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登
「頭痛得被電擊一樣」、「太陽穴疼得眼睛都覺得脹」、「陣發性偏頭痛來得毫無徵兆」……生活中,這些頭痛及神經疼痛問題常常讓人飽受折磨。據悉,目前,全世界約有30%以上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國至少有1億以上疼痛患者。慢性疼痛可分為傷害性或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
12月19日,「2020年廣東省醫學神經病學術直通車——頭痛及神經疼痛深圳行研討會」在南方科技大學醫院舉行。來自廣東省內各疾控部門、疼痛科、神經科等領域的專家出席及授課,就交感神經在疼痛中的作用、頭痛的研究進展及臨床診治要領、神經病理性疼痛診斷與治療等領域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大會旨在積極探索神經疼痛領域新理論與知識、新技術與方法,創新開發神經性疼痛與臨床診療技術,嚴格規範頭痛與神經疼痛疾病臨床診療流程。南方科技大學醫院王玉琨副院長致會議歡迎詞。
當前,精準治療是醫學發展趨勢,人工智慧是精準治療的重要手段,那麼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可以給疼痛介入治療帶來什麼可能性呢?會上,南方科技大學醫院新引進的專家,神經內科的楊紅軍主任,進行了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疼痛介入手術視頻展示。據悉,依託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智能與數字外科創新中心平臺優勢,南科大醫院已經開展了全球首例混合現實(MR)導航脊柱外科手術、全國首例O形臂輔助天璣機器人脊柱手術等前沿技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精準度、微創化,手術效果良好。依託該平臺優勢,南科大醫院神經內科也率先在深圳將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於疼痛介入手術。
據楊紅軍主任介紹,神經疼痛是指神經系統的損傷或功能障礙引起的疼痛。各種健康狀況都會對神經造成損害,導致神經性疼痛,包括:糖尿病、癌症及其治療(如化療)、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卒中、帶狀皰疹、愛滋病、自身免疫疾病等。臨床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人群中患病率高達5%-10%,也就是說在中國有至少有6500萬的患者。長期以來,由於發病機理不清楚,嚴重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頭痛及神經疼痛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楊紅軍主任現場講解3D列印導航模具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神經內科楊紅軍主任開展的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疼痛介入手術,主要是在機器人導航和3D列印導航下完成治療靶點的穿刺,可以一次精準地穿刺到治療靶點,手術成功率高、療效好、手術痛苦小、副作用少。例如該技術應用於治療「疼痛之王」三叉神經痛,開展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消融術,主要是3D列印導航技術通過對頭顱進行平掃,獲得3D列印所需數據,機器人根據設計的穿刺通道,自動選擇穿刺部位、角度和深度,精準地到達目標區。這樣的人工智慧導航輔助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損傷,還能夠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提高手術安全性,為疼痛治療帶來另一種可能性。
什麼樣的疼痛需要治療?楊紅軍主任指出,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劇烈疼痛,可能有槍擊、跳動或灼燒感;電擊樣感覺;麻木;刺痛或「發麻」;感官的靈敏性下降,比如感知溫度困難;皮膚出現花斑或發紅;瘙癢;與天氣有關的疼痛變化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疼痛通常會採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微創介入治療。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