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連續第11年負增長 近半數集中在大城市

2020-12-11 環球網

本文轉自【海外網】;

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湧入東京(共同社)

海外網8月6日電當地時間5日,日本總務省公布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截至今年1月1日,日本國內共有1.2427億人口,與前一年相比減少50.5046萬,為過去最多,也是連續第十一年減少。

據日本共同社5日報導,雖然日本政府在大力推進地方開發,流向大城市的人口還是在不斷增加,近半數人口集中在三大城市圈——東京圈、名古屋圈和關西圈,所有47個都道府縣中,只有東京都、神奈川縣和衝繩縣的人口出現增長。

報導稱,日本的少子化問題依然嚴峻,2019年的新生兒數量為86.5234萬,首次降至90萬以下。加之日本「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逐漸老齡化,2019年的死亡人數也達到了過去最多的138.1098萬,多方面原因導致了人口最大降幅的出現。

另一方面,隨著留學生和技能研修生的增加,在日本的外國人口數量增加了19.9516萬,為過去最多,也是連續第六年出現增長。(海外網 王西洛)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口連續第11年負增長,人口負增長離我們還有多遠
    海外網8月6日電 當地時間5日,日本總務省公布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截至今年1月1日,日本國內共有1.2427億人口,與前一年相比減少50.5046萬,為過去最多,也是連續第十一年減少。
  • 韓國出生率持續降低 人口或將出現負增長
    韓國統計廳發布的《8月人口動向》調查報告顯示,8月韓國新生兒數僅為2.2萬餘人,較往年大幅減少。另外,韓國人口已連續10個月自然減少,預計今年韓國將出現史上首次全年人口負增長。韓國出生率為何越來越低據《朝鮮日報》報導,1958年韓國新生兒人數約為100萬,此後直到1974年,每年都有95萬到105萬人出生。
  • 繼日本、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後,韓國人口也負增長了
    韓國人口也開始負增長了!據韓聯社的報導,自2019年11月開始,韓國人口已連續七個月出現負增長——雖然下降數量並不大,韓國給出的數據是「人口減少1352人」,但卻擔心人口有繼續下滑的可能。數據顯示:2020年5月份,韓國的新生兒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3%,並且是自2015年12月以來「連續第54個月」出現的新生兒數少於去年同期的狀況。由於老齡化提升,人口壽命的不斷上漲,韓國老年人是越來越多,新生兒卻是不斷縮減。
  • 人口「警報」拉響,韓國、臺灣首次出現負增長,日本人口減少超50萬...
    近些年來人口出生率問題一直備受重視,特別是在東亞,人口「警報」已經拉響。本周,東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布人口數據,日本出生人口創新低,韓國、臺灣首次出現負增長。韓國人口首現負增長韓國行政安全部日前發布的人口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韓國的出生人口為27.5815萬人,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
  • 一二線城市生育圖鑑:過去10年深圳平均出生率最高,多地人口負增長
    重慶平均出生人口最多2017年多市出現負增長說完出生率,我們再來看看各大城市出生人口和自然增長人口。出生率高不代表每年的出生人口也多,畢竟各大城市的人口基數相差巨大。況且溫州、徐州還有著較高的出生率,它們年均出生人口超10萬也不足為奇。而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深圳因人口基數較小,且在2003年後統計口徑變為市計生辦,數據發生小幅下滑,年均出生人口未能排入前列。不過,考慮到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各大城市過去10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長數量就有了較大的變動。
  • 研究稱中國人口 2027年後將負增長
    該研究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27年後開始進入負增長。  根據發展態勢預測,「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年均1.76‰,總人口低速慣性增長,總人口年均增量為246萬人,未來十年將經歷從增長到下降的重大轉折,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預計203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2050年為-5.65‰。
  • 各省份常住人口變化:東北三省負增長,廣東浙江增長上百萬
    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而1953年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東北總人口為4000多萬,可以說解放初東北近半數以上的人口都是內地遷移過來的。然而,如今的東北人口卻開始反向流動。近年來,東北人口外流更是日益明顯。依據2019年全國各省市常住人口增量統計,東北三省和北京的常住人口成為全國少有的負增長。
  • 人口負增長!日本2019年人口減少51萬,為何卻嚴格限制移民?
    日本是亞洲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口數量早已經開始負增長,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9年日本新生嬰兒86.5萬人,出生率1.36,是4年來的最低值。死亡人數138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2019年日本人口減少了51.5萬人。
  • 韓國首現人口負增長:單人家庭近四成 超三成人口認為沒必要生孩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韓國首現人口負增長!單人家庭近四成,超三成韓國人認為婚後沒必要生孩子人口危機已成為韓國經濟增長的一大擔憂。近日,有統計顯示,韓國2020年出生人口數創歷史新低,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的現象。這給這個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再次敲醒了警鐘。
  • 研究稱中國人口2027年後將負增長 較此前預測提前3年
    原標題:研究稱中國人口2027年後將負增長,較此前預測提前3年   官方研究機構的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27年後開始進入負增長。
  • 這是10年來人口增長最猛的城市!
    而按照2020年擴容後的主城21區來算的話,重慶主城的常住人口規模達到了2027萬人,僅次於上海、北京,排在全國第三。上海、北京常住人口規模超過2000萬,位居第二檔。成都、天津、廣州的人口規模超過1500萬,位居第三檔。此外,還有深圳、武漢、石家莊、哈爾濱、蘇州、杭州、鄭州、西安8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0萬,位居第四檔。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2020年10月16日 16: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人口負增長?這屆東北年輕人不想回家也不想生娃
    不願回家的年輕人王爸爸的感受不只代表了一個家庭,統計數據證明了東北人口已經多年負增長,而且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的恰恰是年輕人。2016年,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曾透露,過去五年,東北三省人口淨遷出約24萬人。
  • 日本人口一年少了50萬 2020年日本人口總人數幾億
    「日本去年一年就少了50萬人!已連續第11年人口負增長!」「少子化現象再持續下去,每年倒閉的日本家族式中小企業可能很快會超過5萬家!」這是日本輿論對老齡化、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的關注。對組閣已兩個月的日本首相菅義偉來說,面對的挑戰會越來越多。
  • 臺灣地區2020年人口負增長,死亡人數超越出生人數
    臺灣地區2020年人口負增長,死亡人數超越出生人數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1-01-08 13:4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人口到2028年出現負增長,峰值為14.42億,你咋看?
    來源:不執著財經社科院說中國人口到2028年出現負增長,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我國人口出生率一直處於下滑趨勢,新生兒出生人數從2017年的1723萬,到2019年下滑至1100萬。
  • 張平:中國人口到2028年出現負增長 峰值為14.42億 你咋看?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社科院說中國人口到2028年出現負增長,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我國人口出生率一直處於下滑趨勢,新生兒出生人數從2017年的1723萬,到2019年下滑至1100萬。即使放開了二胎政策也沒有止跌的跡象。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下去,而未來老年人口離世越來越多,那我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也在意料之中。
  • 31省份常住人口數據出爐:兩省2019年人口過億,這四地負增長!
    廣東連續14年獨佔榜首數據顯示,廣東、山東兩省2019年常住人口均過億。其中,廣東以1.1521億常住人口位居全國首位,山東1.007億常住人口緊隨其後,河南以9640萬常住人口位列第三。梳理發現,廣東自2006年以來,這已是廣東連續14年佔據常住人口榜首寶座。
  • 橋川健祐:日本大城市與中山間地域的地域福利
    另外,在人口普查裡,東京都特別區以及2016年現政令指定都市被視為21大城市。本稿中言及的日本的大城市便指這21大城市。下面簡單介紹這21大城市相關的大城市制度。例如由表1人口規模可知,與2000年以前城市平均人口超過174萬人相比,2000年以後城市平均人口停留在超過82萬人的程度上。另外,與前者4729人/km2的人口密度相比,後者下降到半數以下的2,318人/km2。這些差異的背景是,2000年以後轉移到政令指定都市的8座城市都是在平成的合併時期由數個市町村合併而來的。
  • 下一個「鶴崗」在哪裡——2018年全國人口流動地圖大盤點
    而2018年北京人口淨流出22萬,是全國人口淨流出最大的省份,而且北京的常住人口負增量也是全國第一,山東、黑龍江緊隨其後,人口淨流出也較為嚴重。從省內人口流動來看,向核心城市集中是大勢所趨。從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抽樣調查的數據來看,跨省流動人口其實只佔1/3左右,更多是省內的人口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