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養生|從冬藏走向春生,一冬儲存的能量蓄勢待發

2021-02-13 妙手蓮華

 大  寒

2021年1月20日

庚子年臘月初八

 04:39:42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同時也是二十四個節氣裡的最後一個。

俗話說:「大寒大寒,無風也寒」,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正處於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昨天北京還下了場大雪,但過了這十五天,春天就真的來了。春天一到,天地間陰陽之氣就要從以封藏為主,轉為生發。因此,在大寒節氣裡,體內一冬儲存的能量正在蓄勢待發。

很早以前,古人從大自然的細微之處就感受到了大寒節氣的陰消陽長:

一候雞乳:大寒之日「雞乳」,雞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氣,開始孵小雞了。

 

二候徵鳥厲疾:徵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厲疾是厲猛、捷速。

 

三候水澤腹堅: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

大寒是人體吸收封藏能量的最後一個時期,能量儲存得越多,越有利於立春後的成長發育。所以大寒養生,還是要以藏為主,同時要守護好初生的陽氣,保持全身氣機通暢。

 

每個季節最後的十五天同時也是脾氣最旺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此時加強對脾胃的養護,就能生化更多的氣血,為立春後的生發注入更多力量。

現在大多數的中小學幼兒園都放寒假了,之前有每天上學的壓力,家長和孩子都會有意識地早睡,但到了假期,往往就會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想幾點起就幾點起,孩子大多對健康沒有意識,一玩起來就過了睡覺時間,家長這時提醒、督促、批評,又會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波動,睡不好覺。

所以建議大家在假期之初和孩子共同制定一個寒假作息計劃,包括什麼時候睡覺、起床、學習、練才藝、玩耍、上課外班興趣班,儘量讓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家長只要抓原則上的問題就可以了,比如冬季起居要遵循早睡晚起的規律,以利於封藏,所以孩子在晚九點前就要入睡了,第二天七點以後起床,有利於陽氣的生發。一天之中精神狀態最飽滿的時候是上午的9點到11點,因此要把學習集中精力的重要事情放在這時進行。

 

一些孩子晚上不睡覺,主要是靜不下來,因此晚飯後就要逐漸進入安靜的狀態,回收心神,儘量避免多做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也不要太燒腦,可以在家隨著音樂跳跳舞,畫畫、做手工、玩拼圖,做個小實驗、讀書……在安靜愉悅的心情下逐漸收斂心神。洗漱後家長還可以個孩子按摩下安神的穴位:神門穴、小天心、五花穴、鎮靜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

小天心位於大小魚際相交處之中點。

鎮靜穴位於兩眉頭正中直上五分處。

五花穴為五個穴位,五花一穴位於足後跟正中央處,五花二、三、四、五分別位於五花一穴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橫開1寸處。

孩子睡不好覺還和脾胃不和有關,「胃不和則臥不安」,胃裡沒被消化的食物過多,也會導致睡不踏實,所以晚飯儘量早吃、少吃,中醫講「不吃申後飯」,申時是下午3點到5點,因此最好的吃飯時間是在5點左右吃,而且要簡單清淡些,不要吃得過飽。

大寒正是一個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飲食起居應隨之「轉軌」,除了「補」之外,飲食上「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大寒是腎主令之時,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因此《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萵筍、生菜、苦菊等

進入大寒節氣,地底的陽氣一步步接近地表,人體內在陽氣也在進一步生發,可能容易出現一些口唇生瘡、鼻乾燥流血等上火的表現,儘量不吃油炸辛辣等容易引起助火的食物,孩子的衣物也要薄厚適度,捂得太厚也會引起內火。但這時也不要過度的清熱,少吃不吃涼性食物,比如牛奶,酸奶,梨、獼猴桃、柚子、柿子、火龍果等水果。否則也會容易傷損陽氣的生發。

清火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補充津液,最容易被脾胃運化成滋養身體津液就是粥湯類食品,可以多做做養生粥。  

今天是臘八節,家家都要熬臘八粥,但孩子適合吃的臘八粥不宜加太多材料,否則吃得太雜也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在這裡推薦一款老少鹹宜的臘八粥,有補益脾肺之妙用,且補而不滋膩。大寒期間可經常熬製:

大米150克、胡蘿蔔50、山藥30、紅棗5-7枚、黑芝麻6克放到鍋裡加水熬。

此粥品適合6個月以上兒童食用,發熱、咽喉腫痛、腹瀉、便秘時不宜食用。

這裡面的胡蘿蔔、山藥都有健脾胃的功效,尤其是山藥,是補益腎、脾、肺的佳品,每一季節的最後十五天都是脾經最旺的時候,冬春之際調理脾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生化的氣血越多,積聚的能量就越多,就越有利於立春以後的生長發育。

此外其它一些根莖類是食物也多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作用,是適宜冬季的好食材,我們可以在三餐中多多使用,如芋頭、番薯、馬鈴薯、南瓜、慄子等等。

因為疫情原因,現在各地都倡導在家過年,不過如果有必要坐車回家,可以佩戴中藥香囊來方法病邪的侵襲。

古人認為,芳香植物的香氣屬於清正之氣,能起到助長陽氣,驅邪闢穢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載道:「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闢穢也。」沈括也在《夢溪筆談》中稱香藥對瘟疫暴發效果突出,成為百姓家中必備之藥。

可配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朮,細辛各3克。上藥共研細末,用布縫製小藥袋,裝入藥末,佩戴胸前,時時嗅聞。

天地之氣有生長也有收藏,一陰一陽為之道,同樣的道理,生活也要張弛相濟才能健康地繼續下去,孩子的假期現在已經被很多父母視為彎道超車的良機了,在假期中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確實重要,但整體上還是要以修養生息為主,要讓孩子心情舒暢地多玩玩。

心情好了,人體的氣機才能通暢,少陽之氣才能更好地生發。如果每天把各種學習任務安排得過滿,雖然有些孩子不會抱怨什麼,可能還會主動去學,但整體身心還是處於緊張的狀態,木氣不舒,就會橫在那裡,結果它旁邊的脾胃就會被傷害到,這就是「肝木克脾土」,對整體的生長發育都會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著眼於大局,而不能只看當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大寒裡,每過一天都是離春天、春節更近了,所以大寒雖然還處於寒風凜冽的隆冬,但人們的心情確實越來越明朗,節日的喜慶氣氛也越來越濃厚,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購置年貨,打掃屋子,裝點生活,讓孩子能夠體會平淡生活中的情味。

因公眾平臺規則改變,請在閱讀後點擊「在看」,方便下一次及時推送

微信號|miaoshou-lianhua

妙中優品|牛媽小鋪

相關焦點

  • 大寒後,「冬藏」轉「春生」
    大寒養生要點食宜谷養脾胃,得土氣為什麼一到過年,飯桌上的主角都是五穀類的食物,臘八粥、年糕、八寶飯……?在中醫看來,大寒是冬春交際時的節氣,是關鍵的節點。大寒時補脾胃,給來年儲備多一些「土」氣。脾胃養的好,相當於給身體打底子。
  • 冬藏到底藏什麼?年輕人更應注重冬藏
    中醫素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冬季天寒地凍萬物封藏,以備來年開春生發之所需。人的養生也要著眼於「藏」。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還是《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都表明了冬天不「養藏」,對身體健康不利。那麼,「冬藏」到底藏什麼?
  • 大寒來了!這個節氣對應《易經》臨卦,更與你的事業運有關!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農曆的十二月(丑月),五行土,十二生肖對應牛。農諺說:「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過了大寒,又是一年。」餘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說,大寒對應震卦,其實是不恰當的。
  • 戊戌立冬 冬行夏令
    在經歷過戊戌年四季交響樂的春生、夏長、秋收三個樂章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個樂章——冬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chè),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立春之日如何養生
    語音:曉亮大寒之後,即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即為立春。
  • 北滘時間 | 大寒·春即來
    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年循環變化的開始,春即來,順德溫暖如故,從冬藏到春生每一日都是欣喜。《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北方諺語云:「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恰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 「冬藏」轉「春生」,大寒節氣|一年終章至此輪迴,最後一次進補機會,做好這些事,開春無病痛!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在《授時通考·天時》中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 明日大寒,冬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只要這麼做健健康康過春節!
    徵鳥厲疾:大寒後五日「徵鳥厲疾」。徵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厲疾是厲猛、捷速。  水澤腹堅:再五日「水澤腹堅」,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節選自《微讀節氣》(朱偉 著)
  • 冬季養生,斂陰護陽很重要,切記:多吃兩大「根菜」,做好三件事
    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也是我們身體儲存能量的好時機。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四時陰陽」,人與自然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冬季養生應該注重斂陰護陽。中醫講「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根部是植物儲存能量最多的部位,冬天多吃植物的根部,就能補充陽氣。
  • 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看四季養生
    所以,根據季節的不同,身體的養生調理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人來於自然,故,人也要遵循自然規律,順天應時,天人合一。以達氣血運行舒暢,健康長壽的目的。四季養生之【春生】《黃帝內經》記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臟所對應的是春天,春天養生自然應以養肝為主。
  • 大寒 | 越過寒冬,迎來暖春
    丨大寒三候丨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大寒節氣,母雞準備孵小雞了,孕育新的生命。鷹隼之類的徵鳥,正處於捕食狀態最佳時,準備尋找食物以御嚴寒。水面的冰結得最厚,且冰面堅硬。
  • 節氣 • 大寒 |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一候:雞乳雞是木畜,大寒節氣,提前感知到春氣,開始孵小雞了。二候:徵鳥厲疾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三候:水澤腹堅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
  • 華大夫講堂:今日大寒,惟願君安
    大寒是這一年裡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今年大寒正值「四九」,又正好遇上臘八,在這樣一個「冬藏轉春生」的重要時機,飲食起居也應隨之及時進行調整。老人們常說:「大寒大寒,抱成一團」,大寒時節天氣還是十分的寒冷,所以要更注重養生和進補。那麼究竟怎樣做才能合理地讓我們的身體「陰陽轉換」呢?今天,華大夫講堂就來給大家支招啦!
  • 明日大寒,大寒節氣養生吃什麼?
    大寒到來時預示著春天的臨近,為了有一個良好的狀態來迎接萬物復甦的春天,在大寒時節,我們除了忙著置辦年貨、迎接新年外,還應該注意進補,正如民諺所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大寒節氣養生吃什麼?
  • 今日大寒 | 冬將逝,春將至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水澤腹堅丨是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中央,厚而實。而寒至極處,物極必反,堅冰深處春水生。   大寒時節,飲食上應從油膩轉向清淡,注意葷素搭配。   民間有大寒吃「三冬」的傳統,需要注意的是,「三冬」性涼,一次不要吃太多,不要生吃,可在做菜或煲湯時加入。
  • 今日立春:疏通你鬱了一冬的陽氣
    大寒大寒是整個地球生態圈開始接收新年能量的時間點。此時太陽到了子位,開始過宮。《黃帝內經》把大寒定為新的一年五運六氣的交接日,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可以藉助五運六氣理論,去推演每一年的氣象規律、易患疾病、農作物收成,甚至不同物種的繁殖情況。
  • 冬至到了,全家跟營養師學4個養生技巧,學會了平安過一冬
    下班回家,聽樓下孩子唱著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孩子們開始唱「數九」歌謠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冬至」就要到了,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對冬至很重視,「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從冬至開始冬季養生吧!
  • 拒絕「冬藏」!跟隨火焰藍一起「持續升溫」
    拒絕「冬藏」! 《黃帝內經》有雲,春生夏長
  • 大寒到了,這些養生細節一定要注意!一年的開端很重要
    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儘管此時節天氣寒冷,卻抵擋不住人們「迎年」的熱情,人們開始忙著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殺年豬、灌香腸、醃臘肉,陸續為春節做準備。大寒時節的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腊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 早睡晚起、不妄補 冬季養生10條為健康加油
    編者按: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冬季養生要點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