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起的中文名都好洋氣,這中文水平比很多中國爸媽強多了

2021-02-08 滬江英語

話說~ 

就在前天,川普的大女兒伊萬卡發了條推特,大意就是讓那些吐槽的議員和網民不要再diss她爸了。

推文原文長這樣:

有一句中國諺語說:「那些沒能力把事做成的人,就不要妨礙那些做事的了。」

嗯,好多中國網友都知道伊萬卡全家都在學習中國文化,所以她引用一兩句中國諺語也不奇怪。

但是,這一句真的是中國諺語???

廣大中國網友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這是哪句,倒是想出來一堆「現代話」,比如:你行你上啊。

於是中國網友的畫風瞬間就變成了吐槽大會:

找來找去,終於有網友發現:蕭伯納曾經講過類似的話。

原文應該就是英文,所以應該是伊萬卡記錯了。

然鵝,

對於蕭伯納這個名字,

有網友評論:

其實蕭伯納是愛爾蘭的大作家啦。

他是愛爾蘭人,以前曾經被宋慶齡邀請來和魯迅等人見面會談,他的名字用英語寫是 George Bernard Shaw,也就是喬治·伯納·蕭

蕭伯納是中國人對他的稱呼,可能是因為這麼叫慣了才有好多人以為他是中國人吧。

說起來,很多研習漢學的老外都給自己起了中文名,一些名人的英文名也翻譯成了很像中文的樣子,第一次聽的時候根本想不到是歪果仁。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樣的人吧~

John King Fairbank

費正清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是一位著名歷史學家。

他可以說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鬥,被人稱為「頭號中國通」。

是他創立了哈佛東亞研究中心。

Among his most widely read books a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48 and went through revisions in 1958, 1979, and 1983, and his co-edited serie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他的作品中最廣為傳閱的是《美國與中國》,這本書在1948年出版,之後又分別在1958年、1979年、1983年修訂過。此外,他合著的《劍橋中國史》也很有名。

Cecilia Lindqvist

林西莉是瑞典人,生於1932年,是一名漢語教授,也是一名作家兼攝影家,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

林西莉結合她幾十年學琴的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體悟,寫成了《古琴》一書。2006年書甫一出版,即獲得當年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國熱、古琴熱。

She was interested in China because it had such a long history. She first visited the country when she was 28 with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including one from the King of Sweden.

她對中國感興趣是因為中國擁有綿長的歷史。她在28歲的時候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手上拿著瑞典國王的介紹信。

Bill de Blasio

白思豪是一名美國政治家,現任的紐約市長。

白思豪年輕時候是左派激進分子,後來加入了美國民主黨,也就是歐巴馬那一派。

Born and raised in Manhattan, he graduated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before a brief stint as a campaign manager for Charles Rangel and Hillary Clinton. He was elected Mayor of New York City in the landslide 2013 election and retained his office in 2017 another landslide election.

他在曼哈頓出生、長大,從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他短暫地做過查爾斯·蘭格和希拉蕊·柯林頓的競選經理。在2013年,他以壓倒性的優勢獲選紐約市長,之後又在2017年壓倒性地連任。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是一名歷史學者,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

他以研究明清史見長。曾任2004一2005年度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在西方漢學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Spence's major interest is modern China, especially the Qing Dynas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pence frequently uses biographies to examin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Another common theme is the efforts of both Westerners and Chinese "to change China," and how such efforts were frustrated.

史景遷最感興趣的是現代中國,尤其是清朝,以及中國和西方的關係。他常常用人物傳記來研究文化史和政治史。他的另一個研究主題是西方人和中國人如何試圖「改變中國」,以及這些嘗試是如何受挫的。

Vivien Leigh

費雯麗是一名英國電影和舞臺劇演員,出生於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大吉嶺。她的父親是不列顛印度軍隊的一個官員。

1935年,費雯·麗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欣欣向榮》。

1953年成為第一位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被稱為英國「奧斯卡」)的英籍女演員,1963年獲得戲劇獎託尼獎最佳女主角獎。

Leigh wa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ctresses of her day, and her directors emphasised this in most of her films. When asked if she believed her beauty had been an impediment to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n actress, she said, "People think that if you look fairly reasonable, you can't possibly act, and as I only care about acting, I think beauty can be a great handicap, if you really want to look like the part you're playing, which isn't necessarily like you."

費雯麗被認為是當時最美的女演員,她的導演也在很多電影中強調了這一點。當她被問到「人們會不會因為你太漂亮就認為你只是個花瓶」,她說:「人們覺得如果你看起來很有頭腦,那你就演不來戲;從演戲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如果你想演一個並不像你自己的角色,那美麗確實是一種障礙。」

Howard Goldblatt

他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

目前他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已經翻譯了30多個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

Goldblatt encountered Chinese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young man, during his tour of duty with the US Navy, sent to military base in Taiw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0s. He at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in 1974.

出生於1939年的他,在1960年代早期服役於美國海軍期間,曾在美國設在臺灣的一個軍事基地裡學習漢語。1974年的時候,他獲得了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Gladys Margaret Tayler

戴乃迭女士是中國文學出版社英籍老專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的翻譯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家。

她的父母為英國來中國的傳教士,1919年在北京生下了她。

She returned to England as a child and became Oxford University's first graduate in Chinese language in 1940. She met Yang Xianyi at Oxford. After their marriage, the Beijing-based couple became prominent translators of Chinese literature.

她在兒時回到了英國,後來在1940年成為了牛津大學的第一批漢語言專業畢業生。在牛津的時候,她認識了楊憲益(後來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他們結婚後,這對居住在北京的夫妻成為了著名的漢語言文學翻譯家。

Jon Huntsman

洪博培是美國現在駐俄羅斯的大使。

他之前也做過駐華大使和駐新加坡大使,是一名中國通,能講很流利的中文。

Jon Huntsman Jr. is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diplomat, politician. Huntsman has served in every presidential administration since the 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

洪博培是一名美國商人、外交官兼政治家。在裡根任期之後,洪博培在每一屆美國政府裡都做過官。

Pearl S. Buck

賽珍珠是著名的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

她出生4個月後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後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

After return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5, she continued writing prolifically, became a prominent advocate of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minority groups, and wrote widely on Chinese and Asian cultures, becoming particularly well known for her efforts on behalf of Asian and mixed-race adoption.

1935年回到美國之後,她開始了高產的寫作生涯,並成為了一名積極的女權及少數族裔權益人士。她還寫了大量的關於中國和亞洲文化的文字。她積極倡導收養亞裔和其他族裔的孩子,並因此獲得了不小的名聲。

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

他從小就對詩歌感興趣,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詩歌,並迅速與其相戀,至今猶然。

Owen graduated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68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n continued on at Yale as a graduate student, receiving a Ph.D. in 1972. Owen has written or edited dozens of books, articles, and anthologi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Chinese poetry.

宇文所安1968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後又以研究生的身份在耶魯繼續就讀,並在1972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寫了很多,也編撰了很多關於中國文學的書、文章、選集,尤其著重於中文詩歌。

除了這些人之外,

還有英國前首相張伯倫、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物理學家兼「虐貓狂人」薛丁格、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清朝帝師莊士敦,都常常被以為是中國人。

誒?

說起來,伊萬卡這個名字好像也挺中國的嘛,而且一聽就挺有錢的,一萬張卡啊!

不錯不錯,體現了勤勞勇敢的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質樸嚮往。

編輯:梅園西牆的王半仙

相關焦點

  • 你公司裡的老外起了哪些中文名字?
    夏侯·Sheldon·淳聽說最近外國有個叫Sheldon的小哥兒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叫夏侯淳?仔細一看,這不是謝耳朵嗎?難道改名字了?夠有文化的有沒有?發現了吧?很多到中國來工作的老外,包括很多外企中的高管,到中國工作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入鄉隨俗地給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字,以此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在工作當中還與中國同事互稱中文姓名,能迅速拉近與中國同事友好親切的距離,是一種高情商體現。
  • 被中國方言帶跑的老外,說起中文太搞笑!
    再比如「小龍女動情地說:『我也想過過過過過過的生活』」這句話難倒了眾多英雄好漢更不用說那些筆畫超多的漢字齉龘龘靐齉齾爩鱻麤龗灪寫完一個字感覺是?象形文字作畫法哭就是一隻戴著眼鏡的狗在流眼淚都說「歪果仁」學起中文來是件很艱難的事但有些人卻把中文學成了精張嘴就是地道的中國方言不看臉完全以為是當地人
  • 給孩子起這5類英文名字,父母自認洋氣,在老外眼裡是翠花、丫蛋
    但父母們知道,英文名字並不是那麼好起的,很多父母自認為起的英文名字超洋氣,但往往在老外眼裡卻很土哦~給孩子起名叫「angel」,結果自我介紹時,外教忍不住笑出聲葉子的女兒已經3歲了,長得很可愛,就像小天使一樣,所以葉子就直接給女兒起了一個叫「
  •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字,讓我笑得吐血
    帶有本人個性的譯名延續至今 同樣以音譯為基礎,然後試圖翻譯名字的含義、表現個性,以及賦予中文名字的新含義。這樣的譯名通常是由對中國文化深度了解的人士才能起出來的。 人們熟知的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瑪竇是耶穌的徒弟,名字符合傳教士的身份,而他的英文名字叫Matteo——馬特奧。
  • 奇葩,老外的中文名字讓人笑到吐血
    當時的法國駐華大使Rochechouart被譯名叫羅淑亞——有淑德、謙遜之意。Semallé被譯名叫謝滿梁——有王謝堂前,燕子滿梁之意。 Fleuriau被譯名叫傅樂猷——有樂於以道而謀大事之意。 鴉片戰爭後的英國首相Palmerston,按照現在新華社譯法,應叫帕爾默森,但在清朝,他被稱為巴麥尊。
  • 父母給娃起的洋氣英文名,老外聽起來像「旺財」和「翠花」,尷尬
    父母給娃起得洋氣英文名,老外聽起來像「旺財」和「翠花」,尷尬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給娃取的名字,老外聽了卻覺得尷尬不已,這些重名率極高的洋氣英文名,其實就相當於中文中的「富貴」,「旺財」,「二狗」和「翠花」,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取這些尷尬的英文名,對娃沒有好處。
  • 在起中文名字上 這些老外不輸華人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放棄了從英文直接音譯來的名字,開始給自己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中文名字。起中文名成為一種新風尚2003年,兼有印度與牙買加血統的哈裡斯(Kamala Harris)參選舊金山地檢官。她的華人律師好友請父親為Kamala Harris起了一個中文名字——賀錦麗。名字起好之後,立刻邀請了中文媒體進行報導。
  • 奇葩,老外的中文名字讓人笑到吐血 |雜·趣
    古代,四方來賓到中原之後,要想與中原各族人民完成和諧友好的交流,就必然需要入鄉隨俗,為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字。 比如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的英文名叫Marco Polo,這是直接音譯過來的,由於馬可·波羅來中國只是承擔護衛任務,所以國人對他的觀感一般,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無更多含義。
  • 老外考中文像極考英語的我,面對中文考試已懵圈,有人不會就選C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道題目大概有小學生水平吧!但是對於學習過中文的老外來說,這卻是一道有「託福級別」難度的送命題。因此有老外選擇了「中軸」。而她選擇「中軸」的原因是,「中軸有中國的「中」對吧!所以我以為是最重要的。」
  • 不懂中文的老外玩中文刺青,卻玩出了中國人意想不到的境界
    不說其他,就連很多中國人經歷「九年義務教育」之後,所學的漢字也只夠平時的交流使用,甚至連很多著名的著名的文學家也不敢說自己吃透了漢語,更別說對中文一概不知的外國人了。但是,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很多外國明星即使不懂中文,也要在自己身上紋一些中文刺青,而且不懂中文的老外玩中文刺青,卻玩出了中國人意想不到的境界。
  • 為了在全面戰爭:競技場裡拿到曹操,這群老外艱難地啃起了中文……
    在RTS遊戲日益小眾的今天,這一系列憑藉著過硬的遊戲素質、真實的戰場模擬體驗,依舊有著一群忠實粉絲為其買單。不過眾所周知,很多經典IP遊戲的網遊化或者手遊化的例子中,"翻車"的比比皆是。廠商一個不小心,"毀經典""炒冷飯"等指責的聲浪就會鋪天蓋地地湧來。在《全面戰爭:競技場》預告上線時,也確實出現了很多這樣質疑的聲音:"這款遊戲就是炒冷飯吧?
  • 致老外:中文名那麼美,憑什麼被你「歧視」?
    視頻中的他們,是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今年過完年回學校,他們發現自己宿舍門牌上的名字只要是用的中文拼音,幾乎全被撕掉了。起先,他們對這件事沒有很在意,以為是個小意外。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文名牌被撕,他們開始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中文名不被尊重。所以,在哥大的中國留學生自發地錄製了這個視頻,向老外介紹自己的中文名,並解釋了每個名字背後的含義。現在,視頻有了千萬點讚。「我叫劉欣然,我的名字在中國代表了快樂和幸福。」
  • 【奇葩】老外身上的中文紋身,似乎是一個永遠的梗!
    看來這個老外肯定知道自己的胳膊的價值了實際上,有很多人紋漢字的人並不知道中文的意思他們只是喜歡漢字帶來的神秘氣息如果單純的想法碰到一個不靠譜的紋身師有個越南哥們感覺這個錢好賺雖然自己不懂中文,可是老外也不懂啊所以就隨便down點中文圖片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他每個作品,老外都很滿意但是懂中文的人看了都很尷尬what are u 弄啥嘞?
  • 史上最難中文聽力上熱搜,這些中文題逼瘋老外,最後一題難倒很多...
    很多中國網友表示「講真的,我都不知道答案,因為我不了解女人」。 於是很多人開始心疼這一波外國學生。突然感覺這些老外朋友考中文聽力的時候很像藤門君當年考英文聽力的亞子。
  • 文化交流無國界 愛上中文愛中國
    說到各種語言的學習難度,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中文難度最大,最讓老外頭疼,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越來越大,很多老外都開始學習中文,通過深入地了解,他們對中文,對中國文化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有這樣一群愛上中文的老外。
  • 老外的「中文試卷」,你以為很簡單?網友:做到懷疑人生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其實現在有很多的外國人也有到中國來的意願,而到中國來就必須要學習中文,而中文的難度係數顯然不是一般的高,畢竟中文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那麼自然中文試卷同樣會很難。
  • 老外才開始學中文就想放棄,終於讓老外體會到我們學英語的痛苦
    如今隨著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來到中國。有些是為了旅遊,有些是為了學習,而還有一些是想生活在這裡。不管是為了什麼,學會中文都是必須的。雖然說現在有各種翻譯軟體,但是如果要長期待在中國,光靠翻譯是遠遠不夠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中文。
  • 英語讓很多中國人學的吃力,而中文在俄羅斯的考試讓中國學生汗顏
    然而,中國人學英語一直都是非常吃力,這也來源於我們潛移默化的使用中文對話、說寫,而英語的說話方式和說寫方式和中文完全是兩個樣子,這也讓很多中國人學習英語非常難受,我們不僅要改變我們的說話思維模式,還得注重英語的說話技巧,這些也導致中國人說英文很多時候都是必須得踏踏實實重頭學起,而像法國人、德國人這些類似英語語言的國家,學習英語很快就能掌握英語的使用技巧,這也和歐洲文明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歐洲一些語言大多數都是同出一脈
  • 國外球星偏愛中文紋身,那他們知道自己的中文紋身是什麼意思嗎?
    國外球星都非常喜歡中文紋身,而他們的有些紋身確實讓人覺得啼笑皆非,那麼他們知道自己的中文紋身是什麼意思嗎?答案是:不知道!他們中絕大多數的中文紋身只是他們對神秘的東方文字的仰慕而已,區別就在於所找的紋身師的中文水平是否夠格。
  • 給娃起的英文名,自認為很洋氣,在外國人眼裡就是「旺財、狗蛋」
    所以在給娃起英文名的時候一定要避開下面這些雷區,不然很容易讓老外看笑話。1、 英文名字不能有歧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是去國外前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取個英文名字,這樣既洋氣又顯得有學問。同時一些年輕父母,由於接受過高等教育,總想著給寶寶弄個英文名字,但是經常鬧出一些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