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傑 任一英 原創
前面用大量篇幅討論了家庭人才戰略,要實現家庭人才戰略,有了戰略目標,還要有戰術思想,就是要有實現戰略目標的方法。
由於每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父母教育的孩子,都是獨立的個案,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制定出家庭教育的標準方法,也不可能有相應的標準答案,各種書籍和網際網路上介紹的方法和技巧,只能作為父母的參考。
鑑於此,父母只能從「道」出發,發掘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以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讀高中的孩子,父親給他的學習壓力很大,孩子非常叛逆,在完成學習任務、生活習慣、行為準則等方面都有反映,父親的處理方式是,先是訓斥,訓斥無效,就拳腳相加。
有一次孩子被打後離家出走,路上被伯父攔下,伯父就與其父親商量,孩子讀書期間到伯父家居住。
孩子居住在伯父家時,伯父會經常抽時間跟他交流思想,在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的同時,還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找到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
他們的交流不拘形式,兩個人經常在陽臺上談心,特別是周末的晚上,雙方可以交流到深更半夜,直到伯父叫孩子休息,孩子還意猶未盡。
在交流學習問題時,伯父發現孩子明白其重要性,想學習,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才經常開小差,或晚自習出去上網,為此,伯父在與孩子交流學習問題時,落腳點就是讓孩子明白,現在是讀書的年齡,只有認真學習,才可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想法。
孩子還提出了很多關於人生觀、價值觀、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伯父會把自己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處理方式告訴孩子,還會坦然承認自己犯過的錯誤和自我糾錯的過程,讓孩子明白成長是一個試錯的過程,知錯就改,才能有所作為。
孩子與伯父交流時,不止一次說:「我發現伯父對我進行思想控制,看起來沒有要求,其實比爸爸的要求還高」。
這個孩子在伯父家居住時,沒有叛逆行為,回家與父親居住一周以上,雙方又水火不容。
舉示這個案例,不是要討論孩子的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這些問題後面要專題討論,這裡主要討論父母的教育方法。
分析這個父親的教育方法,不是去調動孩子主觀能動性,不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需要,讓孩子從需要中找到問題,而是採取命令加強制的方式,把教育當成了單向灌輸,不是雙向交流。
如果這個父親用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準則等內容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孩子就會自己尋找,或與父親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從戰術上思考家庭教育,父母不妨設想與同學、朋友或同事討論問題的場景,討論問題,說明參與者對問題的認識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因此,難免進行辯論或爭論,辯論或爭論,能發現和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錯誤,是相互學習的過程,顯然,學習是雙向交流,不是單向傳授或灌輸。
由於辯論或爭論的對象,通常沒有血緣關係,都會維繫自己或對方的顏面,即使爭得面紅耳赤,也不會惡語傷人,更不會拳打腳踢。
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是要解決孩子成長中出現或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準則等,父母如果把家庭教育變成單向的知識或信息傳授,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父母要清楚,雖然家庭教育以情感為紐帶,但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以感情代替問題解決,要劃清情感和問題的邊界,只有跳出情感的桎梏,才沒有「我是為你好」「恨鐵不成鋼」的抱怨或情緒,才能坐下來或靜下來,與孩子討論問題。
簡單地說,家庭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問題解決,因此要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介紹知識,啟發孩子尋找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路徑,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都有上上策、上策、中策、下策、下下策,並引導孩子選出最佳路徑。
孩子學習問題解決,開始可能不熟練,爾後,會越來越有主見,當孩子處理問題有主見時,就可能與父母的思維方式發生碰撞,父母一定要放下身段,與孩子平起平坐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既是受業和解惑,又是相互學習。
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就是平行教育,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定義為:平行教育法。
平行教育法,是指父母在確立家庭人才戰略基礎上,為實現戰略目標,在傳道受業解惑時,以問題解決為核心,讓孩子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孩子,同時學習孩子和他人的優良品質,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識新觀念,在教育和被教育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