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感慨萬千,合上書大腦一片空白?掌握2個技巧,讓書不白看

2020-12-17 小七的讀書筆記

「 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是電影《卡薩布蘭卡》中的經典臺詞,也激勵著很多人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感慨,「讀了那麼多書,氣質依然那麼市井」,就像很多人感慨「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看書時感慨萬千,合上書後大腦卻一片混沌感覺書講的非常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有道理,我也說不上來大家都說這本書好,能顛覆自己的認知,我看完後感覺就是講了一些基本道理......

我想大家在看書的時候,或多或少都遇到過以上問題。為什麼我們看過的書,沒有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反而越發的讓自己覺得困惑了呢?我想,這跟我們的看書學習的方式有關係。

01 為什麼看的書都沒用?你需要從「單向吸收」變為「互動實踐」

我們看書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消遣,打發時間;二是擴展認知邊界,提升自己。對於消遣式閱讀,重在體驗,跟看電視劇、看電影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能沉浸在書所構建的世界中,跟著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這一類閱讀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第二類則是學習式閱讀,想從書本中學到新的知識、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想,我們學習的目標無外乎這三個: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那麼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也就很明確了:學習之後,我們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也就是說,學習式閱讀的重點在「改變」二字。「改變」的對象是誰呢?當然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有效的閱讀應該是以「我」為中心。但是很多人,卻是以「知識」為中心。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以「知識」為中心的閱讀者,一切行動都是圍繞「知識」開展的。他們常常把書本當作權威,把記憶知識當作目的,以讀了多少本書為榮。大多數時候,他們都不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是別人推崇哪本書,他們就會買哪本書。

而以「我」為中心的閱讀者,則是從「我」出發,然後從書中找答案,最後再落腳到「我」身上。

他們看書學習的過程是:我遇到了什麼問題、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然後找相應的書,把書的知識跟自身的問題聯繫起來,用書中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根據行動中遇到的問題和最後的效果來反思書中的知識和自己的理解,然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認知和行為。

這種閱讀是一種「互動式『閱讀,通過「理解--->指導行為--->反思行動結果--->修正理解--->修正行為」這樣不斷的循環,將書本知識內化為我們的一部分。

很顯然,以「我」為中心的閱讀者,比以「知識」為中心的閱讀者更加高級。這兩種閱讀方式,也決定了最後學習的效果迥異。

如何轉變這種關係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問,在閱讀中不斷的提問、思考。對知識點提問、對自己過去的理念提問、對知識與自己的關係提問、對未來的行動提問......然後逼自己找到答案。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曾在他的自傳《思想者》中說道:「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於個人生活。」知識不重要,推理知識的過程和應用才重要。因此,我們要轉變閱讀方式,變被動為主動,變靜態就互動,才能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

02 閱讀學習效率低?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錯

思維決定想法,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創造結果,要想改變結果,首要任務就是改變思維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有以下兩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1、「海綿式思維」讓我們不懂甄別和思辨

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傾向於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的看。看書的過程中,就像海綿被放在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尼爾·布朗在《學會提問》一書中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海綿式思維」

根據二八原則,一本書的精華也就20%,我們要學會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實任何一本書,作者都是在「推銷」他的世界觀和他認識世界、認知自我的方法。但是人與人不同,遇到的問題不同,更何況基本所有的經驗和方法都有適用條件,我們不能全盤接收書中的觀點。

叔本華曾說:「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們身上的假肢、假牙、蠟制鼻子,它頂多就是通過手術植皮安裝的假鼻。但經過思考而獲得的真理,卻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這樣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我們」。

因此,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要用「淘金式思維」的方式來閱讀。

「淘金式思維」,就是強調你要掌握主動權,自己選擇相信什麼,忽略什麼,做出取捨和決定,調動大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及互動。否則就如叔本華所說,所學的知識不過是假肢、假牙、蠟制鼻子。

2、「思維定勢」讓我們用「舊知」去附會「新知」

有一個這樣的笑話,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兒子帶著一家子人出去吃飯,想著帶他們吃點不一樣的東西,於是去了西餐廳,點了一個披薩。家人一聽「披薩」,感覺挺稀奇的。結果等披薩上桌後,家人瞪大眼睛說「這不就是大餅鋪點肉嗎」,兒子哭笑不得。

雖說是個笑話,但對應到我們的看書學習中,也反應了一種現象:很多時候我們剛翻完一本書,就會下論斷說,「這個不就是講了一、二、三、四點,沒什麼新意,就是些老生常談嘛」。這不就是把「披薩」理解為「大餅鋪點肉」,「壽司」理解為「米飯上放片魚」嗎?

我們常常用「舊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都看明白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在作怪。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 ,意思是我們總是按照已有的經驗、思維習慣去認知世界,從而阻礙了我們去產生新的想法,接受新的認知。

《學習之道》一書的作者把這種現象稱為「定式效應」,他在書中寫到:當我們陷入定勢效應時,腦海中已有的,或者是最初的想法,會阻礙我們產生更好的想法或者答案。

同時,心理學家發現,人有強烈的自我證實的傾向。什麼意思呢?就是一旦我們形成了某個觀點或認知,我們會有意無意的去收集能夠支持我們觀點的證據,自動忽略不同的觀點。

在「思維定勢」和「證實傾向」的相互作用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聚光燈,只看到我們熟知的東西,而忽略差異性。

03 如何提高閱讀學習效率,讓自己快速成長?

離開學校後,通過閱讀提升自我,是很常見的一條道路。閱讀學習的效率,決定了我們成長的速度。如何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呢?希望以下3招能幫到你。

1、利用「五星筆記法」找出一本書的精華和核心

閱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認知,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或者低效率的思維方式,然後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通過「五星筆記法」來閱讀一本書,能有效的提煉出一本書的核心和作者所傳達的思維方式,找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更有效的策略。

「五星筆記法」是成甲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提出來的,具體方法是在每次閱讀之前,先畫一個五角星,每個角代表一個問題,當我們找到了這五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們就掌握了找到了書的核心內容和有效的行動策略及策略背後的原理。

預判本書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拿到一本書,不要著急看書的正文,先思考書名,然後看目錄。根據目錄,預判每一個章節的主題是什麼?跟書名是什麼關係?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作者可能會從什麼角度闡述這個主題?

以我看劉未鵬的《暗時間》為例,看到這個標題時想「什麼是暗時間?」,「暗就是黑暗,也就是看不見,這本書是講「看不見的時間」嗎?」「看不見的時間是什麼?黑洞嗎?」,想到這兒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小強升職記》裡「時間黑洞」這個概念......

通過一系列的思考,先用自己已有的理解來闡述書的主題,那麼在看書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和作者對於這個主題的思維方式、論證方式以及認知深度的差別。

作者的論述邏輯是什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講述了他與眾不同的學習方法。大學時,他把一門課旁聽的六個學期。老師就問他:「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講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他回答說:「你的經濟學知識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相比於知識,思考方法更重要。我們推理作者的論述邏輯,其實就是在學習作者的思考方法。推理邏輯往往比具體結論更重要。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我們要努力畫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圖,推測作者的思考過程。

這本書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會遇到讓我們「醍醐灌頂『或者覺得困惑的地方。這個時候,要停下思考或者至少做標記,寫下關鍵詞,以便回過頭來思考。很多讀者追求閱讀的快感,喜歡一口氣讀到底。但是很多感悟轉瞬即逝,合上書的時候可能就忘了。

做筆記時,可以從「書中的內容我有疑問嗎?作者的想法有什麼局限性嗎?有哪些觀點給自己很大啟發?」這三個問題著手。

書中的方法論、想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策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書中給我們的啟發點跟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用學到的新的知識點來解釋舊道理。

比如平常生活中,我跟小商小販砍價時,有一個策略就是對半往下坎。也就是100塊的東西,我叫價一般就是50往下走。後來看了《優勢談判》,裡面有一個談判策略叫「獅子大開口」,跟我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前只知道我的方法管用,但是不知道原理,通過這種新舊聯繫,就能更新自己的認知系統。

這個方法是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個策略為什麼有效?這個策略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問自己三個問題,來深刻理解書中的方法論。

列行動清單看完一本書,一定要儘可能的落實到自己的行動層面,實踐是知行合一的橋梁。應用書中的方法論時,在一段時間內只給自己定一個實踐主題,比如從《非暴力溝通》中,我們學習了聆聽和說話的技巧,那麼我們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聆聽技巧的訓練中,當覺得自己掌握了之後,再加入說話技巧。

一本書如果能做完這五個步驟,我相信一定能給我們極大的收穫。

2、用「一個人」知識模型進行重述,結構化掌握知識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你沒有辦法通俗易懂的講解,證明你理解不深!

查德·費曼是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提出了一個費曼學習技巧,大意就是如果你能把你學到的知識給一個8歲的小孩子講明白,那麼你才是真正的學會了。這跟愛因斯坦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學習領域,有一個「學習金字塔」,閱讀的學習保留率僅10%,而教授給他人的學習保留率最高,達到90%。所以,以教為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教別人,就是在反芻自己的學習內容。

我們可以通過寫書評,在問答平臺回答別人的問題等方式,把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點分享出去。具體的分享方法,可以借鑑《學習的答案》一書提出來的「一個人」知識模型,進行結構化的知識分享。

「一個人」知識模型如下圖所示,分為:雙手、雙腳和大腦三個部分:

①大腦:Theory

本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雙腳

左腳:代表與這個知識相關(相似或相反)的知識右腳:代表這個知識的起源與發展左手:What、Why、How

大拇指向上代表What:這是什麼知識食指代表Why:它能帶來什麼價值/好處/效果,即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剩下的3根手指代表How:提煉三個核心步驟或者三個核心原則右手:If、Example

大拇指代表If:這個知識的適用範圍或者條件是什麼?剩下的4根手指代表例子,分別為正面/反面例子、名人/自己例子、經典/新穎例子、比喻/樁子例子。

「一個人」模型,能幫我們梳理出大腦的各個知識點,結構化掌握書中各個知識點。也能引導我們進行查漏補缺,透徹的掌握一個知識點。

這個模型是一個很好的分享複述模型,能夠讓我們有結構有條理的講清楚一個知識點,不僅有「骨架」,還「有血有肉」。

結語:

《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說:「如果你不產出,就不會成功,不管你的技藝多麼純熟,天資多麼聰穎。」同樣,我們看書不產出,就不會有任何效果,因此我們要:

第一:轉變視角,從以「書」為中心,轉變為以「我」為中心『

第二:改變思維,不要陷入「海綿式思維」和「思維定勢」的陷進中;

第三:學習技巧,用「五星筆記法」提煉一本書的核心,用「一個人」模型結構化分享書的核心

相關焦點

  • 大腦一片空白後,我意識到自己要改變了
    你有沒有在面試的時候曾大腦一片空白過,試圖從記憶中捕捉些什麼,可是什麼都抓不住,什麼也想不到,很茫然,似乎在自己的腦海中就是一片灰白的空曠的地面,裡邊什麼也沒有?我至今無法用語言來準確的形容,因為我只記得自己當初狼狽的樣子,很無措也很茫然,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記得我好像大腦喪失了思考的功能,我什麼也提取不出來。事後,我才認識到原來是我讀的書太少了,經歷的也太少了,我甚至連一個相關的片段也想不出來,那麼多的漢字可是我愣是把它們組織不起來,我一直覺得自己不需要口若懸河,可是起碼的交流能力要有吧!
  • 發言時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利用3個技巧,可以幫你有效克服
    但有時對著念,也會很緊張,頭腦一片空白,所以在會議上表現很不好。這種狀況該如何有效改善呢?當眾講話緊張,是很多朋友都會遇到的問題。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公眾場合,當快要輪到你講話的時候,你的心跳就開始加速;當你開口講話的時候,你因為緊張而變得手忙腳亂,無法組織好語言;講話的時候,原本背誦好的稿子,講著講著就忘得一乾二淨。
  • 德約科維奇被判負 發聲:大腦一片空白 澳洲名將疑暗諷
    德約科維奇被判負 發聲:大腦一片空白 澳洲名將疑暗諷對於直接被判負,也引發不小的爭議,有球迷認為,判罰過於嚴厲,也有球迷認為,有規則可循,要怪只能怪德約科維奇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對於意外出局,德約科維奇顯然是有些鬱悶的,他之後更新了社交媒體表示,自己的大腦一片空白。
  • 情緒激動時大腦一片空白 我該怎麼辦
    11月2日上午,朋友圈因為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原因公布而突然刷屏。    人們驚愕、慨嘆、憤怒。最無法接受的是,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原因而導致惡性事故的發生,15條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成為情緒惡化引發衝突的陪葬。    真相令人扼腕嘆息。
  • 總是害怕即興發言,說話無邏輯,學會5步法,告別大腦一片空白
    作為多年的職場人,你是否也有以下類似情況發生過在公眾場合突然被要求即興發言,然後不知所言,大腦一片空白,最終自己說了些啥也不知道,就這麼應付過去了,經歷了這麼幾次以後,確信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真的很差,便從此開始害怕和逃避這種即興發言的機會。
  • 德約科維奇為自己的魯莽一擊付出代價,表示大腦一片空白
    德約科維奇為自己的魯莽一擊付出代價,表示大腦一片空白。首盤德約科維奇以5-4領先,並且小分已經來到了40-0,可隨後德約科維奇的手感出現起伏,布斯塔連續挽救了三個盤點賽後德約科維奇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了現在的情況令他非常難過,大腦一片空白,同時也向線審表示抱歉,給她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
  • 6月考試密集 上考場「頭腦一片空白」怎麼辦?
    原標題:6月考試密集 上考場「頭腦一片空白」怎麼辦?   ★差生預計自己會考不好,在考試中更容易焦慮   ★在考場「頭腦一片空白」,可做深呼吸和捏拳頭   即將到來的6月是考試密集的月份,中考、高考、四六級等陸續開考,莘莘學子的日子難熬,難免出現緊張焦慮。
  • 《最強大腦》王峰使用的記憶方法,三大核心在這裡
    》,看完《最強大腦》就會要麼懷疑人生,感覺自己來到地球上是湊人數的;要麼就會覺得這些人是天生的記憶力好。我們回憶一下你看過《哪吒》、《西遊記》的書籍,相信大部分人對於看過的文字內容印象不深,但是看過的一本小人書《哪吒》裡面的插畫印象倒是非常深刻的。看書學習會發現有這樣的問題,看書看了25分鐘,書合上,發現你的大腦一片空白,或者只能想起寥寥數語,大部分的內容已經忘記了。
  • 考試時大腦空白怎麼辦?
    考試時感到大腦空白怎麼辦?中考臨近考生容易出現焦慮、易怒、失眠等現象,既影響了複習效率又影響家庭和諧。為了能讓考生擺脫負面情緒,考出理想成績,記者採訪了一線心理學教師、羅森橋教育的心理諮詢師王善衝老師,為考生傳授如何攻破考試心理難關的秘訣,助力中考。王善衝說,心裡沒底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但是中考是確定性十足的一場考試。
  • 大腦健身術:神經科學家提倡的 5 個技巧
    太長不看版大腦的效率可以通過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小幅度的轉變一步步得到提高。例如,你可以在做開合跳的同時練習對牆擲球;或者邊做開合跳邊朗誦一首詩;甚至可以在跑步機上鍛鍊的時候,讀一本書或雜誌。這些活動的目標是讓你的大腦與你的身體同步努力工作。
  • 劉洪彪現代主義書法作品,面對草書補白的2個技巧,我跪了!
    所以說,現代主義草書的創作內容多數不脫離傳統文化的語境,只是創作手法的變化,而不是內容的完全掙脫。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現在主義草書創作的內容,還是要「寫字」的,不是要寫讓人看不懂的「英語」。因此,現代主義草書還是書法的範疇,仍舊會有非常明顯的書法美。
  • 女彩民百元中雙色球710萬 得知中獎大腦一片空白
    李太陽擒2等41萬][智能預測同中2等攬41萬][下載APP]據廣西福彩中心機房搜索,本期中出的一等獎落戶於南寧市,中獎票為一張投注112元8+2的複式票(此票除中1注一等獎外,兼中1注一等獎特別獎及1注二等獎)。共獲得獎金 710萬多元。11月30日上午,廣西福彩中心兌獎處迎來了大獎得主賴女士(化姓)。
  • 神武4手遊:萌新別盲目打書!掌握這幾個技巧!省下一半的銀子!
    評價一個角色是不是厲害,首先就是看他是不是擁有幾隻能夠打架的高書寶寶。但是,打造寶寶可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你要能夠洗出心怡的寶寶,其次還要攢夠銀子替寶寶打書。而對於萌新而言,小編發現很多人為了打造寶寶,竟然要花費數百萬的銀子,實在是太浪費了。掌握這幾個技巧,省下一半銀子。首先,在選擇給寶寶打書的時候,要提前心中有數,知道自己準備打造哪種類型的寶寶。
  • 很容易緊張,大腦一片空白
    試著和緊張和焦慮待在一起,不排斥它。 其實你這些因緊張產生的情緒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能夠認識自己的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也重新梳理了一些認知上的問題,你才能有機會和動力去解決你原本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很多年前就形成的。所以這不見的是件壞事,如果沒有緊張焦慮的情緒,你是看不到你身上深層的模式,比如你會否定自己的思維,它一定有它形成的原因。
  • 日本「紙神經衰弱」全白撲克牌,一片空白到底是要怎麼玩?
    光是全白的拼圖還不夠!這款由日本文具雜貨品牌Kino.Q推出的紙牌遊戲,背面看起來像是普通的撲克牌,正面卻只是一張白紙,翻開的瞬間腦袋也跟著一片空白,從品名"紙神經衰弱"便開宗明義表示它的用意,就是要讓你玩到腦神經衰弱,哭著說要放棄不玩了!小編忍不住想讚嘆一下日本人真的有夠變態!
  • 任達華首談遇刺感受:事發突然,當時大腦一片空白,求助語音為真
    媒體報導截圖首先,談及當時被歹徒持刀刺傷,任達華表示事情發生的太突然,當時自己也是大腦一片空白,談及當時情況,任達華還說道:「因為實在發生得太快,我不知道過程是怎樣,但是本能地想阻止刺進自己的那把刀,事後還冷靜地去醫院處理傷口
  • 《三生三世枕上書》豆瓣才6.2分,卻啟發了我寫作觀點文的3大技巧
    01、創新取勝《三生三世枕上書》熱播,豆瓣評分才6.2,很多人說迪麗熱巴顏值下降了,比起《十裡桃花》,這部劇讓人失望。可我追完大結局,卻覺得這部劇不錯。我還特意去翻了翻《十裡桃花》的豆瓣評分,也不過6.4分,相差不大呀。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失望呢?
  • 孩子一到考場,就出現頭腦一片空白的情況,解決這類問題要這樣做
    高中入學考試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變化,對於一個15-16歲的青少年來說,這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那些承受壓力少一點的孩子,在考試期間自然會顯得非常緊張,這會使大腦感到空白,你越是試圖壓抑緊張,它就會變得越緊張。所以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要學會即興發揮。
  • 讀不懂書,是因為你沒有用對方法,這3個方法助你一臂之力
    現在有個現象,大家嘴上喊著讀書讀書的,手機上買書買書,手中過書過書,唯一的缺陷是從不看書,或者說,看了幾頁放下了,隔幾天,再看。所謂,看多少,忘多少不就這麼來的嗎?從心中想看書到買書,再到拆封,再到看書,看似簡單3個步驟,其實暗含玄機。
  • 別人看書收穫滿滿,自己看書啥也記不住?看書究竟有什麼意義?
    別人看完一本書收穫滿滿,自己看完一本書卻什麼都記不住,感覺讀書沒效果,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看書。這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多多,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書中的知識,幫助自己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那麼,閱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要不要帶著目的去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