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2020-12-22 太平洋親子網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2020-09-04 19:04:16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不容易捕捉他人情感,難以和父母進行有效溝通,更不利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和朋友同學的往來,該怎麼辦?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共情能力差,小編在這裡列出了幾點建議。

  原因一:迴避衝突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衝突的起因和孩子的不當之處要有所區分,不要讓孩子產生「是我一個人造成了衝突」的想法,這會增加孩子的負疚心理,使得他們沒辦法直面正面情緒和情感的產生。這樣的行為本質上讓孩子失去相信和理解愛的能力。所以,讓孩子明白衝突和愛不是一體產生的,安慰和接納他們的不足。

  原因二:害怕失望反饋

  當孩子意識到直面現實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時,可能會有衝突的地方,而家長沒能恰當地引導孩子處理這樣的問題,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與他人的共情是一件麻煩的事」。在家長看來共情能力不高可能會導致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人際交往能力變差、太軸等。但在孩子的視角,可能他所看到的僅僅是——共情=「難處理」。

  應對方法:別讓衝突擴大化

  可能曾經對家長的承諾有過回應與期許,而家長忘了或者沒放心上,導致孩子內心失落甚至失望,這樣的事情長期累積,可能會讓孩子內心難以信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從而選擇對他人釋放出來的善意視而不見甚至冷處理。

  應對方式:重建孩子對於情感的信任

  孩子的信任一旦沒有得到保護,很容易讓他們陷入一種懷疑的狀態。孩子的情感恢復需要爸爸媽媽身體力行,讓孩子意識到情感需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在很小的活動中比如和小夥伴交換玩具、分享故事書,這些都能增進大家之間的情感。

  (下載快樂媽咪App,讓育兒更輕鬆!)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對人際交往往往是個硬傷,家長試試這樣培養
    如此共情能力低下的人,相信以後也沒有人再願意幫助他了。02孩子為什麼會共情能力低下?1.受父母影響其實經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共情能力比較差的人通常與人的溝通能力也並不好。因為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溝通能力非常好,那這個人一定情商非常高,情商高的人通常共情能力都不會太差。許多孩子溝通能力差主要是因為父母的影響。
  • 共情能力高的孩子表現
    共情能力也構成人情商的一部分,對人際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如果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不足,不僅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還會對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那麼,共情能力高的孩子表現有哪些呢?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劉先生原本以為女兒會安慰自己,沒想到8歲的女兒卻說:「公司倒閉和我也沒關係,是你自己能力差。」說完之後,女兒跟劉先生要一萬塊錢買限量版鞋子。女兒的一番話讓劉先生感到心寒,他覺得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但是女兒才8歲,如果現在不好好教導,長大之後肯定不會孝順。
  • 《浪姐》像藍盈瑩這樣的孩子為何被排斥?缺少的還是「共情能力」
    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藍盈瑩在自己努力的過程中,缺乏了一種能力:體察別人情緒的能力,或者說是共情的能力。而這,也是她「努力」卻引起觀眾反感的主要原因。 共情能力,是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的能力。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 孩子冷漠又自私,可能是缺乏共情意識
    但是現在的社會偏偏有很多孩子願意打破同伴的幻想,認為早日讓其認清現實才是最重要的,在我個人看來,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冷漠又自私。特別是現在很多孩子面對朋友或者同學的提問,總是回答"你怎麼樣關我什麼事!"孩子這種冷冰冰的回答很容易給給人留下不好的影響,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少的危害。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關於共情力對人生的影響,美國的學者們曾做過一個長期的社會實驗。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②|重視共情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引言共情能力有先天遺傳成分,也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共情能力不需要專門培養,但有些孩子缺乏這種能力,可能是家庭原因導致。家人們面面相覷,沒想到一向溫和的孩子,竟然這麼兇?共情展示敏感覺察助孩子走出困局◎行為上共情:媽媽給兒子一個擁抱,摸摸他的後背,幫助他儘快地平靜下來。◎語言上共情:「媽媽知道,你在知道小鳥死了後,心裡特別害怕和難受,擔心會受到批評。
  • 我家有個小「哭包」: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當然,愛哭只是表達共情的一種常見手段,並不是所有愛哭的人共情能力就一定高;或者不愛哭的孩子共情能力就低。那麼,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首先,共情能力高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家長要做的,是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面對與辨別情緒。要做到這一步,就要家長學會表達情緒。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車壞了,孩子哇哇大哭。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能只是安慰他,幫他擦乾眼淚。而是需要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可以這樣問他:「寶寶的玩具車壞了,寶寶為什麼要哭呢?」「是因為心疼嗎?心疼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更能體會他人感受,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經常會忽略別人感受,具體的表現有1、能夠察覺出別人的情緒這是共情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別人的心情,是開心,還是難過。能夠更好地去發現別人的情緒變化。
  • 孩子大哭哄不好?家長要學會正確的 使用「共情」的方法
    前幾天,我帶著自家孩子在小區樓下的遊樂場玩,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孩子開心的跑來跑去,孩子的奶奶一直在旁邊大聲的喊著,讓孩子小心,不要摔倒,但是孩子還是摔倒了,奶奶趕緊走上前將孩子從地上拉起來,一邊幫孩子拍著身上的土,一邊大聲的訓斥孩子「早就說了讓你不要跑,你偏不聽,摔倒了吧,活該。」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你共情方式沒用對!
    有些專家就指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用"共情"的方法,有些家長也用了分享效果不錯,有些家長用了吐槽此法並無用處。實際上,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共情的方式不對。"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 孩子「共情」能力低下,人際交往也會有很大影響,家長要注意培養
    令人憤慨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她的共情能力是不存在的。1、缺乏共情力讓孩子變得冷漠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共情的孩子,不會想到別人,不會想到他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別人也要為自己。那麼多起校園暴力,那麼不堪的手段,是一個孩子長期缺乏共情能力造成的惡果。
  • 「共情能力」在戀愛中的重要性!
    「共情能力」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該能力既包括情緒感受能力(與情緒有關),又涉及換位思考能力(與思維有關)!請試想一個場景:你可愛的寶寶3歲了,他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時候會是什麼情形?
  •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把自己當他人,「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
    通俗的說,投情指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力圖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裡去,不做任何的判斷和評價,去體驗病人的體驗。」 這裡的投情也即是我們常說的共情,而不僅僅針對心理治療病人,對於普通人也是如此。可是做到又是非常困難的。
  • |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你常常覺得自己「共情能力過強」當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時,你常常覺得自己的情緒比他們還要強烈,宛如那已經成為了你的情緒一樣。在觀看、閱讀影視或文學作品時,你也總是「入戲太深」,久久不能從別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脫離出來。看到他人受苦,你總想伸出援手,覺得自己得做些什麼,即使別人並沒有向你求助。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現代教育中很多家長都知道共情教育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做,很多家長都不得其法。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講述的就是一直愛哭的小豬,遇到了更愛哭的大樹,後來小豬慢慢變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小豬變堅強無疑有大樹的功勞,但看完繪本其實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愛哭的小豬常有,但這樣溫柔的大樹在哪兒呢?
  • 共情能力太高,該怎麼辦?
    這直接導致妹妹現在對我態度一點都不好,總覺得我好欺負。我經常會因為別人的情緒,而導致自己沉浸在不開心中。我身邊的人不開心,我也會想辦法,處在他們的位置想想。在心理學,這稱之為共情。有的人,因為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所以,他們需要學會共情。而我,共情能力太高了,直接導致我的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安。
  • 智慧家教策略—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增強親子關係的利器!
    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智慧家教策略」的教育觀點認為,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增強親子關係的利器。至於如何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很簡單。就是科學培養孩子的自我修養與其人際溝通能力。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關愛和體諒他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且有著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共情力則是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
  • 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測試兒童共情能力的6種簡單方法
    如果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一些「科學實驗」,那做家長還有什麼意思呢?01 解讀情緒測試你可能聽說過,同理心始於嬰兒期。可實際上,嬰兒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即便是附近其他嬰兒的哭聲,也可以對它造成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