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城市生育圖鑑:過去10年深圳平均出生率最高,多地人口負增長

2020-12-23 澎湃新聞

近日,一份專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口報告2020》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近些年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預計在「十四五」時期人口將進入負增長。鑑於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和全面放開二孩後生育效果均不及預期,專家建議儘快放開三孩。

無獨有偶。就在上周,一個名為「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截至目前閱讀量已達到6.9億,討論量5.2萬。其中,經濟壓力大成為抑制廣大網友生育意願的主要原因。更有網友直言,「越生活在大城市,越不想生孩子」。

圖為@觀視頻工作室發起的微博投票

那麼大城市的人是不是真的越來越不想生孩子?近些年兩輪放開二孩政策效果又如何?以下盤點了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和30個二線城市過去10年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人數和老齡化程度,看看這些城市的真實情況。

珠三角城市平均出生率高

上海北京墊底

由於大部分城市2020年統計年鑑尚未發布,故2019年數據有所欠缺,最終選取了2009-2018年共10年間的戶籍人口各項數據作為樣本。又因為青島、石家莊等部分城市統計公報、統計年鑑中均未提供相應數據,故選取城市數量為40個。

2009-2018年,全國平均出生率為12.07‰,高於此水平的城市共有14個,包括深圳、廣州2個一線城市,佛山、合肥等5個新一線城市,以及廈門、泉州等7個二線城市。剩下26個城市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包括上海、北京2個一線城市,天津、瀋陽等9個新一線城市,和南通等15個二線城市。

深圳以19.07‰的平均出生率高居第一,主要得益於其超年輕的人口結構和二孩政策的放寬。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有32.5歲,適婚適育人口眾多,可以說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深圳出生率更是迎來近10年最高峰,2016-2018年分別達到22.33‰、25.45‰和21.58‰。

14個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的城市中,有12個都是南方城市,且有一半分布在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地區文化傳統相似,都有著相對久遠的宗社傳統和生育傳統,一直以來出生率都位居全國前列。甚至距離福建較近的溫州,也有著類似的重視宗族的傳統。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區人口吸引力居高不下,大量年輕人來到廣東,也帶動人口結構持續優化。

14個城市中僅剩的2個北方城市是濟南和徐州,它們也因距離較近有著相似的「多子多福」傳統,卻因計生政策相對較嚴,二孩生育意願受到壓制。2012年末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徐州的生育率在2013-2014兩年均超過20‰,濟南也在2014年達到了最高峰17.9‰。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徐州、濟南的生育率也分別在2016、2017年達到了17.81‰、17.83‰。

15個平均出生率最低的城市中,大連、瀋陽、長春在列,這與近些年東北出生率集體墊底趨勢一致,主要原因在於適婚適育的年輕人口大幅外流。上海、寧波、無錫等7個長三角城市生育率低,一方面與其發達的經濟、相對開放的觀念相關,一方面也與過去計生政策執行較嚴有關。

與此原因類似的,還有北方的兩座直轄市——北京和天津。而出生率墊底的南通則集以上原因於一身,既經濟發達,又曾被評為「計劃生育模範市」,還是一個人口淨流出、嚴重老齡化的城市。

總體來看,65%的新一線城市和68%的二線城市過去10年平均出生率低於全國,可以說明三線以下城市在拉動出生率方面作用更大,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出生率確有影響。但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強市的經驗也表明,文化傳統的影響與人口結構的優化,可以有效減少經濟壓力對生育意願的負面影響。所以說,城市越發達出生率越低,這話有些過於絕對。

那麼,此前兩輪放寬二孩政策效果又如何呢?據統計,至少有36個二線以上城市近10年的出生率高峰出現在2013-2018年之間,也就是2012年末放開單獨二孩和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之後。而重慶、天津、溫州、長春卻出現在2012年以前,二孩政策的放寬對其並沒有影響。

另外,北京、上海、西安、瀋陽、寧波、台州、常州、南通、貴陽受二孩政策放寬的影響也並不大,其2013年後的出生率高峰相比於2009-2012年的低谷,僅提升了不足3個千分點。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廈門、泉州和南昌則提升了10個以上千分點,屬於受二孩政策放寬影響最大的城市。

重慶平均出生人口最多

2017年多市出現負增長

說完出生率,我們再來看看各大城市出生人口和自然增長人口。

出生率高不代表每年的出生人口也多,畢竟各大城市的人口基數相差巨大。2009-2018年,體量巨大的重慶年均出生人口超過40萬,獨坐第一梯隊;徐州、北京、成都、廣州、溫州、天津、上海和鄭州年均出生人口超過10萬,位居第二梯隊;武漢、西安、合肥等20個城市年均出生人口在5-10萬之間,處於第三梯隊;無錫、紹興、廈門等9個城市年均出生人口不足5萬,位居末尾。

通觀以上年均出生人口較多的城市,都是人口基數較大或出生率極高的城市。其中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天津、鄭州、武漢、西安都是超千萬人口城市,溫州、徐州也達到了900萬左右,在二線城市中高居前列。況且溫州、徐州還有著較高的出生率,它們年均出生人口超10萬也不足為奇。而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深圳因人口基數較小,且在2003年後統計口徑變為市計生辦,數據發生小幅下滑,年均出生人口未能排入前列。

不過,考慮到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各大城市過去10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長數量就有了較大的變動。年均自然增長人口仍有10萬以上的只剩下重慶和徐州,5-10萬的僅有廣州、溫州、深圳、鄭州、北京和合肥,西安、武漢等21個城市年均自然增長人口在1-5萬之間,煙臺、瀋陽、上海和南通出現負增長。

負增長最嚴重的就是出生率最低的南通和上海。其中南通自2002年起便開始持續負增長,僅有全面放開二孩後的2016年負增長人數低於1000,但轉頭到2017年便達到頂峰,負增長人數超過2萬。

上海自1995年起至2011年便連續13年出現人口負增長,此後的2012、2014和2016年短暫出現了3次正增長,但人數均未超過1萬。2018年,上海出現近10年來最嚴重一次負增長,人數達到2.73萬。

除以上4個城市外,2009-2018年,北京、重慶、成都、長沙、嘉興、紹興、常州、大連、長春均出現過人口負增長。其中北京、重慶、長沙、大連均出現在2017年,負增長人數分別為7.9萬、3.7萬、1.4萬和1.3萬。

這並非因為當年的出生人口有大幅減少,而是死亡人數有較大幅度增加。其中北京2016、2017年出生人數分別為20.5萬和18.6萬,死亡人數卻分別為8.8萬和26.5萬。重慶2016、2017年出生人數分別為38萬和41萬,死亡人數分別為18萬和44.7萬。

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2016年全國自然增長人口達到近10年頂峰,共超過800萬人。但到了2017-2019年,又迅速下滑至737、530和467萬人,比放開二孩前更低。

據恆大研究院任澤平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進入負增長。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也在發布會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那麼,人口負增長較為嚴重的上海和南通是否老齡化也更嚴重?其他城市老齡化程度又如何呢?

深圳老年人佔比最低

上海南通老齡化程度最高

按照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佔人口總數的比重達到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以此為據,如今一二線城市中幾乎所有城市均已進入老齡化,且有61%的城市老齡化程度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註:圖為2017-2019年各大城市陸續發布的60歲以上人口佔比,更精確數據需等待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

近10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為負的上海和南通老齡化程度高居榜首,也是一二線城市中唯二的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30%的城市。年均人口同樣處於負增長的煙臺緊隨其後,瀋陽也位居前十。大連、嘉興、北京、蘇州、無錫、寧波60歲以上人口佔比也均位於25%-30%之間,屬於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城市。

另有19個城市老齡化程度低於全國水平,包括出生率較高的深圳、東莞、佛山、珠海、廈門、泉州、溫州、南昌、長沙等。其中深圳60歲以上人口佔比僅有6.6%,是一二線城市中唯一一個未進入老齡化的城市,這得益於其對年輕人的強大吸引力。

綜合來看,如今一二線城市中還有約40%的城市出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老齡化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集兩者於一身的,至少也有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廈門、泉州、長沙、溫州、合肥和南昌10個城市。

如今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放開三孩效果也未可知,以上城市的生育指數,值得各大城市研究和借鑑。

轉載 | 搜狐城市

原標題:《一二線城市生育圖鑑:過去10年深圳平均出生率最高 上海等4市人口負增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是10年來人口增長最猛的城市!
    硬實力之外,另一個最具觀察力的指標是人口吸引力,誰又是過去10年間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根據各城市的2019年統計數據,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多達14個。其中,重慶人口超過3000萬高居第一,但由於重慶面積實在太大,已經不能當成一個城市來看待了。要知道,傳統意義上的重慶主城9區的常住人口規模,也不過800多萬人。
  • 韓國出生率持續降低 人口或將出現負增長
    韓國統計廳發布的《8月人口動向》調查報告顯示,8月韓國新生兒數僅為2.2萬餘人,較往年大幅減少。另外,韓國人口已連續10個月自然減少,預計今年韓國將出現史上首次全年人口負增長。韓國出生率為何越來越低據《朝鮮日報》報導,1958年韓國新生兒人數約為100萬,此後直到1974年,每年都有95萬到105萬人出生。
  • 日本人口連續第11年負增長,人口負增長離我們還有多遠
    據日本共同社5日報導,雖然日本政府在大力推進地方開發,流向大城市的人口還是在不斷增加,近半數人口集中在三大城市圈——東京圈、名古屋圈和關西圈,所有47個都道府縣中,只有東京都、神奈川縣和衝繩縣的人口出現增長。
  • 2020年已經過去了,這一年出生的人口大概是多少?
    2020年才過去4天時間,很多數據都在統計當中,不可能馬上公布的,所以至於2020年出生人口是多少?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準確的數據,具體數據估計要等到春節之後才有可能公布。當然,至於2020年新出生人口是多少,我們可以大概去推斷一下,從過去幾年我國人口的出行率來推斷,基本上是八九不離十的。我們先來看一下過去5年時間我國人口的出生情況。
  • 梁建章:中國出生人口四連降毫無懸念 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迫在眉睫
    來源:新浪財經作者 梁建章 黃文政一、東亞國家和地區出生人口紛紛創下新低近日,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相繼公布了上一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日本2020年的出生人口為84.8萬人,與2019年相比減少1.7萬人,降至1899年有該項統計以來的歷史最低。
  • 人口發展深度分析:全球生育意願的趨勢性下降可逆轉嗎?
    引言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人口增速普遍放緩,我國出生率也出現了連降,2019 年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10.48‰。同時, 長期低於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和逐漸下降的育齡女性人口數量,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或將進一 步下降。未來生育意願的下降能否逆轉?人口增長及結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
  • 深圳早報|11月3日 周二|全國早報今日頭條消息事件
    6、父親病危盼見植物人兒子最後一面,深圳一醫患調解機構千裡護送患者回老家。 7、深圳軌道交通12、13號線PPP項目正式籤約:深圳地鐵與中國電建聯合體中標12號線PPP項目;港鐵諮詢與中鐵電氣化局聯合體中標13號線PPP項目。
  • 中國人口即將陷入負增長?全面二孩不僅沒出現生育高峰,反而出現斷崖
    2018、2019年出生人口創1949年以來除1960-1961年自然災害時期外的新低,2020年必再創歷史新低。當前面臨的生育形勢是主力育齡婦女數量快速減少,生育率大幅下滑,生育意願明顯降低。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總量在「十四五」時期將不可避免進入負增長。
  • 任澤平、馬光遠呼籲放開生育背後: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1947年至1965年間,日本城市化率從33.1%增長至68.1%,平均年增長1.94%,城市人口年增長約228萬人,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加快,到1980年代後期房地產泡沫前城市化率已高達80%,接近尾聲。
  • 我國人口自然更替困難,出生率創20年最低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齊旭東)中國的人口出生率正在逐年降低,假如我國人口全面進入負增長時代,就意味著社會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人口減少,社會整體趨於保守,國家財政壓力增大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已經連續數年下降。
  • 梁建章:2020年東亞出生人口再創新低,中國怎麼辦?
    梁建章 黃文政一、東亞國家和地區出生人口紛紛創下新低近日,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相繼公布了上一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日本2020年的出生人口為84.8萬人,與2019年相比減少1.7萬人,降至1899年有該項統計以來的歷史最低。
  • 中國人力資本報告:東北「打工人」平均年齡最高,人口流失嚴重
    東北「打工人」最老據報告數據統計,2018年,平均年齡最高的前10個省份是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湖南、浙江、內蒙古、湖北、江蘇、河北和四川。其中,東三省位居前三,平均年齡最高的黑龍江達到40.19歲,是全國唯一一個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40歲的省份。遼寧和吉林也都超過了39.7歲位居二三位。
  • 2019年全國各省市人口出生率排行榜:12省市出生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上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近期,民政部部長發文稱,我國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我國人口發展步入了關鍵轉折期,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
  • 深圳人口圖鑑:86%的人在打拼,平均33歲,外省人中湖南佔比最多
    從男女比例來看,2018年戶籍人口為454.7萬人,其中男性有228.6萬人,女性有226.1萬人。深圳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地方住著1343.88萬人,人口密度高達6727人/平方公裡,是全國「最擠」的城市。近5年來,深圳仍保持每年40萬—50萬人的新增常住人口,人口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
  • 專題|大學生數量對一二線城市人口發展和購房需求的推動作用研究
    為了更全面地評估一二線城市大學生數量對城市人口發展和購房需求的影響,我們從一二線城市大學生人數這一指標切入,聯繫常住人口規模、人口增速等指標,分析各城市高素質人才的增長潛力與實際表現,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房地產市場發展指標,研究大學生規模與城市住房需求發展的相關性,並尋找在大學生指標助力之下表現突出的潛力城市。
  • 各地自然人口增長圖譜:廣東人為何「很能生」?東北三省負增長
    其中,上海全年戶籍常住人口出生9.2萬人,出生率為6.3‰;死亡12.5萬人,死亡率為8.6‰;戶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上海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據此前上海市衛健委的數據,預計2020年上海的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530餘萬,老齡化程度將達到36%。這也說明,為何上海戶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
  • 中國出生率創新低突破紀錄,2021年有望全面開放生育政策
    前言 在老一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始終難以拋棄「,養兒防老」的思想,所以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過去很多年,中國百姓多生多育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建國之後伴隨著社會逐步處於穩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國再次迎來生育高潮,人口直接從4億上漲至1982年的10.09億,在那時中國人口就佔據世界總人口的
  • 中國10年人口變遷版圖:西安3年新增過百萬,排名新一線榜首!
    而城市發展空間方面,總量來看,近年來,西安、成都、青島、天津和鄭州是城區擴張增長最快的五個城市。 近日,一份專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口報告2020》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近些年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預計在「十四五」時期人口將進入負增長。
  • 全國人口平均勞動力年齡38.4歲,哪些城市需要「抗初老」?
    「打工人」平均年齡近40歲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增長速度要快於城市勞動力,這與我國近些年來的城鎮化進程加快有關。《報告》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1.85歲上升到了2018年的38.42歲,城鎮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3.44歲上升到了2018年的38.37歲。平均年齡最高的前五個省份是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湖南。說起老齡化就不得不提的東北三省又位居前三。
  • 2019年出生人口僅1465萬,出生人口為什麼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認為的,2020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會跌破1000萬的,雖然我們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從80年代的20‰左右下跌到90年代的17‰左右,再下跌到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12.3‰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進一步跌破12‰,這個過程是逐漸實現的,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是10.48‰,對應的2019年新出生的人口為146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