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
加入陳氏大家庭!
廣南夫子陳希伋之家世、裡居探源
揭陽山明水秀,人才輩出,唐宋以降,代出名流。宋代廣南夫子陳希伋,就是當年諸多名賢中之一。然而由於年代久遠,舊志記載又簡,留存下來之有關他的史料極少。
陳希伋
據《潮州府志》和《揭陽縣誌》(下簡為《潮志》、《揭志》)載:「陳希伋字思仲,揭陽漁湖人。元豐間(宋神宗十一至十八年,1078—1085),兩冠鄉書。肄業太學十餘年,聲譽日著,士人目為「廣南夫子」。上書陳利害數萬言,皆切中時病。復薦太學生馬錫,有文武才,乞加擢用。(哲宗)元佑六年(1091),舉經明行修,時賜第者三百四十六人,希伋為第一。知梅州。時朝廷下諸州取黃砂、牛皮及內庫錢買珍珠以備用,諸州郡皆供應,希伋獨不忍剝取於民,乃上封事奏免。州人德之。卒於官所。著《揭陽集》四百餘篇。祀鄉賢。」(傳中標點為筆者所加)。
傳記載陳希伋為漁湖人,但其裡居何村則沒敘及,這就留下一個問題讓後人去進行探究。至於其家世情況,則可從其傳中「肄業太學十餘年」一語得到解答。據《辭海》辭條釋:「太學古學校名。……漢興太學,立五經博士以養天下士。唐代太學與國子學、四門學並隸國子監。宋因之,凡七品以上子弟得入國子學,八品以下之子弟及庶民之俊秀者,得入太學。……」由此可以推斷,希伋之家世當是八品以下之官宦世家或富庶之家的俊秀子弟。但屬前者之可能性較大。因為若非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出身之子弟,未必有「上書陳利害數萬言,皆切中時病。」和「復薦馬錫有文武才,乞加擢用」之膽識和資格。就《潮志·選舉》載:「宋(按通考)自隋(煬帝)大業中(605—616)設進士科,與薦闢(即薦舉)並行,然當隋時海內一命之官並出於朝廷,州郡無復有闢署之事。至宋則薦闢之途最廣,然雖有闢法而白衣不可闢,有出身而未歷仕者不可闢,其可闢者復拘以資格,限以舉主。……」據此,更可推知陳希伋並非一般富庶民家之俊秀子弟,實屬官宦世家的聰俊子弟無疑。
至於其裡居究在何處的問題?這就當從漁湖中的「陳厝」遺址和民間流傳下來的口碑去進行査考。據調査,以往確有「陳厝」遺址且有涉及陳希伋的口碑流傳者,全漁湖就只有港尾村一處。舊時,廣美村東田洋臨大港處有一小河溝叫「陳厝溝」,可知此地古時有一鄉裡叫「陳厝」,而且廣美村人代代相傳,說古時村東的陳厝曾出過一位「狀元」(即指陳希伋)。按陳希伋登第的年代是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距今已有900餘年,年代雖然久遠,但其裡居遺址猶存。當1975年冬及1976年夏兩季相繼平整耕地時,廣美村集體平整村東「印地」河邊、陳厝溝西側一處約2畝多寬的義冢埔,掘開上層墳堆之後,下層竟出現三間南向面河的主屋矮垣基,矮垣均高出牆跟70多釐米,垣基頂端均成一平齊水平線,沒有呈不規則的斷折型痕跡,鬥室內也沒灰埕,地面平坦堅實,可能當年夯實後鋪上地磚。這正是北宋前期的建築模式。據《揭陽文物志》記載:「揭陽於北宋末至南宋初方開始燒制貝灰」,所以在北宋前期揭陽地方的房屋大多為土牆結構,因石灰得從外地運來,價格昂貴,近水裡居,為防水浸倒塌,則有以灰沙三合土夯築兩尺多高矮垣作牆基,上方牆壁以長方形泥磚塊砌疊而成,屋頂蓋以紅瓦(在此屋前小河挖泥積肥時,就曾挖出很多紅瓦碎片),但這種屋式當是較殷富的人家方有財力起建。這正與陳希伋之父祖的家世相吻合。
廣美村
由此,還可找到與起建漁湖「化龍橋」之陳翁有關聯的線索。據《揭志·梁津》載:「化龍橋在漁湖官鋪(即今富遠村)之左即東面),(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鄉民陳翁建……」就當年的時代背景,能有這種樂與公眾為善之道德的人,定必是名門世家的殷富人物,或者是德高望重的有識之士出來發起帶頭,主持其事;而且此翁還必定是住居於距離此橋不甚遠、出入往來須經此橋的村落。據調査,在此橋周圍左近,就只有廣美村東這一處有個古「陳厝」,該地距此橋也只有四、五華裡,並且這裡外出西往時一定必經此橋,各等條件都甚符合。所以可以推斷建橋之陳翁很可能就是住居於此一「陳厝」;再就此翁的家世、道德,聯繫起來,還很有可能是陳希伋之祖輩。因為從建橋之時間至陳希伋登第之年,相距只92年,而陳希伋從童年進塾啟蒙以至在太學肄業十餘年,進而入仕受薦闢,嗣後登第,此時起碼得在40歲以上。也就是說,在他出生之時距建橋之時間最多只有50左右年。昔時,世人最重視「前人種德蔭後人」這一教言和因果,一個樂於與公眾為善的人,其子孫必然會相應受到公眾的敬重。陳希伋之能有那麼品學兼優,在當年的社會背景,不可能說與其門第家教之承傳沒有關係。
塘埔村
至於有言陳希伋為漁湖塘埔村人之說,實為誤傳。當1985年初《揭陽鄉土錄》出版之後,筆者閱到《歷史人物》章中言陳希伋為「漁湖塘埔村人」之記載,心甚猶疑。遂乘調査區志史料之便前往塘埔村老人組請教,査證陳希伋果否出在該村?時適該老人組負責人黃獻章老師在場,據他如實介紹,說:「過去鄉中並沒有這一傳聞,鄉裡內外也沒有一處地名叫陳厝。該鄉黨支部書記黃木明詞志,也說以前鄉中沒有這一傳聞。問其既然鄉裡沒有這一傳聞,為何《鄉土錄》有陳希伋為塘埔村人之記載?黃木明同志即便解答說:「這是因『文革,後期進行平整耕地時,在塘埔渡頭附近發掘了一座宋墳,碑上刻有陳希伋之名及其妣之氏,當時縣博物館的負責人聞訊特下來察看考究,看後說此墳是一口狀元墓.」(可惜其碑已被砌疊於橋墩名下,未得一睹碑文)。但據《揭志·塋墓》載:「知梅州軍事陳希伋墓在藍田都上陽村」。由此看來,塘埔村所發掘這口宋墳,當是陳夫人之墓。因昔時夫妻先後去世多有不同葬一墓,以企多得一處好風水的福蔭之俗,但雖然分葬兩地,而碑文則仍刻考、妣雙款。及後,在未明陳希伋的居址究竟在何村的情況下,可能就有人認為墓之所在其故居也必在近旁村落。這一推測本來並非沒有道理,就民間口碑流傳下來「陳狀元」的故居港尾陳厝,距離該墓地正好僅有四、五華裡左右。塘埔村雖近在咫尺而周圍內外卻根本沒有一處地名叫「陳厝」。而舊時之地名正是保存著已湮沒之村落的最可靠口碑。由此觀之,將墓址所在的塘埔村記為陳氏之故鄉的說法,其誤可明。
再及民間總稱陳希伋為「狀元」的說法,實也有舛。因《陳希伋傳》中雖記有:「時賜第者三百四十六人,希伋為第一」,這個「第一」當是「舉經明行修」者之第一,而不是該科總榜首之「狀元」,因該科的狀元實是馬涓。這可從《揭志·選舉表·進士榜》中得到實證。據該表載:「元佑六年辛未馬涓榜」,下邊的進士列名方記:「陳希伋,漁湖人,知梅州軍事」。這「馬涓榜」,就是載明馬涓是該科之榜首狀元。諸如該表中另有載:「嘉靖十一年壬辰林大欽榜」,林大欽也就是壬辰科的榜首狀元。
本文所證論點確切與否?有祈就正於方家。(黃光啟)
來源:《揭陽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