎娶了鄉村民婦,還娶走了皇上的妹妹,他於皇上有何用處,居然得到如此殊榮?涇河龍王把李世民的罪狀告到閻王那裡後,李世民就收到了來自地府的傳票,閻王勒令鬼差們把李世民帶到地府對峙,就在唐太宗準備舌戰群儒時,很不幸地被告知:涇河龍王已經去往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了。
  • 歷史上第一場大型文化入侵——西天取經,最後差點讓大唐亡國
    因為整個西天取經的過程不過是佛教文化入侵的手段而已,而且這場文化入侵非常成功,在大唐境內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甚至後來差點亡國。 比方說我們結合原著的前後文來看一下,如來佛祖口中的東勝神洲是一個什麼情況?其實就是傲來國花果山所在的地方。 大家不妨想一想,就光光一個花果山,便有四萬七千多的猴妖,然後再加上牛魔王他們的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洞妖王手下的那些妖怪,簡直不要可怕,各位想想,這哪來的敬天禮地,心爽氣平?
  •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松贊幹布很失望,少年藩王年輕氣盛,當初因為尼泊爾國王不願意嫁公主,愣是用五萬兵馬逼得尼泊爾公主來嫁,這一次,松贊幹布還是想以武力解決。他當然不會傻到去攻打大唐,所以他出手收拾的是吐谷渾:讓你多嘴害得我沒娶到大唐公主。松贊幹布是想一來教訓下吐谷渾王,二來讓大唐「嶽父」看看自己的實力。
  • 松贊幹布在娶文成公主前已有妻子,為何文成公主的地位還能如此高
    唐朝時期,中原皇帝為了促進與吐蕃之間的關係,答應了松贊幹布的請求,把文成公主送去與他和親。自從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以後,中原與吐蕃之間的關係簡直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文成公主還把中原的穀物等特有種子帶到吐蕃,還有絲綢等等,讓吐蕃的物種開始豐富起來。從這一點來看,文成公主對吐蕃的貢獻值是很高的。
  • 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玄奘的結拜兄弟 母親為何是大唐公主?
    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玄奘的結拜兄弟 母親為何是大唐公主?時間:2020-02-27 18:5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玄奘的結拜兄弟 母親為何是大唐公主?
  •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9年後松贊幹布去世,獨居30年,患天花去世
    也是在馮德遐出使吐蕃的時候,松贊幹布有了更多的要求,他見突厥和吐谷渾等國都娶了大唐的公主,就派使者和馮德遐一起到大唐,請求李世民準許大唐公主嫁王吐蕃,給他松贊幹布做夫人。看到松贊幹布順杆往上爬,李世民心中並不怎麼高興,他直接就拒絕了這個年輕的王朝的年輕贊普。
  •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唐太宗在位期間,薛延陀首領對唐朝在西域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尋找機會去死磕大唐。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便宜都沒有得到。薛延陀這個國家倒也不笨,硬的不行,馬上就服軟了,於是,又派使臣進貢,表示要娶唐朝公主。此時執掌大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十分重視西域,一直在想如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
  • 李世民妃嬪眾多,為何玄武門之變後,還要娶李元吉的妻子楊氏
    既然他妃嬪眾多,為何玄武門之變後,還要娶自己的弟媳呢?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李世民這一行為是不合倫理的,而他也給唐朝開了個壞頭。後來李治就跟著他學,強行將庶母武則天接進宮,還冊立她為皇后。唐玄宗李隆基,也將兒子李瑁的王妃楊玉環,收入自己的後宮。 更別說還有武則天、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人,都紛紛效仿李世民的做法。
  • 大唐崛起!魏徵懟李世民: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
    一個例子可作說明,唐宣宗時,中級官員鄭顥,正在跟盧姓議婚的時候,皇帝聽了宰相白敏中的推薦,命他娶萬壽公主。這是普通人家求之不得的榮耀,但鄭顥卻因斷了盧姓婚姻的緣故,把白敏中恨入骨髓,以致白敏中以後幾乎死在他手。五姓當然對自己的身價儘量利用,所以他們的女兒遂成為詐財的工具。選擇女婿,除了門第相當外,還要索取巨額聘金,有時高達100萬錢——即1000緡(貫)。
  • 打仗包贏的初唐名將,李世民賜給他兩個絕色美女,結果很快就死了
    南陳亡國之後,任瑰就只能隱居草野了。任瑰在遷居北方,整天想著滅了隋朝,為南陳報仇的事情。隋煬帝大業年間,任瑰投奔唐國公李淵,李淵給了任瑰一份養家餬口的差事,讓他教李建成讀書。此事典出《新唐書.任瑰傳》語:「高祖之晉陽,留隱太子託之。」隋文帝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永福公主究竟犯了什麼錯,惹得生父唐宣宗大怒:難怪沒人敢娶公主
    從小聽過的童話故事裡,說的都是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故事,讓無數男孩對王子心存嚮往,想要長大以後娶一個公主般的姑娘,也讓無數女孩對公主心生嚮往,想讓自己成為那可愛的小公主,甚至流行歌曲裡都是這麼唱的:「你就是我那可愛的小公主……」好像能夠娶到一個公主般的女孩,是一件能夠讓人感到榮幸的事情,然而歷史上,在正常情況下,哪怕是正兒八經的公主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他的文治武功,自古便為人津津樂道,頌揚備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被異族稱為「天可汗」。對於他為帝後的作為,我們幾乎挑不出很大的問題,但他在爭奪帝位時,殺兄娶嫂這件事,卻一直備受後人詬病,可以說這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到死都沒有被世人原諒。公元617年7月,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