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是電影《卡薩布蘭卡》中的經典臺詞,也激勵著很多人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感慨,「讀了那麼多書,氣質依然那麼市井」,就像很多人感慨「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看書時感慨萬千,合上書後大腦卻一片混沌感覺書講的非常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有道理,我也說不上來大家都說這本書好,能顛覆自己的認知,我看完後感覺就是講了一些基本道理......
我想大家在看書的時候,或多或少都遇到過以上問題。為什麼我們看過的書,沒有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反而越發的讓自己覺得困惑了呢?我想,這跟我們的看書學習的方式有關係。
01 為什麼看的書都沒用?你需要從「單向吸收」變為「互動實踐」
我們看書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消遣,打發時間;二是擴展認知邊界,提升自己。對於消遣式閱讀,重在體驗,跟看電視劇、看電影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能沉浸在書所構建的世界中,跟著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這一類閱讀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第二類則是學習式閱讀,想從書本中學到新的知識、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想,我們學習的目標無外乎這三個: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那麼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也就很明確了:學習之後,我們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也就是說,學習式閱讀的重點在「改變」二字。「改變」的對象是誰呢?當然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有效的閱讀應該是以「我」為中心。但是很多人,卻是以「知識」為中心。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以「知識」為中心的閱讀者,一切行動都是圍繞「知識」開展的。他們常常把書本當作權威,把記憶知識當作目的,以讀了多少本書為榮。大多數時候,他們都不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是別人推崇哪本書,他們就會買哪本書。
而以「我」為中心的閱讀者,則是從「我」出發,然後從書中找答案,最後再落腳到「我」身上。
他們看書學習的過程是:我遇到了什麼問題、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然後找相應的書,把書的知識跟自身的問題聯繫起來,用書中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根據行動中遇到的問題和最後的效果來反思書中的知識和自己的理解,然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認知和行為。
這種閱讀是一種「互動式『閱讀,通過「理解--->指導行為--->反思行動結果--->修正理解--->修正行為」這樣不斷的循環,將書本知識內化為我們的一部分。
很顯然,以「我」為中心的閱讀者,比以「知識」為中心的閱讀者更加高級。這兩種閱讀方式,也決定了最後學習的效果迥異。
如何轉變這種關係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問,在閱讀中不斷的提問、思考。對知識點提問、對自己過去的理念提問、對知識與自己的關係提問、對未來的行動提問......然後逼自己找到答案。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曾在他的自傳《思想者》中說道:「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於個人生活。」知識不重要,推理知識的過程和應用才重要。因此,我們要轉變閱讀方式,變被動為主動,變靜態就互動,才能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
02 閱讀學習效率低?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錯
思維決定想法,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創造結果,要想改變結果,首要任務就是改變思維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有以下兩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1、「海綿式思維」讓我們不懂甄別和思辨
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傾向於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的看。看書的過程中,就像海綿被放在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尼爾·布朗在《學會提問》一書中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海綿式思維」。
根據二八原則,一本書的精華也就20%,我們要學會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實任何一本書,作者都是在「推銷」他的世界觀和他認識世界、認知自我的方法。但是人與人不同,遇到的問題不同,更何況基本所有的經驗和方法都有適用條件,我們不能全盤接收書中的觀點。
叔本華曾說:「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們身上的假肢、假牙、蠟制鼻子,它頂多就是通過手術植皮安裝的假鼻。但經過思考而獲得的真理,卻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這樣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我們」。
因此,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要用「淘金式思維」的方式來閱讀。
「淘金式思維」,就是強調你要掌握主動權,自己選擇相信什麼,忽略什麼,做出取捨和決定,調動大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及互動。否則就如叔本華所說,所學的知識不過是假肢、假牙、蠟制鼻子。
2、「思維定勢」讓我們用「舊知」去附會「新知」
有一個這樣的笑話,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兒子帶著一家子人出去吃飯,想著帶他們吃點不一樣的東西,於是去了西餐廳,點了一個披薩。家人一聽「披薩」,感覺挺稀奇的。結果等披薩上桌後,家人瞪大眼睛說「這不就是大餅鋪點肉嗎」,兒子哭笑不得。
雖說是個笑話,但對應到我們的看書學習中,也反應了一種現象:很多時候我們剛翻完一本書,就會下論斷說,「這個不就是講了一、二、三、四點,沒什麼新意,就是些老生常談嘛」。這不就是把「披薩」理解為「大餅鋪點肉」,「壽司」理解為「米飯上放片魚」嗎?
我們常常用「舊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都看明白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在作怪。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 ,意思是我們總是按照已有的經驗、思維習慣去認知世界,從而阻礙了我們去產生新的想法,接受新的認知。
《學習之道》一書的作者把這種現象稱為「定式效應」,他在書中寫到:當我們陷入定勢效應時,腦海中已有的,或者是最初的想法,會阻礙我們產生更好的想法或者答案。
同時,心理學家發現,人有強烈的自我證實的傾向。什麼意思呢?就是一旦我們形成了某個觀點或認知,我們會有意無意的去收集能夠支持我們觀點的證據,自動忽略不同的觀點。
在「思維定勢」和「證實傾向」的相互作用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聚光燈,只看到我們熟知的東西,而忽略差異性。
03 如何提高閱讀學習效率,讓自己快速成長?
離開學校後,通過閱讀提升自我,是很常見的一條道路。閱讀學習的效率,決定了我們成長的速度。如何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呢?希望以下3招能幫到你。
1、利用「五星筆記法」找出一本書的精華和核心
閱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認知,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或者低效率的思維方式,然後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通過「五星筆記法」來閱讀一本書,能有效的提煉出一本書的核心和作者所傳達的思維方式,找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更有效的策略。
「五星筆記法」是成甲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提出來的,具體方法是在每次閱讀之前,先畫一個五角星,每個角代表一個問題,當我們找到了這五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們就掌握了找到了書的核心內容和有效的行動策略及策略背後的原理。
預判本書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拿到一本書,不要著急看書的正文,先思考書名,然後看目錄。根據目錄,預判每一個章節的主題是什麼?跟書名是什麼關係?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作者可能會從什麼角度闡述這個主題?
以我看劉未鵬的《暗時間》為例,看到這個標題時想「什麼是暗時間?」,「暗就是黑暗,也就是看不見,這本書是講「看不見的時間」嗎?」「看不見的時間是什麼?黑洞嗎?」,想到這兒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小強升職記》裡「時間黑洞」這個概念......
通過一系列的思考,先用自己已有的理解來闡述書的主題,那麼在看書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和作者對於這個主題的思維方式、論證方式以及認知深度的差別。
作者的論述邏輯是什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講述了他與眾不同的學習方法。大學時,他把一門課旁聽的六個學期。老師就問他:「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講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他回答說:「你的經濟學知識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相比於知識,思考方法更重要。我們推理作者的論述邏輯,其實就是在學習作者的思考方法。推理邏輯往往比具體結論更重要。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我們要努力畫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圖,推測作者的思考過程。
這本書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會遇到讓我們「醍醐灌頂『或者覺得困惑的地方。這個時候,要停下思考或者至少做標記,寫下關鍵詞,以便回過頭來思考。很多讀者追求閱讀的快感,喜歡一口氣讀到底。但是很多感悟轉瞬即逝,合上書的時候可能就忘了。
做筆記時,可以從「書中的內容我有疑問嗎?作者的想法有什麼局限性嗎?有哪些觀點給自己很大啟發?」這三個問題著手。
書中的方法論、想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策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書中給我們的啟發點跟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用學到的新的知識點來解釋舊道理。
比如平常生活中,我跟小商小販砍價時,有一個策略就是對半往下坎。也就是100塊的東西,我叫價一般就是50往下走。後來看了《優勢談判》,裡面有一個談判策略叫「獅子大開口」,跟我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前只知道我的方法管用,但是不知道原理,通過這種新舊聯繫,就能更新自己的認知系統。
這個方法是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個策略為什麼有效?這個策略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問自己三個問題,來深刻理解書中的方法論。
列行動清單看完一本書,一定要儘可能的落實到自己的行動層面,實踐是知行合一的橋梁。應用書中的方法論時,在一段時間內只給自己定一個實踐主題,比如從《非暴力溝通》中,我們學習了聆聽和說話的技巧,那麼我們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聆聽技巧的訓練中,當覺得自己掌握了之後,再加入說話技巧。
一本書如果能做完這五個步驟,我相信一定能給我們極大的收穫。
2、用「一個人」知識模型進行重述,結構化掌握知識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你沒有辦法通俗易懂的講解,證明你理解不深!
查德·費曼是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提出了一個費曼學習技巧,大意就是如果你能把你學到的知識給一個8歲的小孩子講明白,那麼你才是真正的學會了。這跟愛因斯坦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學習領域,有一個「學習金字塔」,閱讀的學習保留率僅10%,而教授給他人的學習保留率最高,達到90%。所以,以教為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教別人,就是在反芻自己的學習內容。
我們可以通過寫書評,在問答平臺回答別人的問題等方式,把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點分享出去。具體的分享方法,可以借鑑《學習的答案》一書提出來的「一個人」知識模型,進行結構化的知識分享。
「一個人」知識模型如下圖所示,分為:雙手、雙腳和大腦三個部分:
①大腦:Theory
本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②雙腳
左腳:代表與這個知識相關(相似或相反)的知識右腳:代表這個知識的起源與發展③左手:What、Why、How
大拇指向上代表What:這是什麼知識?食指代表Why:它能帶來什麼價值/好處/效果,即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剩下的3根手指代表How:提煉三個核心步驟或者三個核心原則;④右手:If、Example
大拇指代表If:這個知識的適用範圍或者條件是什麼?剩下的4根手指代表例子,分別為正面/反面例子、名人/自己例子、經典/新穎例子、比喻/樁子例子。
「一個人」模型,能幫我們梳理出大腦的各個知識點,結構化掌握書中各個知識點。也能引導我們進行查漏補缺,透徹的掌握一個知識點。
這個模型是一個很好的分享複述模型,能夠讓我們有結構有條理的講清楚一個知識點,不僅有「骨架」,還「有血有肉」。
結語:
《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說:「如果你不產出,就不會成功,不管你的技藝多麼純熟,天資多麼聰穎。」同樣,我們看書不產出,就不會有任何效果,因此我們要:
第一:轉變視角,從以「書」為中心,轉變為以「我」為中心『
第二:改變思維,不要陷入「海綿式思維」和「思維定勢」的陷進中;
第三:學習技巧,用「五星筆記法」提煉一本書的核心,用「一個人」模型結構化分享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