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個人衛生是現在每個小孩子都知道的事,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可並非如此。那個時候歐洲神權盛行,因為宗教信仰,那些教徒認為「越髒越能接近上帝」,因此很多人都拒絕洗澡。
大部分一輩子就洗三次澡——「出生、結婚、死亡」,這在我們現在看來真的難以置信,但是當年卻是大多歐洲人的真實生活。
14世紀的中葉,歐洲爆發了極為嚴重的黑死病,死亡人數相當多,而教會的醫生們認為洗澡會讓渾身的毛孔張開,更容易讓黑死病病菌侵入,還不如讓那些泥垢和汙漬化作身體的鎧甲來阻擋病菌,因此更加嚴厲地勸誡信徒不要洗澡。
有了這雙重權威加持,那些教徒更加沒有洗澡的想法了。
由此還誕生了幾位大牛人:西爾維亞一位聖處女年近60,且患上了很嚴重的病,但「除了洗一洗手指以外,絕不願意清洗她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
聖亞伯拉罕堅持50年沒洗過澡,最終成功封「聖」, 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母親堅持一輩子不洗澡,被封為聖女阿涅絲...
諸如此類還有更多,因為當時已經把洗不洗澡當作評定『聖』的標準,簡單的一個清潔行為上升到了道德層面,中世紀的歐洲人,真有你的!
常年不洗澡健康是個大問題,但是同樣的那味兒也難受啊,普通人混混也就過去了,但是王公貴族還是要臉啊,那怎麼辦?香水派上用場了。
只要我噴的香水夠多,臭味就追不上我!很多貴族都打著這樣的主意無形地在為香水打著廣告。路易十四時代是香水發展的巔峰,因此到如今法國依然是香水大國,這都是前輩們打下的基礎啊!
如果當時的歐洲人能夠注意點個人衛生,多多洗澡清潔,或許黑死病就無法那麼瘋狂地施虐歐洲了。
中國古代可喜歡清潔多了,早在商周時期祭天都要講究潔身淨體,這是對天神祖宗的尊重。漢朝時期公務員有個法定節日專門洗澡,《漢官儀》曰:「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唐代神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寫過一些關於洗澡的藥方,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記載。
說回歐洲,同樣的,高跟鞋的發展也與歐洲當時的衛生條件差有關。當時歐洲的排洩系統極差,就連著名的凡爾賽宮裡,最開始也沒有設計下水道、廁所和浴室。這樣導致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隨處可見大小便汙穢。
1270年,巴黎頒布一道重要的法令:「任何人不得自樓臺窗口傾倒水和糞便,否則要繳納罰金」。然而百姓依然我行我素,沒辦法,皇帝都隨意拉屎,怎麼能管得住下面的平民,要罰就得從皇帝罰起。
過了一個世紀,才又頒布了另一條稍微寬鬆的法令:「可以傾倒屎尿,但必須事先對樓下提醒三聲:小心嘍!否則罰款」。
路易十四死後,由奧爾良大公菲利浦攝政,其母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街上臭氣燻天,由於酷暑魚肉腐爛,再加上人在大街上隨處撒尿,令人作嘔。」
以管窺豹,一個政令,一個貴族,由此可見當時的情況有多糟糕。
高跟鞋的誕生有兩個版本,但不管哪個版本,其發展都是那些貴族為了避免踩到汙穢而流傳開來的。這樣就不會影響貴族的氣質,能踩著屎尿昂首向前了。
如此一來歐洲就榮獲兩大尊貴稱號:千年不洗澡、千年隨地大小便。相比較起來中國古代可是乾淨多了,《韓非子》記載:「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斷其手。」這個『灰』就是垃圾。
看看!這就叫差距,丟個垃圾就要剁手,那隨地大小便就要砍頭了。而且古代中國有『糞夫』這個職業,清潔了城市還肥沃了土地,這點歐洲是沒有的。
歐洲這樣的情況直到文藝復興才開始有了好轉,畢竟那時候誕生了很多科學,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實在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