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積功德」?佛家中最積德的3件事,向善之人要多做

2020-12-16 變形球

學習佛法時,常聽人說要行善積德,行善積德說起來好像是一件簡單點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的時候,卻覺得困難重重。不然那天生就是金蟬子轉世的唐三藏,慈悲為懷,時時刻刻念叨著「阿彌陀佛」,也還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夠取得真經。「積功德」說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很多人心中還是不明白,何為「積功德」?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做好事,比如那修建了很多寺廟,供養無數僧人的梁武帝,最後得到的也只是一句「毫無功德」。那到底什麼樣才是「積功德」呢?達摩曰:見性曰功,妙用曰德;功成德立,在於一念。簡單來說,所謂的「功德」,就是智慧與慈悲相結合。

「積功德」,功德的大小並不由事件的偉大和渺小所決定,而是在於人的一念之間,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只要境界到了,也能夠積攢很多的功德。比如說放生一條魚,如果心中只是覺得這條魚可憐,所以去放生了它,這得到的不過是一點點的福報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功德。但要是以更廣闊的眼界,慈悲的心去放生這條魚,佛就在塵世之中,到處都有佛,佛無處不在,那得到的功德就不只是一點而已了。人們常常以為功德是像掙錢一樣,需要一點點地積攢,殊不知功德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大抵如此吧。

積功德又有什麼用呢?因果輪迴是佛學中常說的,前一世的因結成了今世的果,今世的果又成為下一世的因。今生過得不圓滿,興許是上一世留下了太多的惡,下一世要是想安穩一下,今生就要積功德,多做善事。積功德不僅能給下一世形成一個好的因,子孫後代也能夠享受到自己行善的回報,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佛家中有最積功德的3件事情,一心向善的人,要儘可能的多做這些事,給自己的下一世種一個善因,也給子孫攢下福報。

第一件事就是要戒殺。踏入佛門所學到的第一條戒律,便是戒殺,戒殺在佛門中,是本身的罪惡,一旦開了殺戒,我們跟佛法的距離就會變得更遠。人世間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用處,也有它們活著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不分物種的。我們沒有權利去決定一個人,或是一個事物的生死,每一種生物都希望自己能夠正常的,完整的度過一生。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更應該懷有慈悲之心,不妄自殺生,若是利用自己的權利,去殘害其他的生物,也只會造成它們的嗔恨,冤冤相報,生生世世輪迴,永遠也無法領略佛法的真諦,也永遠無法成佛。

第二件事是樂善布施。人的福報從何而來,那必定是布施無疑,有了福報,才能夠積攢功德,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就什麼都沒有。按照佛法中的因果輪迴之律,想要有所收穫,就必須得付出,不付出就不會有所回報,而樂善布施就是付出。布施是獲得的前因,沒有因,就不會生出結果,我們所看到的慈祥的人,富貴卻又不友好的人,往往都是積攢了很多福報的。我們常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向確實能夠看出很多東西,福氣也是能在人的臉上看到的,只有多行善積德,才會成為一個無限接近於佛的人。

第三件是多積口德。人的嘴巴是補充身體能量的地方,也是人表達想法的地方,擁有了嘴巴,就相當於有了發言權,能夠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隨意傷害人的藉口,人一生要和兩千九百多萬人相遇,口成為了我們交流的必需品。我們所說的話,有時候會成為他人的傷害,每天都應該注意的,就是多積口德。善言善語,多說好話,語氣委婉而不是冷嘲熱諷,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多給人鼓勵,話每天都會說,以小見大,才能真正的積功德。向善的人應該多做這三件事,為自己積功德,也為子孫後代積功德,修行佛法,向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法,也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最積德的6件事,你做過幾件?全做過的將平安一生!(善行)
    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日行一善,日省一過;日行一善,積善成德;日行一善,功滿三千。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那些陰險不好的都是後天慢慢積累的,是自己沒有學好,也怪父母沒教好,佛教曾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人生來就要給自己積德,要向善,那你知道最積德的六件事是什麼嗎?
  • 「積陰德」的十件事,做過兩件以上,也要恭喜你
    古人說: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行善不被人知道,就能積陰德,《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常積陰德,惠及子孫。這世間有十件事,最積陰德,哪怕你做過兩件以上,也要恭喜你,看看你做過幾件? 第一、與人為善。
  • 多行善事、多積德,人生有七件事千萬不要做
    也不要因昨天作惡今天未見惡報就誤認為因果不為律,世上一切都在變,只有因果律永恆不變!一切言行舉止,請先問問自己的良心,再付實施,那是對自己負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通通要報!多行善事,多積德!天佑善心人!就在今天,請放下惡念,開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少些貪念!必有它吉!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 佛教:這七件事,最積陰德,要儘量去做!
    「積德」這個話題,在民間流傳千古,讓眾多的古德先賢,為之苦苦追尋答案。比如,明代的袁了凡,就有「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的說法。簡單來講,「陰德」就是行善卻不圖名利,即便被人知道了,也不居功自傲。因果,並非迷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最簡單的因果。就如同經文中所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生活中有七件最積陰德的事,平日要儘量去做。其一,內心慈悲。佛心者,大慈悲是也。所謂慈悲,即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救拔一切眾生的苦痛。佛菩薩不會因眾生焚香、禮拜而歡喜,反而讚嘆那些心懷慈悲的人。
  • 佛教:十件「積陰德」的事,做得越多,福報越大!
    我們要想家庭和睦,婚姻幸福,工作順利,子孫孝順,健康長壽,就一定要多積陰德。古人云:「陽德享世名,陰德天報之。」所謂「積陰德」就是不被人知道的功德,我們在行善積德時,有了善行千萬不要到處宣揚,最好偷偷去積德積福,不要讓人知道你的善行,這樣就能積陰德。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少做這三件事,可以多積累「陰德」
    其實,這句話和佛家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意思相仿,都是告誡人們要注重因果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禍根的惡報,種下福根得福報。佛告誡我們:做人,要懂得多積累「陰德」。「陰德」就是指暗中做了好事而不讓人知道,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而且福報更大。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積累多少財富,而是要多積陰德。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 佛說,最積「功德」的5件事,有做一件就功德無量,你能做到幾件
    而功德也是有陰德和陽善之分的,大部分人其實認為的積攢陰德的方式就是行善,但是那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的,這其實並不是積攢陰德,而是積累陽善。陽善是能夠得到現世報的,是能讓人今生就得到福報的,所以陽善是你帶有目的性的行為。而陰德則是能夠福蔭子孫後代的,是能夠到來世都有福報的,這也是不經意間做的善事或者善舉才能夠積攢陰德的。
  •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必有天知」:這4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佛家有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心中有敬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遠離災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人生在世,要敬畏因果,多行善積德。行善積德是為自己謀福,也是利益子孫後代。人生沒有福德,就會感召苦果。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做這4種事,就是在行善積德
    要知道,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一個家庭興衰與否,都跟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否行善積德有關。《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管我們是出於給自己積德,還是給家人積德,我們都需要行善積德。至少在我們多行善時,能夠無愧於心,也可以無愧於行走在這天地之間。
  • 七將軍是通情達理之賢人,卻不知為何對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見
    慧觀微微一笑,繼續說道:「今日一席話,更見七將軍是通情達理之賢人,卻不知為何對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見。」楊應麒笑道:「老和尚,我看你也不是迂腐之徒,既然如此,我便跟你敞開了說。自來為政者只要不太昏庸,無不對佛家又愛又恨,你可知道為什麼?」慧觀道:「我佛家導人向善,勸人積德,朝廷自然要愛我。至於說為何憎恨,貧僧卻不解了。」
  • 自古因果不饒人,3件損「陰德」的事,千萬不要做
    佛家有句佛語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而往往陰德厚重的人,都是深信因果之人,廣結善緣,積攢陰德,福報後人。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委屈和辛酸。在佛家看來,這世上哪有什麼委屈,有的不過只是因果。佛家講究因果循環,而陰德厚重之人,絕不會做這三件事。
  • 10件「積陰德」的事,只要做2件以上,也會福德無量!
    所謂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之事,只要我們經常在暗中去做這十件事,不要被人知道,就能積累到陰德,哪怕你只做過兩件,也會福德無量。第一、不要殺生。在佛家看來,殺生之最損陰德之事,孟子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 最積陰德六件事,任何人都可完成,儘量多做,福報自來!
    道家有這樣一句話:「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危難,度人苦厄,輕財重道,施恩布德,最為上善」。對萬物有仁慈之心,向善秉持「無所求」的心態,急人之急扶危布施,行善舉卻無需要別人知道,這就是「陰德」。生活中處處有善,以下這六件事最積陰德,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們應該知善為善,儘量多做,福報自然會綿長!一、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以無求之心行布施之舉,經過點滴積累,必會積德深厚福報綿長,通俗來說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當他人身處急難之中,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也是助己,也無需非要做驚天善舉,盡己所能即可。
  • 生而為人,要敬畏因果,這3件有損陰德的事,儘可能不要做
    其實行善積德也有分別,明代袁了凡著有訓子善書《了凡四訓》,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按照書上所說,做好事兒要出名的是陽德;做好事不留名的是陰德。
  • 10件最積陰德的事,看看你做過幾件?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人如果做一件壞事或者做一件好事 ,好像對自己的人生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做得多了,量變到質變,那人生的命運就要改變了。
  • 最能積陰德的七件事,你做過幾個?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福報,還可以惠及子孫後代。我們在行善積德時,一定要多積陰德。古語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經常積累陰德,才能避開災禍,獲得更多福報。
  • 這5件事最積陰德,哪怕做過一件,也是功德無量
    有些人動輒做一點好事到處標榜處處宣揚,恨不能天下皆知。積德行善固然沒有錯,大部分都停留在積陽德的層面。所謂陽德,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德行,也叫「有心為善」,老天對於這種人「其善不賞」,就是不會積累多少福報。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這3件積陰德的事,能做到,功德無量
    努力歸努力,但是福報這個東西,無論你承認與否,他都存在,有的人出生就榮華富貴,可以繼承產業。有的人家庭貧寒,可能努力一輩子與富人相比之下,也是毛毛雨,所以人和人之間沒有可比性。佛家講,前世因,今生果,福報都是自己積德行善種下的善因,無論今生生活如何,只要深信因果,懂得因果的原理,從現在開始積德行善,在不久的將來就有希望收穫完美的人生,所謂積德行善洪福廣。
  • 善有善報,十件最積陰德的事,陰德會福澤子孫,你做了件
    善有善報,十件最積陰德的事,陰德會福澤子孫,你做了件。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好事善事被人知道,叫陽德,不被認知道叫陰德。俗話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