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時,常聽人說要行善積德,行善積德說起來好像是一件簡單點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的時候,卻覺得困難重重。不然那天生就是金蟬子轉世的唐三藏,慈悲為懷,時時刻刻念叨著「阿彌陀佛」,也還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夠取得真經。「積功德」說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很多人心中還是不明白,何為「積功德」?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做好事,比如那修建了很多寺廟,供養無數僧人的梁武帝,最後得到的也只是一句「毫無功德」。那到底什麼樣才是「積功德」呢?達摩曰:見性曰功,妙用曰德;功成德立,在於一念。簡單來說,所謂的「功德」,就是智慧與慈悲相結合。
「積功德」,功德的大小並不由事件的偉大和渺小所決定,而是在於人的一念之間,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只要境界到了,也能夠積攢很多的功德。比如說放生一條魚,如果心中只是覺得這條魚可憐,所以去放生了它,這得到的不過是一點點的福報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功德。但要是以更廣闊的眼界,慈悲的心去放生這條魚,佛就在塵世之中,到處都有佛,佛無處不在,那得到的功德就不只是一點而已了。人們常常以為功德是像掙錢一樣,需要一點點地積攢,殊不知功德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大抵如此吧。
積功德又有什麼用呢?因果輪迴是佛學中常說的,前一世的因結成了今世的果,今世的果又成為下一世的因。今生過得不圓滿,興許是上一世留下了太多的惡,下一世要是想安穩一下,今生就要積功德,多做善事。積功德不僅能給下一世形成一個好的因,子孫後代也能夠享受到自己行善的回報,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佛家中有最積功德的3件事情,一心向善的人,要儘可能的多做這些事,給自己的下一世種一個善因,也給子孫攢下福報。
第一件事就是要戒殺。踏入佛門所學到的第一條戒律,便是戒殺,戒殺在佛門中,是本身的罪惡,一旦開了殺戒,我們跟佛法的距離就會變得更遠。人世間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用處,也有它們活著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不分物種的。我們沒有權利去決定一個人,或是一個事物的生死,每一種生物都希望自己能夠正常的,完整的度過一生。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更應該懷有慈悲之心,不妄自殺生,若是利用自己的權利,去殘害其他的生物,也只會造成它們的嗔恨,冤冤相報,生生世世輪迴,永遠也無法領略佛法的真諦,也永遠無法成佛。
第二件事是樂善布施。人的福報從何而來,那必定是布施無疑,有了福報,才能夠積攢功德,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就什麼都沒有。按照佛法中的因果輪迴之律,想要有所收穫,就必須得付出,不付出就不會有所回報,而樂善布施就是付出。布施是獲得的前因,沒有因,就不會生出結果,我們所看到的慈祥的人,富貴卻又不友好的人,往往都是積攢了很多福報的。我們常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向確實能夠看出很多東西,福氣也是能在人的臉上看到的,只有多行善積德,才會成為一個無限接近於佛的人。
第三件是多積口德。人的嘴巴是補充身體能量的地方,也是人表達想法的地方,擁有了嘴巴,就相當於有了發言權,能夠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隨意傷害人的藉口,人一生要和兩千九百多萬人相遇,口成為了我們交流的必需品。我們所說的話,有時候會成為他人的傷害,每天都應該注意的,就是多積口德。善言善語,多說好話,語氣委婉而不是冷嘲熱諷,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多給人鼓勵,話每天都會說,以小見大,才能真正的積功德。向善的人應該多做這三件事,為自己積功德,也為子孫後代積功德,修行佛法,向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法,也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