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禾吉利用「微水解秸稈清潔製漿技術」謀劃建設年產60萬噸秸稈...

2020-12-22 中國紙業網

宏觀經濟有起伏,行業發展有周期,這是客觀規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穿越周期的能力。今年受新冠疫情、進口廢紙政策、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造紙行業效益下降、困難增多。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作用更加凸顯。

近期我們走訪了因科技創新,備受包裝造紙業關注的安徽禾吉循環園有限公司(原安徽靈璧東風紙業有限公司)。他們依靠自主研發的無化藥「微水解秸稈清潔製漿技術」在近兩年內穩步發展,2020年已完成年產10萬噸新型清潔秸稈纖維綜合利用項目,基本實現造紙原料的自給自足。通過科技創新,安徽禾吉突破技術瓶頸,從而實現廢紙纖維被秸稈纖維大規模替代,從秸稈纖維作為造紙填料華麗轉身為佔比較大的造紙原料。

安徽禾吉地處安徽北部,長三角經濟發展腹地,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依據農業部門提供的信息,僅安徽禾吉項目所在地靈璧縣每年可收集的秸稈總量在190萬噸,其中小麥秸稈約為98萬噸。地方政府為解決秸稈的收儲及支持綠色產業做大做強,政府出資現已建成近50個標準化秸稈收儲點,並依託安徽禾吉循環經濟園有限公司與安徽靈璧東風紙業有限公司設立靈璧循環經濟產業園,園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支撐體系,秸稈製漿造紙綠色研發體系、政策扶持體系,打造上下遊密切銜接的秸稈製漿造紙綠色循環產業示範區,園區四至範圍約1.02平方公裡。

於此同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20年9月24日下發的:發改地區【2020】1499號文件,文件指出皖北將承接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並圍繞大規模產業轉移建設產業轉移聚集區,並從國家層面配備了三大項二十四條政策支持措施。這一舉措無疑是將皖北打造成長三角經濟帶腹地經濟特區。

安徽禾吉圍繞有利政策和區位原料優勢,謀劃在皖北地區建設年產60萬噸秸稈製漿項目,並建設相關配套設施,同時謀劃增加包裝用紙及生活用紙產能,現階段已完成項目科研,近期將陸續啟動後續相關工作。

在當前大的政策背景之下,禁固廢令及禁塑令相繼實施,圍繞環保纖維及造紙產業又將迎來新一輪朝陽。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穿越行業發展周期的必備能力。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打造未來環保製漿造紙產業終將替代傳統造紙模式,也最終會拋掉「三高一低」的帽子。安徽禾吉以「農業為基、高新發展綠色循環、產業報國」為己任奔向「中國製造2025」的造紙工業目標。

責任編輯:宋清

相關焦點

  • 安徽禾吉循環經濟園有限公司或將與玖龍達成項目合作
    研發出「無化藥高清潔度秸稈水解製漿成套技術」及裝備,目前該技術利用四年時間走過了中試階段,現已實現量產。生產出的禾吉麥色品牌秸稈原漿對標國內再生資源廢紙A、B級價格,具有明顯優勢。玖龍或與安徽禾吉達成合作,目標年產90萬噸漿紙近期,玖龍紙業總裁張成飛先生攜玖龍紙業高管一行到訪安徽禾吉循環經濟園有限公司,參觀了從小麥秸稈轉化成漿,漿在抄紙的全過程,張成飛總裁給予該項技術成果高度評價,能夠擯棄傳統化學製漿工藝,採用地方豐富的秸稈資源作為原材料,成漿質量達標,投入大生產中可真正實現環保升級,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哈市要用四成秸稈發電做肥料 | 三至五年內建200個清潔能源項目
    ——計劃今年在我市11個區、縣(市)建設10-30處秸稈氣化清潔能源項目。(資料片)記者從哈爾濱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去年5月8日,市政府與華潤集團就秸稈氣化清潔能源項目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華潤集團計劃投資120億元,利用3-5年,在我市建設200處秸稈氣化清潔能源項目。該項目以2兆瓦為一單元,每年可消化秸稈3.5萬噸,年產400萬立方米天然氣,可發電1600萬度,同時產生餘熱0.8萬蒸噸,生產有機肥1.5萬噸。
  • 國家秸稈產業聯盟成功舉辦2018中國秸稈產業峰會
    彭飛理事長為與會代表和嘉賓總結了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2017年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7年,在上海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秸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了「百家秸稈企業與政府投資融洽會」,在合肥與安徽省政府聯合舉辦了2017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在哈爾濱舉辦了「中國國際秸稈生物質能源發展高峰論壇暨秸稈產業園區投融資洽談會」,在長春成功舉辦了
  • 「一滴膠」將小秸稈粘成大產業
    其實,第一張無甲醛添加秸稈人造板的下線,來得並不容易。萬華禾香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萬華實業集團旗下的萬華生態模塊。早在1999年萬華就展開秸稈生態板技術攻關,2002年項目入選國家863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9年稻/麥秸稈人造板製造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廢秸稈成「黃金棒」——江西省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
    因地制宜發展秸稈利用產業,在水稻主產區的渝水區、豐城市、東鄉區等地發展秸稈纖維原料生產,在高安市、樟樹市等花生、油菜和草食牧業主產區發展秸稈飼料利用,在渝水區、鉛山縣、信豐縣等地發展規模化草腐食用菌產業。   在撫州市東鄉區淵山崗工業園內,有一家以稻草秸稈為原料、生產新型清潔植物纖維的公司——江西省長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 江西省人民政府 三農信息 廢秸稈成「黃金棒」——江西省探索秸稈...
    董事長黃長高告訴記者,公司應用最新的清潔製作工藝,生產出的纖維具有高強度、高得率的特點,可廣泛用於食用菌基料、模具包裝、高強度纖維磚、纖維板、高強度包裝用紙、可降解地膜紙等領域,項目副產物還可作為生物有機肥還田利用,改善耕地質量。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分兩期建設,項目建成後可生產植物纖維10萬噸、有機肥6萬噸,年產值將達2.6億元。
  • 秸稈變燃油,廣州技術破解能源危機
    大洋網訊 秸稈也能變成汽油、柴油、航油?11月13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廣州召開廣東省智慧財產權保護大會,對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廣東獲獎項目和第六屆、第七屆廣東省專利獎獲獎單位和個人進行公開表彰。中科院廣州能源所馬隆龍研究員、陳倫剛研究員等人完成的發明專利「一種秸稈生產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獲第六屆廣東省專利金獎。
  • 青海讓秸稈成為「綠色稈」「黃金稈」
    在南門峽西山根村,互助佳華生態牧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國成,指揮著村民將打捆後的秸稈裝車。「現在是秸稈收集的高峰期,只要不下雨,我們合作社3臺打捆機,一天滿載的話,可以完成200多畝(1畝≈0.067公頃)的作業量,大概能打2400個草捆,1噸大概有60個草捆,每個草捆在15到20公斤,一個捆子現在最高能賣20元錢。」徐國成說。
  • 自貢大安區力榮農牧:變廢為寶 秸稈糞汙「變身」有機肥
    人民網成都5月29日電 近年來,自貢市大安區農業農村局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進農業廢棄物生物降解循環利用項目,將廢棄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生產生物有機肥料,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實現了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 「十三五」以來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75%
    壽光市是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每年產生的秸稈等廢棄物約120萬噸,一些農村的「秸稈山」成了大問題。這個難題怎麼解?「這幾年,壽光向農作物秸稈挖潛力,探索形成了蔬菜秸稈還田、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等技術模式。」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千玉說。「農業廢棄物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通過資源化利用,找回農業『另一半』,是實現穩生產和保生態的雙贏之舉。」
  • 秸稈替代燃煤 長春市農安縣盛德集團綠色生物質能源循環利用項目出...
    「農安縣是農業大縣,地處黃金玉米帶,擁有農業人口120餘萬人,域內耕地面積37.5萬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34萬公頃,佔全部耕地面積的91%,年產生玉米秸稈238萬噸,將秸稈替代燃煤,不僅可以實現秸稈清潔利用,也是盛德熱力集團綠色生物質能源循環利用的一個新的嘗試。」該公司的董事長董立光介紹說,秸稈儲存成為項目上馬的「攔路虎」。
  • 吉安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邁上新臺階 綜合利用率達95%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有耕地面積526萬畝,每年水稻生產面積穩定在900萬畝以上,每年可收集秸稈290萬噸以上。為進一步做好汙染防治工作、推進農業生態循環發展,今年8月,我市印發實施了《吉安市政府辦公室關於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
  • 張家橋的玉米秸稈為何上了中央電視臺
    張家橋村玉米秸稈加工基地負責人張家橋的玉米秸稈都能被中央電視臺報導,那這玉米秸稈有啥奧秘和新聞價值?多年來,當地農民主要將玉米秸稈還田。張家橋牛得草牧業崔廟鎮張家橋村除建設了養牛場:牛得草牧業外,剩下的土地全部種植了錯季冬桃,因此,自備的十臺莖穗兼收玉米聯合收割機便免費收割附近各村的玉米,「只要秸稈,不要錢」受到四裡八鄉父老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 一根秸稈「廢變寶」的多種答案
    一根秸稈「廢變寶」的多種答案2020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亳州館見聞秸稈,能夠幹什麼?答案很多。它能變身桌椅,能製成「板磚」,能成為工藝品……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秸稈原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利用取得明顯成效,秸稈綜合利用率和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實現雙提升,有力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走,想更多了解秸稈能夠幹什麼,就跟著記者一起到2020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亳州館去看一看吧。
  • 10噸秸稈可產1噸航油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馬隆龍研究員、陳倫剛研究員等人完成的發明專利「一種秸稈生產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獲第六屆廣東省專利金獎。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這一技術路線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以秸稈為原材料的汽、柴、航油生產,提升了生物質燃料品位,產品性能和碳數分布與石油燃料一致,不需更換當前發動機和燃油系統,可直接使用,有效解決了傳統技術中生物質原料利用率低、轉化效率低等瓶頸問題。
  • ...吐」出「黃金棒」 ——我市開展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效果好
    主要用於新樂市、趙縣、行唐縣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示範項目。一是農作物機械購置補貼,主要對購買和更新秸稈綜合利用的機械給予補貼;二是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以提高農作物秸稈離田五化綜合利用率。  同時,該局還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加強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做好秸稈機械還田。
  • 【學點科學】秸稈變肥料,這項生物技術值得推廣
    每年秋冬,農村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後堆放的秸稈、樹木條兒,成為一道「老大難」問題。一方面,焚燒會影響空氣品質,另一方面秸稈如直接還田,則影響後茬作物的播種質量,同時加重了農田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還得靠技術創新。
  • 小秸稈有了大作用 靖遠縣秸稈資源化利用「邁大步」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原標題:小秸稈有了大作用  靖遠縣秸稈資源化利用「邁大步」  近年來,靖遠縣堅持「資源化、減量化、再利用」的綠色發展理念
  • 三聚環保秸稈炭化還田技術賦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
    2018年11月30日,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全國農技中心)與三聚環保聯合舉辦發布會傳出消息,由三聚環保全資子公司北京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聚綠能」)實施的「一縣一 品」綠色農業生產示範區通過了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的成果驗收,並獲得了《「一縣一品」綠色農業生產示範區成果驗收證書》。
  • 黑龍江省農村秸稈燃料化利用1451萬噸為第二大轉化路徑
    東北網7月11日訊(許開峰 記者 王亮)11日上午,2020年黑龍江省農村清潔取暖技術裝備展示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哈爾濱舉行。記者從啟動儀式上了解到,2019年全省農村秸稈燃料化利用1451萬噸,利用量佔秸稈可收集量的14.2%,是第二大轉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