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蔣瑞霞9月6號報導:夏末秋初的銅梁,陽光不燥,風也變得溫柔起來。山鄉巨變,日新月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銅梁區土橋鎮依託「荷」資源,發展「荷」文化,傾力打造「荷和原鄉」生態農家。短短數年,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鄉鎮。網絡行記者一行走進銅梁土橋鎮,開啟這段「原鄉」之旅。
周菊是六贏村村民,自鎮上打造「荷和原鄉」以來,親歷了這一切變化。周菊說,以前路爛,車開不進院子,趕場只能肩挑背磨,費時費力,地裡的蔬菜也不能及時售賣。
去年,村裡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周菊家門口。路通了,財路卻沒通,光靠種菜,一年收入並不見漲苦苦思索之時,恰好村裡推廣蓮藕種植,她一咬牙,勻出兩畝地種上了蓮藕。地還是那塊地,思想一變,好風景變成了「好錢景」。「我們這裡距銅梁城區僅7公裡,如今,我們有3000多畝蓮藕,其中有650畝觀賞荷。」荷和原鄉黨委副書記向記者們介紹。近年來,土橋鎮每戶村民家都接上了公路,鎮政府也成立了「荷美」蓮藕專業合作社,統籌收割上來的蓮藕,村民們不用擔心滯銷。
趁熱打鐵,土橋鎮為蓮藕註冊了「龍鄉蓮藕」商標,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運作,以農村電商和實體經銷商對接的方式拓展銷路,打開了重慶乃至全國市場。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歸。鄉鎮的巨大變化,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創業,鄧強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鄧強回到家鄉,在荷和原鄉開了鎮上的第一間民宿。
「感受到的不僅是濃濃鄉情,家鄉變化也讓我深受鼓舞。旅遊業起勢後,我們上半年就追上了第一年全年的收入,以後更有信心了。」鄧強告訴記者。
村民的回歸,也有效的解決了村裡留守兒童的問題。在村委會願望牆上寫下「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為了賺錢離開我的」小朋友,願你遠行的父母已經回到你們美麗的家鄉,陪伴你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完成了「發展生產」這一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荷和原鄉開始致力於鄉風建設。近年來,銅梁區借鄉愁文化,大力實施「五風浸潤」工程,把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用文明之風滋養美麗鄉村,以「原鄉」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
在鄉村文化建設上,銅梁區根植「家」沃土,播撒「善」種子,激發「內」動力,做優「精神弘揚、傳播交流、精品創作、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五篇文章,深度提煉銅梁龍精神。以傳統文化為底色,不斷創新,讓文化「軟實力」逐漸成為銅梁鄉村振興「硬支撐」。
鄉村振興,有了文化做支撐,產業才能強起來。
在鄉村產業振興上,銅梁區聚焦產業文化融合,發展「一條龍」經濟,推動「一體化」融合,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力發展文創產業,擦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讓遊客看得見美景、尋得到鄉愁。
荷和原鄉文創街
「龍舞原鄉,大美銅梁。」銅梁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和根,85萬龍鄉兒女正發揚「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銅梁龍脊梁精神,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以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振興,以文化之美涵養鄉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