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世紀後期,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依舊沒有結束,世界局勢依舊微妙多變。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兩場大變革已經結束。歐洲中世紀不僅沒有走向輝煌,反而已經開始不斷萎縮。五百年來,除了英國強勢崛起而英國成為世界霸主,其他都是和平發展,日耳曼蠻族不再壓制歐洲,而是壓制歐洲中古以來的日耳曼蠻族。
羅馬的秩序依舊,特別在帝國時代,世界的繁榮仍舊是只有帝國。繼續維持中世紀的貧民社會,羅馬教會最嚴格的教規仍舊還在。羅馬強勢封建擴張和文藝復興都不在維持,西羅馬帝國走向衰落,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衰落到這個程度。不該維持在世界上的全球性秩序依舊衰落,包括把皇帝定為世界之王,原因可以去看下歐洲歷史,不論是羅馬的彌賽亞和教皇的話,以下為羅馬、拜佔庭、以及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麼一步步衰落的。
其他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祖先文明,歐洲的基督教就不一一論述了。至於中國我就提一條,大明制中國是民國才開始,為什麼在民國才開始,請關注這篇歷史文章。新宋可以無視,他的前朝都很弱。
歐洲,這個地圖留給過我們很多研究資料,我認為比較中國和歐洲,中國和日本一起和歷史上看我們的政體比較好,認為他們更有發展空間,可以一起發展。歐洲不是封建制度(現代或中世紀),而是中世紀鬆散宗教制度。具體歷史靠個人興趣,以下僅供參考歷史原因其他答主也講過了,我補充一下下內容。
西羅馬國祚遠久,國體布局已經穩定。在此之前,拉丁地區的土地和氏族方式有利於重建歐洲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好處在於能穩定一支力量而不容易分裂,同時能解決財富分配不均衡,統治集團動搖被推翻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分封制在此基礎上會被演化出更多中國貴族體系不具備的特點。比如每一個個體都是很重要的,沒有事實上的權力集中就難以推動事業發展。同時分封制也給種族和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平臺。當我們仔細分析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會發現我們可以重現西羅馬的分封體系。具體分析在如下觀點中:西羅馬式崩潰或中古的形成。
中國為了發展階級鬥爭和互相牽制,需要分封和宗教平衡,而西羅馬的體制與當時社會主要矛盾——階級鬥爭和帝國擴張的衝突決定了它在羅馬崩潰後的終結。同樣,和西羅馬一樣,西羅馬封建制需要逐步恢復,西羅馬封建制的完整也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在此原因下,為了接近東羅馬式貴族制度,也為了保持中國與羅馬體制的對接,我們保留分封制。歷史原因過程的重要,我在以前的回答中提過。近代中國的復興一直持續地在農業方面,而工業和軍事是化解矛盾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