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該是自己做的事情,就努力去做好,不該是自己管的事情,就不要插手去管。分寸感,才是一個成年人最該必備的東西。
朋友之間相處要注意分寸,家人之間相處也要注意分寸。雖然家人是比較親密的存在,可再親密也有界限,越了界就只會讓人厭煩。
有的人比較熱心腸,總喜歡對別人的事情評頭論足,不該自己插手的事情也要去攪和一番。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很難讓人喜歡。
沒有分寸感的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別人就該按照自己提出方法去做。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會讓人厭惡,即便是在家人面前也討不了好。
家裡面有個愛管閒事的人,真不件事好事。明明很簡單的事情,有了這個人的參與,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做人還是要有分寸感,要有自知之明,太自以為是到頭來害得是自己的家人。姚靜珊就是個特別愛管閒事的人,在她的攪和下,哥嫂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姚靜珊從來不覺得自己做錯了,她還熱心腸地替哥哥跑去找嫂子複合,結果被嫂子劈頭蓋臉痛罵了一頓。
即便是這樣,姚靜珊也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倒覺得嫂子小氣。像她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吃力不討好,做再多也不受人待見。
姚靜珊的哥哥是個老實木訥的人,自身條件也不是很好,能娶到老婆實屬不易。姚靜珊雖然也知道,但她就是不願承認,總覺得是嫂子高攀了她家。
從嫂子嫁進門開始,姚靜珊就沒消停過,只要哥嫂有點矛盾了,她就要橫插一腳。明面上說是幫著協調問題,實際上是刻意刁難。
姚靜珊的嫂子在鎮上一家美容店上班,姚靜珊非說那家店不正規。哥哥聽了她的話,就讓嫂子辭職,夫妻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
而這時,姚靜珊又裝成好人出來協調,說是可以重新幫嫂子介紹工作。她先挑撥關係,再來充當好人,無非就是想要嫂子欠她人情,滿足她的要求而已。
嫂子也不傻,並沒有承她的好意,而是自己重新找了份收銀員的工作。姚靜珊也不惱,畢竟她的計謀多的是。
姚靜珊沒和哥嫂住在一起,但是每天都要到哥嫂家造訪,每次去都要對嫂子吆五喝六,就想享受嫂子對她的照顧。嫂子沒順她的意,她就出去編排嫂子的不是。
壞話是她傳出去的,但是當著嫂子的面,她又要呵斥那些在背後說三道四的人。壞人她要做,好人她也要做,完全就是個兩面派,讓人喜歡不起來。
中間有幾年姚靜珊去了城裡打工,哥嫂的生活才好過一些。本以為出去見過世面的她能有所改變,可沒曾想出去一趟之後,她變得更加自以為是了。
姚靜珊在城裡混得不好,就會回到了村裡,三十好幾的人了,一直都沒嫁出去。家裡人自然會幫著她張羅,嫂子雖然不喜歡她,但也在託人給她介紹對象。
後來是嫂子娘家的一個表兄看上姚靜珊了,嫂子的表兄條件不錯,但就是有條腿不好。姚靜珊知道後,跑去哥嫂家大鬧了一通,說嫂子就是見不得她好,非要把她介紹給殘廢。
嫂子是好心,但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姚靜珊又在哥哥面前添油加醋說了很多嫂子的壞話,直接導致哥嫂關係惡化。
本來是件小事,可姚靜珊非要鬧大,還讓嫂子必須給她個說法。嫂子實在沒想到姚靜珊這麼難纏,直接收拾東西回了娘家。
哥哥本來是說要去嫂子娘家接人的,可姚靜珊卻告訴哥哥不要去接,說嫂子知道錯了就會回來,如果去接了,那她就白受委屈了。
哥哥疼她,自然是聽了她的話。這樣等了半個月,哥哥卻等來了嫂子的離婚協議書。哥哥從沒想過要和嫂子離婚,這下徹底慌了神。
姚靜珊讓哥哥放寬心,她有辦法把嫂子帶回來,但是要求哥哥答應她等嫂子回來後,要給她十萬塊,她要創業。哥哥看她胸有成竹的樣子,以為她真有辦法,就真的答應了她的要求。
姚靜珊得到了哥哥的承諾,立馬就動身去了嫂子的娘家。一見到嫂子她就說:「嫂子,跟我哥復婚吧,別鬧脾氣!好好的家就這麼被你毀了,你於心何忍啊?」
姚靜珊的話根本就不是求和,任誰聽來都是在興師問罪。嫂子也沒給她好臉色,直接說到:「你沒資格要求我!要不是你,我和你哥能成這樣嗎?這個家是被你給毀的!」
姚靜珊也沒繼續勸,而是告訴嫂子:「你要不跟我回去也行,把我家當年給你的彩禮還來,再給我哥十萬精神損失費!」
說到底,姚靜珊就是想要錢,哥嫂的婚姻她根本就沒放在眼裡。嫂子沒理她,而是用家裡拿出掃帚,直接讓她趕跑了。
姚靜珊沒能帶回嫂子,哥哥自然不會給她錢。她趁著哥哥去找嫂子的空檔,把哥哥的存摺偷走了,然後離開家去了城裡。
小菁情感分析:
姚靜珊不僅沒有分寸感,還沒有為家人著想過一分。她的所作所為,看似是在調和哥嫂間的矛盾,實際上都是在替自己換取利益。
遇到這樣的家人,對哥嫂來說都是最大的不幸。也難怪她三十好幾了還嫁不出去,想不沒有哪個男人會喜歡這樣心機深沉,自私自利,沒皮沒臉的女人。
當面一套背面一套也就算了,還把哥嫂的婚姻當成自己斂財的籌碼,想從中得利。這樣的人,遲早都會遭到報應。
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在插手別人的事情之前,先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那個能耐。抱著自私的心態去管別人的事,只會將這淌水越攪越渾。
家人是最不應該這樣去傷害和算計的,傷害了家人,最後等同於傷害了自己。毀了家人的幸福,自己以後也不會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