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半年報重點:證券投資業務大賺,信用減值損失擴大近3倍

2020-12-26 第一財經

目前兩市已進入半年報披露季高峰,24日晚間,證券行業迎來一份龍頭券商「成績單」。

據中信證券(600030.SH)當天發布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7.44億元,同比增長22.7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89.26億元,同比增長38.48%;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70元,同比增長32.08%。

證券投資業務是營收主力,報告期內該業務實現收入89.21億元,同比增長50.83%;經紀業務次之,上半年實現收入65.74億元,同比增長28.57%。資管業務、證券承銷業務營收排在第三、四位。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IPO項目數量略減,再融資項目數量大增,且同比增逾七成。不過,證券承銷業務的營業利潤率達53.19%,仍居首位。

此外,半年報顯示,中信證券信用減值損失達20.35億元,同比增加290.03%,主要變動原因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和融出資金信用減值損失計提增加。而這也直接推高營業成本至148.67億元,同比增長15.59%。

再融資項目數量同比增逾七成

科創板發行常態化,創業板改革落地,今年上半年,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A股IPO發行規模顯著提升。數據顯示,滬深兩市共計119家企業完成IPO發行,同比增長80.30%;合計發行規模為人民幣1392.74億元,同比增長130.50%。

頭部券商投行受益明顯。半年報顯示,中信證券證券承銷業務的營業利潤率達53.19%,為利潤率最高的業務,較去年同期增加13.72個百分點。

投行業務表現方面,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完成A股主承銷項目52單,主承銷金額1317.49億元(含資產類定向增發),同比增長7%,市場份額20.31%,排名市場第一。其中,IPO主承銷項目6單,主承銷金額99.81億元;再融資主承銷項目46單,主承銷金額1217.68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投行業務方面,較之去年同期,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完成的首次公開發行項目數量為6個,較去年的10個略有減少,但再融資發行項目數量同比大幅增加,由去年同期的26個增至46個。

此外,在境外股權融資方面,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針對新經濟行業包括網際網路、消費、醫療醫藥等行業繼續重點布局,完成15單境外股權項目,承銷金額合計16.64億美元。

債券及資產證券化業務則較之全年同期實現了明顯增長。在上半年境內市場債券市場收益率水平處於歷史低的背景下,公司債券及資產證券化承銷業務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承銷金額合計5630.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92%;承銷金額佔證券公司同業承銷總金額的12.85%,位居同業第一。

此外,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完成A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金額2325億元,市場份額58.2%,排名行業第一;完成涉及中國企業全球併購交易金額323億美元,排名行業第一。

展望下半年,中信證券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境內外客戶覆蓋並提升有效性,增加項目數量儲備,加強新興行業、客戶及創新產品研究,針對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滬倫通、深歐通等創新業務持續進行布局。

信用減值準備計提進一步擴大

據公司一季報,今年一季度,中信證券信用減值損失高達13.15億元。

這一數額繼續擴大。據半年報,信用減值損失由去年同期的5.22億元擴大至20.35億元,其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由去年前六月的3.85億元增至11.41億元。分業務來看,證券投資業務今年上半年的資產減值損失達20.18億元。

信用減值的大幅計提也導致公司營業成本增加。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營業支出148.67億元,同比增長15.59%,主要是業務及管理費及信用減值損失增加所致。

記者梳理發現,公司目前涉及5起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案,包括與程少博、朱立新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案,與金新實業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案,與萍鄉英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案等。

相關焦點

  • 「萬億」中信遭中金看空!計提50億減值拖累業績
    中金公司認為,中信證券2020年Q3信用減值加大拖累了業績,低於研究團隊的預期。過大的信用減值額度,使得中信證券2020/2021的盈利被下調,目標價隨之下調。減值的原因,中金公司沒有指出具體案例,但認為有兩個來源:1)是股權質押及兩融等融資業務;2)是債券資產受Q3債市波動的影響有減值。
  • ...中信證券唯一淨利超百億,多項業務遙遙領先,華鑫證券淨利增近7倍
    此外,華安證券同比增速近兩倍,為188.76%。 自營業務中,中信證券也呈現「航母」特徵,今年前三季實現自營收入158.76億元,超過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證券二者之和。此外,中信建投該業務收入「既大又快」,自營收入60.85億元,增速翻倍達104.06%。
  • 券商股權質押風險帳單:38家券商信用減值173億 335億訴訟待解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中,中原證券、光大證券、天風證券、西部證券四家上市券商的信用減值損失遠超過公司2019年淨利總額。其中,中原證券信用減值損失高達3.5億元,相當於同期歸母淨利潤(5822.27萬元)的6倍。與此同時,進入2020年,中原證券的質押風險還在不斷侵蝕公司業績。
  • 東方證券:收多利少且計提額增三倍
    上半年,東方證券營收增速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但歸母淨利潤增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僅靠公允價值增長帶動投資收益的增長並不可靠。而且,東方證券上半年計提信用減值損失4.7億元,同比增長376%,主動投資風險凸顯。
  • 17中信G2 :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2018年...
    中信期貨以豐富中信證券的業務鏈為目標謀求協同發展,以股指期貨等金融期貨業務為重點,著力IB業務拓展,重點開發基金、上市公司等機構客戶。此外,公司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運用三階段減值模型計量預期信用損失,2019年共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8.92億元,同比減少2.95億元;主要受中信證券海外投資有限公司的商譽減值計提的China Chengxin International Credit
  • 中信證券:信用帳戶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至0.6
    7月2日,中信證券發布消息,從即日起,信用帳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由0.7調整至0.6。  【華泰證券:兩融新政落地 擴源券商融資渠道助發展】  兩融管理辦法出臺:取消擔保比例和期限要求,允許展期,業務處於健康穩健發展中,向上空間較大。  取消擔保比例和期限要求,轉為與客戶自行協商,不要求強制平倉作為擔物處置唯一方式,給予券商和投資者更多選擇和靈活性,利於市場平穩發展。  允許兩融展期,支持長牛發展。
  •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2016...
    中信期貨以豐富中信證券的業務鏈為目標謀求協同發展,以股指期貨等金融期貨業務為重點,著力IB業務拓展,重點開發基金、上市公司等機構客戶。此外,公司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運用三階段減值模型計量預期信用損失,2019年共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8.92億元,同比減少2.95億元;主要受中信證券海外投資有限公司的商譽減值計提的China Chengxin International Credit
  • 財達證券業績波動明顯 是否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等問題遭問詢
    2020年上半年,財達證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09億元,同比降46%,營業收入為10.56億元,同比增7.63%。財達證券稱,業績下降一方面因為個別股票質押客戶出現違約,造成該公司當期信用減值損失金額較大;另一方面,2019年上半年由於股市回暖,原於2018年底計提的部分股票質押減值準備於2019年上半年轉回,增加了當期利潤。
  • 近七成項目逾期,計提比例卻不到兩成,中原證券去年年報信用業務引...
    其中在信用業務中,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期末帳面餘額20.35億元,其中近七成項目已逾期,但減值準備計提比例僅為19.82%,減值準備計提是否充分、審慎便引起了上交所的詢問。另外,記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受到擔保品市值下跌及融資人信用狀況變化影響,中原證券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追加計提減值準備1.14億元。融出資金增加利息收入卻下滑根據中原證券公告披露,上交所關注公司信用業務。
  • 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2020大爆發:規模增近1.3倍 中信證券居第一
    來源:財聯社原標題:券商最賺錢業務2020大爆發,規模增近1.3倍,誰是行業No.1,機構:衍生品業務正成下一片券業藍海2020年是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大年」,行業內發生一系列大事件,包括業務規模大幅增長、場外期權業務管理新規出臺以及一二級交易商新增等。
  • 專題:海通證券陷永煤債泥淖 前3季信用減值損失34億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11月1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的公告顯示,根據調查獲取的線索並結合相關市場交易信息,發現海通證券(600837)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關子公司涉嫌為發行人違規發行債券提供幫助,以及涉嫌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涉及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交易所市場公司債券,協會將對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關子公司開展自律調查
  • 國聯證券聯姻國金證券,高盛對手在無錫?
    2020年半年報顯示,國聯證券總資產為69.32億元,較2019年底增長29.95%,營收8.22億元,同比減少3.42%;淨利潤3.21億元,同比減少9.84%。從業務貢獻上來看,國聯證券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佔比最高,2020年上半年實現收入3.07億元,同比增長14.69%;投行業務收入為1.50億元,同比增長28.48%;資產管理及投資業務收入0.43億元,同比增長33.78%;信用交易業務收入1.13億元,同比下降28.31%;證券投資業務收入1.89億元,同比下降29.65%。
  • 國聯證券合併國金證券,「蛇吞象」 背後或是中信老班底助推
    國金證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8.96億元,同比增長51.36%;歸母淨利潤10.02億元,同比增長61.24%。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國金證券總資產達到653.58億元,而國聯證券總資產為369.32億元,前者幾乎為後者的2倍。有業內人士分析,國聯證券資產不敵國金證券,此次「蛇吞象」併購,或與國聯證券背後的中信老班底有關。
  • 摩根大通證券原董事長轉會上市公司 薪資是中信證券董事長近10倍
    來源:中國基金報年薪近5000萬!這家券商董事長轉會上市公司,薪資是中信證券董事長近10倍從券商高管轉會至上市公司,這條職業路徑在金融業並不少見。近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摩根大通證券」)原董事長李一入職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製藥,但近5000萬年薪也讓此次轉會頗為吸睛。券商董事長轉會港股上市公司近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製藥發公告表示,公司委任李一為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初步任期為3年。
  • 中信證券:美國銀行業經營前景不樂觀,但指標數據良好,暫不會出現...
    中信證券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中信證券研究」。一季度雖金融市場波動但美國銀行業營收表現好於預期,大幅計提減值準備拉低利潤。我們認為,市場波動對利潤表投資收益科目和資產負債表淨資產的影響逐漸減弱。下階段美國銀行將面臨:1)經濟走弱帶來的信用風險和減值準備計提;2)零利率帶來的淨息差下行,預計2020年後續季度盈利增長仍不樂觀。不過,銀行業流動性、覆蓋率、資本充足率等防禦性指標數據良好,預計銀行體系不會出現流動性等系統性風險壓力。
  • 中信證券開年「大補血」 重資本化、加槓桿成券業...
    中泰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末中金以7.50的槓桿倍數遙遙領先於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的4.38倍、3.71倍、3.94倍和3.67倍。 「雖然目前輕資本業務很受行業歡迎,不少中小券商靠它實現彎道超車。但個人認為頭部券商還是要比拼重資本業務,無論是兩融還是投資業務都需要依靠大量資金實現發展。
  • 券商自營半年大賺702億元 中信證券達118.87億元居第一
    原標題:【圖觀數據】券商自營半年大賺702億元 中信證券達118.87億元居第一    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對
  • 37家券商年報透視:去年經紀業務僅中信、山西證券2家負增
    圖:淨利潤數據同比增幅最高的為興業證券,2019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7.63億元,相比2018年的1.35億元,同比飆升1202.21%,主要是原因此前計提減值損失影響淨利潤。增幅排在第二的是國海證券,淨利潤同比增長566.83%;排在第三的是長江證券,淨利潤同比增長547.67%。
  • 中信證券、花旗中國等宣布完成首單QFII融資融券業務
    來源:券商中國12月29日,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以及渣打中國、花旗中國相繼宣布自家公司完成首單QFII融資融券業務。業內人士認為,9月發布的QFII/RQFII新規明確允許QFII/RQFII在向券商借入證券外還可通過轉融通機制借出證券,較股票通體現出明顯優勢。未來,QFII/RQFII制度將吸引到更多有需求的投資者。
  • ...銀行巨頭看好,紐約梅隆銀行斥4000萬增持中信證券,背後或另有金主
    公司各項主營業務表現優秀,經紀、投行、資管、自營均居行業第一名,公司經紀業務實現收入85.35億元,同比增速49.66%;投行業務實現收入44.93億元,同比增速50.72%;資管業務收入53.94億元,同比增速31.55%;自營收入158.76億元,同比增速36.41%。上述優秀業績是在公司巨額減值後實現的,換句話說,若非公司減值50億元,公司業績規模更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