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中有云:「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這句話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王允提出的,意思是:河水結成冰,不是一天驟然寒冷的結果;用泥土堆積成高山,也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
這說明,天下任何事物的產生,都必然要經過醞釀、發展的過程,絕不是突然之間就可以形成的。這兩句話後來演變為現在的諺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事物發展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急於求成只能是徒勞無功,與成功相悖而行。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這就是說:做事要有一顆平實的心,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冠上名利,這樣才能夠事業有成。
有些人做事總是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裡,這樣卻往往事與願違。有這種急躁性格的人,對某件事情,只要是興之所至,馬上動手去幹,往往既無認真準備,又無周密計劃。有時某項工作才開了個頭,就急於見成效,這樣怎麼能行呢?
當工作遇到困難時,他們更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來個「快刀斬亂麻」,一下子把問題解決。殊不知,放慢腳步,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小清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在即將步入社會的最後時刻,她總覺得自己還應該做很多事,在與學長學姐們聊過後,她決定先報一個英語班,專攻下商務英語。
可剛上了兩節課,小清就覺得現在學英語的人那麼多,光學門英語已經不算是優勢了,應該再學一門小語種。於是,她又給自己報了一門日語課。
平時要正常上班,到了周末還要同時上英語和日語兩個班,這對小清而言已經非常吃力了。而且公司距離小清的家還很遠,她每天起早貪黑擠公交,非常辛苦。所以,她決定馬上學車,以後開車上下班。
就這樣,英語還沒學完,小清就又報了日語班,日語也還沒學兩天,她就又報名去學車。結果,小清的時間根本就調配不過來,最終哪一樣都沒學好。做事要懂得循序漸進,蝴蝶必得在蛹中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
由此可見,萬事萬物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把這個成長的過程縮短,那麼不僅不利於事物的成長,反而還會導致相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小孩,他非常喜愛小動物,比如魚、蝦以及各種小昆蟲等等。他常常觀察它們,甚至已經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不過在所有的動物中,他最喜歡的還要屬蛹,他一直都很想知道蛹是怎樣破繭成蝶的。
這一次,他又在草叢裡發現了一隻蛹,便將它撿了起來,欣欣然地把它帶回了家。接下來的幾天,他一直都在細細觀察這隻蛹,因為他不想錯過它破繭成蝶的那一幕。
他等了好幾天,終於看見蛹的身上出現了一條裂痕。這個孩子歡喜得不得了,他看見裡面的蝴蝶已經開始掙扎,正努力撐破蛹殼飛出來。
不過幾個小時過去了,那隻蝴蝶還在蛹殼裡掙扎著,依然沒能飛出來。小孩這時已經有點心急了,尤其是看到那隻蝴蝶掙扎得那麼辛苦。
小孩想幫助蝴蝶早一點飛出蛹殼,但是該怎麼做呢?他找來一把剪刀,然後沿著裂口將蛹緩緩剪開。在小孩的幫助下,蝴蝶終於從蛹殼裡出來了。
小孩應該感到後悔,因為他不該自作聰明地剪蛹殼的。只見那隻新生的蝴蝶微微閃動著翅膀,卻怎麼也飛不起來。它的翅膀太稚嫩了,不足以在空
中飛翔。不久後,這隻蝴蝶便在掙扎中痛苦地死去了。從表面上來看,小孩是幫助了蝴蝶,如果沒有他的幫助,蝴蝶恐怕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脫離自己的蛹殼。
但是,蝴蝶其實是需要過段時間再脫離蛹殼的,因為它需要一個掙扎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它得到一雙有力的翅膀,而少了這樣一個過程,它的翅膀不夠堅硬有力不說,其身體也是極為柔弱、稚嫩的,所以沒過多久便死去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在死去的時刻,眼神裡一定充滿了無奈與悲哀,一定充滿了對那位小男孩的怨恨。小男孩不懂得順其自然,沒能按照既定的規律,所以最終導致了一個災難性的結果。
只有保持一顆順其自然的心態,處理事情不急不躁,逐步前進,才能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實際上,我們往往就像「破繭成蝶」的蝶一樣,需要一個痛苦掙扎、緩慢蛻變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裡,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升華。
在生活節奏飛快的今天,人們常把「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掛在嘴邊上,一切講求快速;放眼望去,吃的是「速食麵」,讀的是「速成班」,走的是「捷徑」,渴望的是「一夜暴富」,以至於追逐功利、普遍短視的社會現象很突出,這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要知道,雞肉要用小火慢慢燉,才會好吃,任何工匠,講究的都是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