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醫院在深率先開展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於疼痛介入手術

2020-12-26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登

「頭痛得被電擊一樣」、「太陽穴疼得眼睛都覺得脹」、「陣發性偏頭痛來得毫無徵兆」……生活中,這些頭痛及神經疼痛問題常常讓人飽受折磨。據悉,目前,全世界約有30%以上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國至少有1億以上疼痛患者。慢性疼痛可分為傷害性或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

12月19日,「2020年廣東省醫學神經病學術直通車——頭痛及神經疼痛深圳行研討會」在南方科技大學醫院舉行。來自廣東省內各疾控部門、疼痛科、神經科等領域的專家出席及授課,就交感神經在疼痛中的作用、頭痛的研究進展及臨床診治要領、神經病理性疼痛診斷與治療等領域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大會旨在積極探索神經疼痛領域新理論與知識、新技術與方法,創新開發神經性疼痛與臨床診療技術,嚴格規範頭痛與神經疼痛疾病臨床診療流程。南方科技大學醫院王玉琨副院長致會議歡迎詞。

當前,精準治療是醫學發展趨勢,人工智慧是精準治療的重要手段,那麼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可以給疼痛介入治療帶來什麼可能性呢?會上,南方科技大學醫院新引進的專家,神經內科的楊紅軍主任,進行了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疼痛介入手術視頻展示。據悉,依託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智能與數字外科創新中心平臺優勢,南科大醫院已經開展了全球首例混合現實(MR)導航脊柱外科手術、全國首例O形臂輔助天璣機器人脊柱手術等前沿技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精準度、微創化,手術效果良好。依託該平臺優勢,南科大醫院神經內科也率先在深圳將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於疼痛介入手術。

據楊紅軍主任介紹,神經疼痛是指神經系統的損傷或功能障礙引起的疼痛。各種健康狀況都會對神經造成損害,導致神經性疼痛,包括:糖尿病、癌症及其治療(如化療)、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卒中、帶狀皰疹、愛滋病、自身免疫疾病等。臨床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人群中患病率高達5%-10%,也就是說在中國有至少有6500萬的患者。長期以來,由於發病機理不清楚,嚴重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頭痛及神經疼痛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楊紅軍主任現場講解3D列印導航模具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神經內科楊紅軍主任開展的機器人和3D列印導航技術應用疼痛介入手術,主要是在機器人導航和3D列印導航下完成治療靶點的穿刺,可以一次精準地穿刺到治療靶點,手術成功率高、療效好、手術痛苦小、副作用少。例如該技術應用於治療「疼痛之王」三叉神經痛,開展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消融術,主要是3D列印導航技術通過對頭顱進行平掃,獲得3D列印所需數據,機器人根據設計的穿刺通道,自動選擇穿刺部位、角度和深度,精準地到達目標區。這樣的人工智慧導航輔助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損傷,還能夠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提高手術安全性,為疼痛治療帶來另一種可能性。

什麼樣的疼痛需要治療?楊紅軍主任指出,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劇烈疼痛,可能有槍擊、跳動或灼燒感;電擊樣感覺;麻木;刺痛或「發麻」;感官的靈敏性下降,比如感知溫度困難;皮膚出現花斑或發紅;瘙癢;與天氣有關的疼痛變化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疼痛通常會採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微創介入治療。

審讀:孫世建

相關焦點

  • 威海市立醫院首例穿刺導航機器人手術成功實施
    雖然過去了十多天,但一說起首例穿刺導航機器人手術,威海市立醫院腫瘤科的醫生仍難掩興奮。3月7日,市立醫院化療三科聯合南院區影像科,成功開展了穿刺導航機器人ROBIO EX落戶醫院後的首例肝臟「雙刀」微波消融術。該手術在CT引導下,結合智慧機器人穿刺輔助定位,實現精準入路,精確到達病灶,有效地保護了周圍臟器。兩把微波刀成功穿刺到達病灶後,同時進行消融,僅過了7分鐘肝臟病灶就完全消融。
  • 利用3D列印技術,醫院「拆除」患者體內「炸彈」
    12月22日上午,在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專一附院),該院普外二科(血管外科亞專業)主任劉清泉告訴記者,相較於以前開展的此類手術,運用3D列印技術具備了降低風險、降低花費、精準定位、提高成功率等優點。「像這樣的患者,一般會轉診至省會醫院進行救治,我們基於此前開展主動脈夾層(A型)原位雷射三開窗微創介入等手術的豐富經驗,經過慎重考慮收治了患者,但手術仍面臨很高的風險。」劉清泉告訴記者,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患者都可能面臨大出血、腦梗、偏癱等諸多風險和困難。如何在手術過程中,盡最大可能保護患者的安全?
  • 3D列印導板輔助腦出血微創手術 黑焰與徐永革團隊助力基層醫院
    >-手術機器人是最新的術中定位手段,機器人穩定的結構克服了人手容易抖動的缺點,定位精準,但機器人的價格極其昂貴,很難在基層醫院大量普及。如何為腦出血微創手術提供更簡單、快速且經濟的血腫定位方法,是近年來廣大神經外科醫師一直在研究的重要方向。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位化手術輔助定位系統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手術。通過智能設計軟體,醫師可以在術前精確設計並模擬手術方案,並在術中結合數位化手段將設計方案完整﹑準確地實現。
  • 3D人體列印技術導航,精準拆除腹部16斤巨大「定時炸彈」
    而腹膜後巨大腫瘤被稱為腹部的「定時炸彈」,其體積巨大,結構複雜,侵犯腹部多個臟器以及大血管,不僅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手術難度大,對醫院、科室和手術醫生水平的要求極其嚴格。經過醫患雙方溝通與授權,制定了國內首例3D列印模型導航腹膜後巨大脂肪肉瘤切除手術計劃。
  • 「攜手向未來--2020南科大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對接會」 圓滿舉行
    孟慶虎院士親自推薦《人工智慧及醫療手術和服務機器人》項目孟慶虎院士親自推薦了《人工智慧及醫療手術和服務機器人》項目。孟院士在會上詳細介紹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及醫療手術和服務機器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外科醫療手術中,孟院士的研究成果在產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 泰安市中心醫院3D列印技術成功應用於骨腫瘤患者手術
    (通訊員 耿志偉 卓峰)3D列印技術應用到骨科手術是近幾年的一門新興醫療技術。近日,泰安市中心醫院關節運動醫學科運用3D列印技術,對一名肱骨骨巨細胞瘤並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進行手術切除並重建肱骨近端獲得成功,這標誌著該項技術在省市同級醫院已達到領先水平。
  • 【小K翻譯】世界上第一次將3d列印技術用在腎臟移植手術中-1
    在蓋伊與聖託馬斯醫院進行的一次外科手術中,率先使用了3d列印技術支持,成功的將一個成年人的腎臟移植到一個小孩身上。
  • 男子患肝內膽管結石,3D列印技術導航,完美實施精準肝切除
    11月16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採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複雜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肝臟仿真立體模型,並在這個仿真立體模型的指導下完成精準肝臟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囊切除手術。標誌著團隊在肝膽外科數位化微創水平邁上了新臺階,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我校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手術專用機器人上崗
    新聞網訊 繼達文西機器人、電磁導航手術系統、沃森機器人大展身手後,近期,我校附屬醫院又應用脊柱外科手術專用機器人成功開展手術11臺。青大附院也成為山東省首家、全國第3家應用機器人進行骨科手術的大型綜合醫院。
  • [探秘]ROSA機器人是如何進行DBS手術的
    所以ROSA機器人能夠準確、高效的執行手術,但ROSA機器人並不具備獨立完成手術的能力,它只是醫生的一種高級工具,仍然需要醫生採集影像資料、制定手術計劃、完成手術。利用ROSA機器人進行DBS手術的流程為:術前患者進行詳細的影像檢查,醫生藉助ROSA機器人進行影像資料的導入和精確融合,然後制定手術計劃,包括確定靶點坐標、手術路徑和入顱點,之後進行「註冊」,最後醫生在ROSA機器人的導航輔助下,準確無誤的植入電極,完成手術。未來藉助5G技術,基層醫療中心也可以通過遠程操作,進行ROSA機器人的手術。
  • 省醫學3D列印應用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臨床...
    ,使廣大患者能夠進一步享受醫學3D列印技術的巨大好處,為建設健康火炬和健康中山做出新貢獻。 3D列印技術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標誌之一,是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3D列印技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複雜成型和個體化,與臨床結合,使得臨床手術更加精準,解決了許多臨床上的各種難題。因此,3D列印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骨科及其下屬的各個亞專科當中,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製作模具用於設計手術方案、術中導航、個體化外固定及內植入物、臨床教學以及生物列印。
  • 昆明市延安醫院3D列印脊柱側彎支具投入臨床應用
    支具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凸是公認的適用於未發育完全的輕、中型患者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近期,昆明市延安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數字骨科創新與轉化技術中心研發的3D列印系列醫療器械投入臨床使用,包括3D列印定製脊柱側彎支具。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其中,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歐陽冬生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寫入安全用藥指南。該指南的發布,將對何首烏的臨床使用和中藥國際化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技術⊙ 天壇醫院:介入機器人「魯班」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
  • 瑞金醫院機器人磁導航指導心律失常消融術手術量年度全球第一
    瑞金醫院心律失常團隊在心內科主任吳立群的帶領下,開展了幾項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機器人磁導航指導心律失常消融術就是其中之一,這項技術也是心臟介入領域中人工智慧技術和遠程醫療成功應用的一個典範。2010年,瑞金醫院就安裝了磁導航系統,是國內最早配置此系統的幾家心律失常中心之一;2015年,主攻磁導航技術的金奇醫師回國後,瑞金醫院磁導航指導心律失常消融手術量進入快速增長期。臨床手術容量是提高手術質量、改進現有技術、研發新技術和開展臨床研究的基礎和保障。
  • 大學生跌落致複雜骨折 醫生用3D列印技術做手術
    這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我省創傷骨科手術。  ●病例 大學生跌落致複雜骨折  昨日上午,記者在協和醫院病房見到了19歲的骨折患者小軍(化名)。小軍陽光帥氣,是武昌某高校大一學生,十一期間因在校擔任大型節目主持而沒回家。
  • 3D列印模型導航,16斤巨大「腹部炸彈」被精準拆除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宋莉萍 莊映格 圖/醫院提供 近日,廣東省中醫院結直腸外科刁德昌主任團隊通過3D人體列印技術,成功完成國內首例3D列印模型導航腹膜後巨大脂肪肉瘤切除術,腫瘤體積達到40cm×30cm
  • 朝陽市第四醫院介入診療科 氬氦刀冷凍消融技術填補我市空白
    這個難題,被朝陽市第四醫院介入診療科輕鬆解決。該科利用氬氦刀冷凍消融新技術為患者清除腫瘤病灶,手術全程無疼痛感及不適。這一新技術,填補了我市空白。2021年伊始,朝陽市第四醫院介入診療科收治一例57歲男患者,他3年多前因肝臟右葉巨塊型肝癌在該院行微波消融治療,無進展至今。近期複查時發現膈下肝中靜脈旁2×1.8×1.7釐米大小腫瘤病灶。
  • 3D列印為骨病患者「私人訂製」
    黑龍江省醫院骨外三科通過採用業界先進的3D列印技術,不僅為患者成功解除了病痛,同時也將患者帶入到了「私人訂製」時代。而患者在疾病恢復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進步帶給個人健康的巨大改觀。  今年43歲的哈爾濱市王女士,近兩年膝蓋疼痛,在多次保守治療無果後,王女士來到黑龍江省醫院,經過骨外三科呂偉主任團隊細緻的檢查,發現患者的膝關節已經膝外翻畸形導致了嚴重的骨關節炎。
  • 3D可視化技術首次助力北大醫院密雲院區泌尿外科手術
    日前,在國家泌尿男生殖腫瘤中心、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學松教授的指導下,北大醫院密雲院區首次將3D可視化技術應用於泌尿外科患者手術中,該技術的影像數據來自於患者的高精度CT及MRI結果,經過專業的技術處理,可為醫生和患者呈現高清晰三維立體的影像,根據需要可旋轉、平移、放大、增減顯示組織、剖面展示、測量等。
  •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南院介入手術室開展首例手術
    醫療水平始終是醫院發展的核心要素。目前,介入技術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態勢,各醫療機構的介入手術量也隨之不斷攀升。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始終堅持以醫療質量立院,不斷發掘源動力,突破創新,為打造與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醫療中心蓄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