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專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口報告2020》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近些年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預計在「十四五」時期人口將進入負增長。鑑於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和全面放開二孩後生育效果均不及預期,專家建議儘快放開三孩。
無獨有偶。就在上周,一個名為「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截至目前閱讀量已達到6.9億,討論量5.2萬。其中,經濟壓力大成為抑制廣大網友生育意願的主要原因。更有網友直言,「越生活在大城市,越不想生孩子」。
那麼大城市的人是不是真的越來越不想生孩子?近些年兩輪放開二孩政策效果又如何?以下盤點了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和30個二線城市過去10年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人數和老齡化程度,看看這些城市的真實情況。
珠三角城市平均出生率高由於大部分城市2020年統計年鑑尚未發布,故2019年數據有所欠缺,最終選取了2009-2018年共10年間的戶籍人口各項數據作為樣本。又因為青島、石家莊等部分城市統計公報、統計年鑑中均未提供相應數據,故選取城市數量為40個。
2009-2018年,全國平均出生率為12.07‰,高於此水平的城市共有14個,包括深圳、廣州2個一線城市,佛山、合肥等5個新一線城市,以及廈門、泉州等7個二線城市。剩下26個城市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包括上海、北京2個一線城市,天津、瀋陽等9個新一線城市,和南通等15個二線城市。
深圳以19.07‰的平均出生率高居第一,主要得益於其超年輕的人口結構和二孩政策的放寬。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有32.5歲,適婚適育人口眾多,可以說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深圳出生率更是迎來近10年最高峰,2016-2018年分別達到22.33‰、25.45‰和21.58‰。
14個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的城市中,有12個都是南方城市,且有一半分布在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地區文化傳統相似,都有著相對久遠的宗社傳統和生育傳統,一直以來出生率都位居全國前列。甚至距離福建較近的溫州,也有著類似的重視宗族的傳統。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區人口吸引力居高不下,大量年輕人來到廣東,也帶動人口結構持續優化。
14個城市中僅剩的2個北方城市是濟南和徐州,它們也因距離較近有著相似的「多子多福」傳統,卻因計生政策相對較嚴,二孩生育意願受到壓制。2012年末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徐州的生育率在2013-2014兩年均超過20‰,濟南也在2014年達到了最高峰17.9‰。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徐州、濟南的生育率也分別在2016、2017年達到了17.81‰、17.83‰。
15個平均出生率最低的城市中,大連、瀋陽、長春在列,這與近些年東北出生率集體墊底趨勢一致,主要原因在於適婚適育的年輕人口大幅外流。上海、寧波、無錫等7個長三角城市生育率低,一方面與其發達的經濟、相對開放的觀念相關,一方面也與過去計生政策執行較嚴有關。
與此原因類似的,還有北方的兩座直轄市——北京和天津。而出生率墊底的南通則集以上原因於一身,既經濟發達,又曾被評為「計劃生育模範市」,還是一個人口淨流出、嚴重老齡化的城市。
總體來看,65%的新一線城市和68%的二線城市過去10年平均出生率低於全國,可以說明三線以下城市在拉動出生率方面作用更大,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出生率確有影響。但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強市的經驗也表明,文化傳統的影響與人口結構的優化,可以有效減少經濟壓力對生育意願的負面影響。所以說,城市越發達出生率越低,這話有些過於絕對。
那麼,此前兩輪放寬二孩政策效果又如何呢?據統計,至少有36個二線以上城市近10年的出生率高峰出現在2013-2018年之間,也就是2012年末放開單獨二孩和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之後。而重慶、天津、溫州、長春卻出現在2012年以前,二孩政策的放寬對其並沒有影響。
另外,北京、上海、西安、瀋陽、寧波、台州、常州、南通、貴陽受二孩政策放寬的影響也並不大,其2013年後的出生率高峰相比於2009-2012年的低谷,僅提升了不足3個千分點。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廈門、泉州和南昌則提升了10個以上千分點,屬於受二孩政策放寬影響最大的城市。
重慶平均出生人口最多說完出生率,我們再來看看各大城市出生人口和自然增長人口。
出生率高不代表每年的出生人口也多,畢竟各大城市的人口基數相差巨大。2009-2018年,體量巨大的重慶年均出生人口超過40萬,獨坐第一梯隊;徐州、北京、成都、廣州、溫州、天津、上海和鄭州年均出生人口超過10萬,位居第二梯隊;武漢、西安、合肥等20個城市年均出生人口在5-10萬之間,處於第三梯隊;無錫、紹興、廈門等9個城市年均出生人口不足5萬,位居末尾。
通觀以上年均出生人口較多的城市,都是人口基數較大或出生率極高的城市。其中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天津、鄭州、武漢、西安都是超千萬人口城市,溫州、徐州也達到了900萬左右,在二線城市中高居前列。況且溫州、徐州還有著較高的出生率,它們年均出生人口超10萬也不足為奇。而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深圳因人口基數較小,且在2003年後統計口徑變為市計生辦,數據發生小幅下滑,年均出生人口未能排入前列。
不過,考慮到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各大城市過去10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長數量就有了較大的變動。年均自然增長人口仍有10萬以上的只剩下重慶和徐州,5-10萬的僅有廣州、溫州、深圳、鄭州、北京和合肥,西安、武漢等21個城市年均自然增長人口在1-5萬之間,煙臺、瀋陽、上海和南通出現負增長。
負增長最嚴重的就是出生率最低的南通和上海。其中南通自2002年起便開始持續負增長,僅有全面放開二孩後的2016年負增長人數低於1000,但轉頭到2017年便達到頂峰,負增長人數超過2萬。
上海自1995年起至2011年便連續13年出現人口負增長,此後的2012、2014和2016年短暫出現了3次正增長,但人數均未超過1萬。2018年,上海出現近10年來最嚴重一次負增長,人數達到2.73萬。
除以上4個城市外,2009-2018年,北京、重慶、成都、長沙、嘉興、紹興、常州、大連、長春均出現過人口負增長。其中北京、重慶、長沙、大連均出現在2017年,負增長人數分別為7.9萬、3.7萬、1.4萬和1.3萬。
這並非因為當年的出生人口有大幅減少,而是死亡人數有較大幅度增加。其中北京2016、2017年出生人數分別為20.5萬和18.6萬,死亡人數卻分別為8.8萬和26.5萬。重慶2016、2017年出生人數分別為38萬和41萬,死亡人數分別為18萬和44.7萬。
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2016年全國自然增長人口達到近10年頂峰,共超過800萬人。但到了2017-2019年,又迅速下滑至737、530和467萬人,比放開二孩前更低。
據恆大研究院任澤平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進入負增長。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也在發布會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那麼,人口負增長較為嚴重的上海和南通是否老齡化也更嚴重?其他城市老齡化程度又如何呢?
深圳老年人佔比最低按照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佔人口總數的比重達到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以此為據,如今一二線城市中幾乎所有城市均已進入老齡化,且有61%的城市老齡化程度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近10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為負的上海和南通老齡化程度高居榜首,也是一二線城市中唯二的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30%的城市。年均人口同樣處於負增長的煙臺緊隨其後,瀋陽也位居前十。大連、嘉興、北京、蘇州、無錫、寧波60歲以上人口佔比也均位於25%-30%之間,屬於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城市。
另有19個城市老齡化程度低於全國水平,包括出生率較高的深圳、東莞、佛山、珠海、廈門、泉州、溫州、南昌、長沙等。其中深圳60歲以上人口佔比僅有6.6%,是一二線城市中唯一一個未進入老齡化的城市,這得益於其對年輕人的強大吸引力。
綜合來看,如今一二線城市中還有約40%的城市出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老齡化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集兩者於一身的,至少也有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廈門、泉州、長沙、溫州、合肥和南昌10個城市。
如今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放開三孩效果也未可知,以上城市的生育指數,值得各大城市研究和借鑑。
轉載 | 搜狐城市
原標題:《一二線城市生育圖鑑:過去10年深圳平均出生率最高 上海等4市人口負增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