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11月LPR報價利率,無論是一年期還是五年期,依舊紋絲未動,連續第7個月了。
從眼下來看,這似乎已經算不上什麼新聞,習以為常了。但如果追溯到上半年,當時專家普遍預測今年會有4-6次的利率下調。即便是到了7月份,依然有不少專家看好年內LPR再下調1-2次。然而,這LPR像吃了秤砣一樣鐵了心的就是按兵不動。眼下已是11月份,今年LPR再調整的可能只剩12月這一次機會了。
而12月的LPR又是一年裡最敏感的一次,因為對於重定價日選擇1月1日的存量房貸而言,下一年房貸利率是降低、持平還是升高,就看12月這個月的LPR了。所以,12月LPR下調的可能性有多大?
還未發生的事暫且不予推測,來分析眼前的重點。
為什麼LPR僅在上半年下調過兩次,下半年一直不隨業內所猜測的那樣,繼續下調呢?
降低利率,降低貸款成本,釋放更多資金到流動市場,不是挺符合內循環、產業興邦這一宏觀方向的嗎?
原因很簡單,利率下調實體行業確實會得到受益,但也會進一步助長房地產金融化泡沫的勢頭。
幾個現象揭示房地產目前的現狀。
1、 上半年,由於黑天鵝的原因,高層採取較為積極的貨幣政策給予企業紓困。較低的貸款成本、較寬鬆的環境,直接助長了房企們拿地的熱情。於是在土地成交端,上百輪競拍、高價地、地王等火爆現象再次發生,全國土地成交金額在缺少2月份的情況下再創新高,並傳導到住房市場,帶動房價上漲。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4、5月份之後,百城房價上漲數量明顯增加的原因。當然,高層的反應速度也極快,從7月開始,從宏觀調控政策到地方樓市新政,一連串的密集出臺。
2、西南財大18年進行的一項買房人置業動機的市場調研報告裡提出,買房以投資為目的的佔到58%,首次購房目的佔到15%,改善購房佔到26%。而到了2020年,投資買房這個比例應該是超過60%的。這組數據足以體現,國人是多麼的愛買房子、投資房子。而投資房產,就需要用到金融槓桿,就會涉及到負債,會涉及到金融系統安全。
3、央行的數據顯示,居民部門貸款餘額,07年到18年這十年間上漲了48萬億,年增長24%,從而導致居民部門家庭槓桿率大幅上升。目前居民家庭槓桿率已經超過60%,並且其中大部分為中長期貸款,也就是房貸。知道什麼是居民家庭槓桿率的讀者應該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4、還是央行的數據。11月初的一場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披露,前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新增3414億,總不良貸款高達3.7萬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淨利潤率下降8.3%。
5、如果買房是基於居住需求,那麼這種需求是被大力支持的。今年杭州、東莞、南京等樓市新政中,也明確提出了無房人買房優先的規定。但事實情況是,超過60%的買房帶有投資目的,城鎮住房擁有率已經達到96%,戶均1.5套房,其中2套房家庭佔比已經達到31%,三套及以上的家庭有10.5%。
6、最近關於蛋殼的傳聞滿天飛,具體原因作為局外人不予分析。但有人深究過為何長租公寓今年以來頻頻出現利空呢?要知道,長租公寓這種商業模式,別光看二房東、租金貸、攤子鋪太大這些表面的東西,它本質上模式是成立的,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企業爭相進入、分食蛋糕。那為何不斷暴雷呢?歸根結底原因只有一個,租客市場需求跟不上擴張速度,流入和流出的現金流不匹配,從而導致資金鍊問題。認知到這個根本原因,再思考下租賃市場需求尚且出現下滑,那買房市場呢?若持續高房價發展,還能hold住多久呢?
所以,當下的情況是,即便依然有超過2億租房人口可能需要買房,即便未來可能還有1-2億人需要進城買房,即便還有一些城鎮常住人口依然無房,但這些需求並不是迫切性需求,保障房、公租房也會起到相應的安居作用,況且當下樓市成交主力也的確不是這些無房人。
所以,當有房人不斷使用槓桿繼續買房,無房人比例持續降低的情況下,防範金融風險,才是針對樓市當下的核心要務。
銀保監會主席日前在央行公眾號上發文明確指出「利率下行有可能助長槓桿交易和投機行為,催生新一輪資產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價開始反彈,金融資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風險領域集中」。
這段話用了多個「可能」。可能的意思是,事情尚未發生不能蓋棺定論。但如若不防範,則必然發生。所以說,接下來防範金融風險是必然的。
但是,防範金融風險跟房地產有什麼關係呢?郭樹清主席直接用了這麼一句話「房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分析到此,問題就很簡單了,即便房地產重要性依然,但房地產和金融安全,哪個更重要呢?
小學生也會做這道判斷題。但問題又來了,怎麼做,才能徹底防範房地產泡沫可能帶來的金融安全威脅呢?
答案只有一個,6個字:擠出炒房水分。
所以,我們看到了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看到了地方樓市新規一系列針對多套房買房的限制,看到了針對房企融資監管的「三道紅線」,看到了LPR連續7個月按兵不動,看到了「引導房地產和金融向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看到了「脫虛向實」的5年發展目標。
尤其是把「房住不炒」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這一點,這意味著房住不炒作為長效調控機制下,高層希望用5年的時間把房地產與過度金融化剝離,把房地產與投資、炒房剝離,把有錢沒錢都買房這種習慣給顛覆。讓房價回到基於居住的市場化合理機制下,並根據城市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這需要一點時間,但時間也會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