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落後……廣東東莞市中堂鎮潢湧村過去招商時,沒人瞧得上。經過40餘年發展,該村搖身一變成為「明星村」,去年村集體資產69億元,可支配收入6.6億元。這個數據在全市300多個村中,都名列前茅。
10月23日,第二屆廣東省(中國)曲藝之鄉精品展演在潢湧影劇院落幕,來自全省的22支隊伍登臺表演。中堂鎮黨委委員黎錫浩說,潢湧村的體育館、影劇院建得比鎮裡的都好,如體育館可容納3800名觀眾,常被鎮裡徵用來開展籃球賽。
潢湧村的文明戶達標率97%以上,其獎品有茶杯、自行車、被子等。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攝
潢湧村亮眼的數據還有很多,如大專以上學歷村民超兩成;每年 「獎教獎學」約150萬元;在全村4200餘名勞動力中,有3800多人在村內工作;村集體興建了近千套保障房,以成本價賣給本村村民;全村有1200多名志願者,文明戶達標率97%以上。
「我可以自信地說,潢湧村現在已經全面實現小康。」潢湧村黨工委書記黎錫康說。
潢湧村強大的村集體經濟最為人津津樂道。村辦企業金洲紙業年產值65億元,其規模在珠三角地區的造紙企業可排到第三。潢湧村黨工委副書記黎惠華說,造紙產業支撐了全村約95%的經濟命脈。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潢湧村的村集體經濟依舊強勁,這在整個珠三角都非常罕見。黎錫浩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潢湧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走出了自己的路。
「村幹部很有魄力,適度分紅,重保障。」潢湧村一村幹部表示,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基礎配套設施上,重點照顧需要幫扶的群體,最終受惠的是廣大村民。
潢湧村戶籍人口1.1萬人,該村成立13支志願者服務隊,吸納了1200多名志願者。
從「三尾之地」發展為全市富裕村面積9.5平方公裡的潢湧村位於東莞北端,三面環水,與廣州增城隔水相望。這樣的地理條件一度讓潢湧村發展受限。據當地村民介紹,潢湧村距離鎮上也很遠,過去電壓不夠,水壓也不夠,出村要坐船,沒有通公交車,被大家調侃為是「路尾」「水尾」「電尾」的「三尾之地」。
44歲的黎一帆至今記得,直到初中前夕,他才第一次去東莞市區,那是爸爸帶他去看電影,他們先坐船出村,然後步行至市區,「整整走了4個小時」。
過去,潢湧村村民以種田、務農為生,收入低,住的是磚瓦房,有的房子還漏雨。改革開放後,「三來一補」成為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鄰鎮鄰村招商「紅紅火火」時,潢湧村卻無人問津。
怎麼搭上改革開放的「春風」,這是擺在全村的第一道難題。
「招商不成則自己闖。」潢湧村黨工委副書記黎惠華告訴澎湃新聞,在老村黨支部書記黎樹根的帶領下,全村自力更生,走上自辦工業發展集體經濟之路。
上世紀70年代開始,潢湧村辦磚廠,最高峰時年產紅磚1億塊。1982年,潢湧村發展水泥業,年產水泥最高時達到了20萬噸,建材業一度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
真正讓潢湧村騰飛的是造紙業。黎惠華說,早在70年代,潢湧村就辦了造紙廠,但規模不大;1986年-1995年,潢湧村先後建成14臺圓網紙機,年產量17萬噸。從1996年開始,造紙產業逐步取代紅磚、水泥等建材業而成為潢湧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
30多年來,經過多次產業升級,潢湧村的造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黎惠華說,目前,村內最大造紙企業年產能近150萬噸,年產值65個億,其規模在珠三角地區的造紙企業中可排到第三,前兩名都是上市公司,「造紙產業支撐了全村約95%的經濟命脈」。
數據顯示,去年,潢湧村集體總資產達到69.31億元,可支配收入6.63億元,集體公益福利費總支出1.77億元。在村一級對比中,潢湧村的經濟實力是全鎮第一,在全市300多個村中也名列前茅。
村裡建了一千套保障性農民公寓,均以成本價出售給本村村民。
高度保障,適度分紅如今的潢湧村,村道開闊,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不少外村人來此休閒。臨近河湧的江濱公園,「十裡榕廊」風景宜人,散步、跳廣場舞、練太極的村民很多,這裡又被村民們稱為「長壽路」。
在文體場館建設上,潢湧村更是重金投入。面積達350平方米的圖書館藏書5萬冊,自2005年11月開放至今,年接待讀書5000人次。於2005年投入使用的體育館,設有3800多個觀眾席,因建設水準高,常被鎮裡徵用來開展籃球賽。可容納1300多人的影劇院,建設時間已經有20年了,仍是全鎮最好的劇院之一。
2009年,潢湧村第一期500套保障性農民公寓落成,以成本價出售給村民。目前,第二期500套保障性農民公寓正在建設中。據澎湃新聞了解,該公寓的售價遠低於市場價,不對外銷售,而且是集體房產證,村民購買後不能出售。
已住進公寓的85後女孩黎潤清表示,東莞的房價很高,普通家庭買不起,農民公寓幫助了像她一樣的青年,既改善了一家人的住宿條件,也能讓她更安心地在村內工作。
當村兩委幹部多年的黎德嫦說,潢湧村的村幹部有魄力,一直堅持完善「公平普惠、高度保障、適度分紅」制度,逐年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提升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努力讓村民公平普惠享有發展成果。
中堂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主任黎淑君也潢湧人,她說,多年來,潢湧村的經濟實力一直是全鎮第一,但分紅卻不是。黎淑君記得,2005年的分紅,潢湧村每股分5000多元,就不是全鎮最高。
讓鎮黨委委員黎錫浩印象深的是,潢湧村60歲以上老人每年享有3萬多元的福利保障,這既保證了老人的生活,也讓老人的子女無負擔。
潢湧體育館建得比鎮裡的都好,常被鎮裡徵用來開展籃球賽。
傳承「德本」文化,獎教獎學自1994年開始,潢湧村開展文明戶評選活動,兩年表彰獎勵一次。目前,文明戶率達97%以上。因勇救落水者,53歲的黎潤景被評為見義勇為和「東莞好人」。他告訴澎湃新聞,文明戶是村民們最為看重的榮譽之一,誰家獲得的文明戶獎品多,村民們都暗自「攀比」、「較勁」。至今,黎潤景家仍在使用30多年前獲得文明戶獎品——茶杯。
2018年11月,潢湧村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搭建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服務、體育服務等五大平臺,成立了愛心幫扶、居家養老、流動人口等13支志願服務隊,吸納了全村1200多名志願者。
每年,潢湧村投入約400萬元,開展籃球、龍舟、曲藝、太極拳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多位村民表示,近年來,可明顯感受到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
讓村民們自豪的,還有該村的「重教傳統」。數據顯示,在全村戶籍人口1.1萬多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村民已達2480多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6人,博士研究生6人,博士後3人。
31歲的黎勝鋒大學畢業後曾在外工作,後回村發展。目前,黎勝鋒是潢湧村最年輕的村幹部。黎勝鋒說,村裡一直重視教育,上世紀80、90年代修建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1994年至今一直堅持舉行獎教獎學表彰大會。
目前,潢湧村每年獎教獎學150萬元左右。村民們認為,這和該村傳承德本文化的歷史傳統一脈相承。
澎湃新聞了解到,目前,潢湧村每年投入約150萬元獎教獎學,其獎勵方案是,獲得優秀教師的,獎1000元左右;中考考上東莞「六大名校」的,獎3000-5000元;高考考上清華、北大的獎10萬元,考上985、211的獎勵2.5萬元,考上一本的獎2萬元,考上普通本科的獎1.5萬元,若讀研獎3萬元,讀博獎5萬元。
在黎德嫦看來,尊師重教是潢湧村一直延續下來的歷史傳統。潢湧村以黎姓村民居多,南宋期間,黎氏始祖黎宿從外地遷到潢湧定居。據傳,黎宿因「割股愈親」的孝義受到皇帝的獎勵,旌其門「孝義」,嘉其裡「德本坊」。此後,潢湧村傳承「德本」文化,創辦書院。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潢湧村培養出秀才600多人,舉人36人,進士8人,有「文武進士之鄉」的美譽。
多位回村工作的大學生向澎湃新聞表示,考慮到村裡發展不錯,也能就近照顧父母,回村工作的大學生很多。
10月23日,第二屆廣東省(中國)曲藝之鄉精品展演在潢湧影劇院落幕,來自全省的22支隊伍登臺表演。
開啟第三次產業升級轉型,邁向多元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黎惠華表示,潢湧村造紙產業的原材料是廢品,通過回收再利用,本身較為環保。近年來,根據企業規模的發展需要和國家環保政策要求,村內最大企業金洲紙業累計投資超過2.5億元,對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進行資源化、減容化和無害化處理,實現了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
潢湧村的江濱公園呈現「十裡榕廊」的美景,被當地村民稱為「長壽路」。
村民們的感受是,現如今,村內的保潔工作提高了,「乾淨了很多」,對水質有較高要求的蜆「又回來了」。
澎湃新聞了解到,當前,潢湧村已開展第三次產業升級轉型,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確立了「一專多元」的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立足造紙產業的同時,做大做強「物業型」經濟、做精做優「投資型」經濟、探索發展「服務型」經濟,實現「四輪驅動」。
潢湧村計劃投5億元對現有集體廠房物業進行拆舊建新,利用富餘資金擴大集體固定資產投資,如2017年投資5億元購買東莞市區2萬多平方米的寫字樓,預期年租金收入約2500萬元。同時,潢湧村利用富餘資金參與信託投資計劃或市政項目建設,做銀行結構性存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截至2020年6月,累計投資金額達到11.58億元,預期年收益可達到8113萬元。
「規劃在前,逐年適度投入,一年一小步,五年見成效。」2016年,潢湧村委託華南理工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編制發展戰略規劃及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目前,潢湧已經制定了古村落保護規劃,計劃投入8000萬元對古村落進行保護和修繕,鄉村總體發展戰略與旅遊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正在分步推進。
回顧潢湧村的發展,最引人矚目的是,其村集體經濟依舊強大。
潢湧村鳥瞰圖 潢湧村 供圖
上世紀90年代,由於缺乏活力、效益低下,全國多數鄉鎮企業、村辦企業面臨倒閉、轉制。而潢湧村自辦的集體企業卻能一路做大做強,並憑此高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近年來頗受外界關注的農村典型樣本之一。
黎惠華表示,潢湧村的發展經驗在於,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科學謀劃,敢闖敢試。同時,積極傳承弘揚德本文化,這是一種以宗族文化為紐帶的家文化精神,村辦企業60%的職工是本村村民,「繩往一處扭,勁往一處使,把企業當家,把集體當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