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丟手絹》

2021-01-08 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丟手絹》

2014-12-15 11:48:0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丟手絹》這首陪伴了多少人童年時光的歌曲,旋律優美依然,而2005年12月19日,它的作曲者、85歲的著名音樂家關鶴巖在西安南郊悄然辭世……1948年,他所創作出的《丟手絹》(鮑侃作詞),深受少兒喜愛,至今流傳不衰。

  從《丟手絹》這首歌的創作年代判斷,「丟手絹」這一兒童遊戲的歷史並不是很長。手絹這種可重複使用的隨身用品已逐漸被快速消費時代的一次性紙巾所取代,玩這一遊戲的小朋友已經越來越少。

  《丟手絹》歌中唱道:「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要想「捉住」一位小朋友,丟手絹的那位小朋友必須要悄悄地、不動聲色地、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欺騙他,瞅準了機會在其背後下手,而其他小朋友則必須縱容這種欺騙,而且還要積極配合這種欺騙,不僅不能「告訴他」,裝作若無其事,還要主觀上期待「快點快點抓住他」。這一遊戲不鼓勵誠實,其目的就是教人學會隱瞞真相,並教人從欺騙中獲得快樂。相比於跳橡皮筋、踢足球之類注重開發人的肢體技巧和集體意識等積極能力的遊戲,丟手絹就顯得消極多了。

  丟手絹 丟手絹

  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

  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

  快點快點捉住他

相關焦點

  • 丟手絹遊戲
    駐馬店市第一小學三(4)班 馮雨欣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玩丟手絹的遊戲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後面……」、「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它們是無數人心中純真的童年記憶。3月4日,在快手,將有一檔獨特的線上音樂會——「童年的迴響」音樂會。
  • 白髮奶奶步履蹣跚玩丟手絹 拐杖也扔了笑得像孩子一樣
    白髮奶奶步履蹣跚玩丟手絹 拐杖也扔了笑得像孩子一樣時間:2020-09-21 23:2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髮奶奶步履蹣跚玩丟手絹 拐杖也扔了笑得像孩子一樣 一個人年輕時的娛樂有多豐富,那麼他老年時的娛樂生活就會有多充實。
  • 任嘉倫陪孩子玩丟手絹,在線玩滑板,整個人太青春了
    任嘉倫陪孩子玩丟手絹,在線玩滑板,整個人太青春了任嘉倫看上去呀,感覺不像是30多歲的人,他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出生,並且讓他榮譽獲得了奶爸這個稱號。有時候看他跟孩子們的相處,會覺得他的內心也是一個小孩子,會保持天真爛漫的那一面。
  • 曉安民謠專輯《童謠1980》勾起幾代人童年回憶,走紅網絡
    近日,創作型歌手曉安首張民謠歌曲專輯《童謠1980》上線,專輯共收錄四首歌曲,分別是《童謠1980》《恨》《夢想》《買不起》,其中《童謠1980》為主打歌曲。這張專輯也是曉安首次嘗試民謠風格歌曲的演唱,整張專輯以童年、愛情、夢想為主線,詮釋了曉安對待人生的態度。
  • 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推鐵環,丟手絹,打陀螺,是一代人的記憶
    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獨特的回憶,以前的小孩子有很多好玩的遊戲,推鐵環,丟沙包等等,現在的孩子都不大玩了。我們的童年再也回不來,但是美好的記憶永遠都在!快來看看花花為你準備的回憶催淚彈!翻花繩養 花 大 全翻花繩只需要一根毛線,加上一雙靈巧的手。只要口袋裡裝著一根毛線,隨時隨地掏出來都能玩。
  • 譚振真:記憶中的那方小手絹牽牛花
    記憶中的那方小手絹牽牛花文/譚振真鄰居家的兒歌又在循環播放:「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旁邊,大家不要打電話,快點快點抓住他,快點快點抓住他……」>《丟手絹》是我們60後的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
  • 手絹的魅力
    紅樓夢中的手絹在歐洲,手帕用途也大同小異。作為愛情的信物,這倒是古今中外對手帕的共識。難怪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會中計,因為一塊小小的手帕而懷疑妻子苔絲狄夢娜對自己不忠。西方男人用手帕主要在莊重的社交場合:西裝的左胸袋插一塊只露角的白色手帕。西班牙曾經出版過一份《手帕周報》,一周要聞,盡躍帕上,讀後洗去文字,仍是一塊實用的手帕。
  • 駁殼槍、萬花筒、手絹小老鼠、四角板……8090快來認領你們的童年...
    又到了開心的社群活動展示時間,上周我們以大家小時候的玩具為主題鼓勵大家和孩子自製玩具,原本想讓10後們看看咱們當年逃課後都玩些什麼,結果回憶殺一出,場面就無法控制了,一堆大小孩大半夜滿世界找毛線翻花繩,找手絹疊小老鼠
  • 兒時的童謠
    聽到這些童謠,便會喚起孩提時代的記憶,想起長輩親人的叮嚀,讓人感到溫暖而又惆悵。 雙峰的童謠豐富而有特色。北大《現代漢語》《漢語方言概要》等教材指出,雙峰話是古湘語的代表。由於交通不便,與外界相對隔絕,她保留了很多古代漢語的發音特點。
  • 丟手絹滾鐵環走紅校園 傳統遊戲讓小學生身體素質提升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王娜 實習生 鍾湖林)彈蓋子、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環、丟手絹……這些曾經讓一代又一代孩子快樂成長的遊戲,似乎與時代漸行漸遠。但近日記者走訪長沙市區幾所學校發現,承載著許多人美好記憶的傳統遊戲又重回小學校園,受到師生追捧。
  • 民間傳說:民間八大奇門之紅手絹門
    相傳這紅手絹一門的祖師乃漢末的奇女子紅衣,這紅衣呢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的外號。《野史札記》中對此女的介紹也只有寥寥幾句,這八大奇門的傳說中倒有很多此女的通天幻術。相傳這紅手絹還有一個比較邪門的傳說,就是芳齡十九才可以變幻術。幻術這一變通啊是要開天眼的,一不小心就會被領頭的老太太處罰的。這手絹可化作神物,是見不得人的幻術,一旦在做戲法時露出了破綻,就要被拉去老太太那裡,挖了眼睛、割了舌頭、剁掉拇指。
  • 【棒球風尚】日本人的手絹文化
    相信你一定對日劇裡女主角遇到了困難,男主角把自己的手絹遞給她擦眼淚,先是女主角在心裡對他產生好感,然後慢慢的發展為一段愛情故事的情節有印象。
  • 魅力武功|送手絹風俗
    蘇蕙,武功人,約生於前秦苻堅永興元年(公元357年)。                                                    蘇蕙的織錦迴文詩對後世影響極大,由織錦回文璇璣圖起源的小手絹成為愛情的象徵,武功乃至關中至今保留著結婚當日搶手絹的民間風俗
  • 【美文共享】童謠,歲月.
    稍長大些,學會了丟沙包、踢毽子以後,我們也學會了新的童謠,是為「兒戲」。童年夏日的午後,蟬鳴聲聲,熱浪滔滔,大人煩躁,孩子們卻精神。圖2大多數恐怖童謠的產生,都是為了隱晦地講述真實,表達無法言說的恐懼與憤怒。歐洲在戰爭年代就有很多恐怖童謠,多是反戰內容。
  • 北京女排主場的啦啦隊員(四)手絹
    啦啦隊員換上了手絹,她們真是多才多藝。 轉手絹的動作不大,但是能出效果。
  • 丟了的手帕,還能找回來嗎?
    古人也把手帕叫作「手絹」,「絹」是蠶絲織物,既薄而堅韌,可用絹畫畫寫字刺繡,能長久保存,所以古人常用「絹」做手帕。過去在上流社會,手帕仔並不為了實用,譬如用「絹」做的「手帕仔」絕對不會去擦汗擤鼻子。像耳環手鐲一樣,手帕仔是貴女人的裝飾品。唐代的宮廷詩人王建在《宮詞》之四寫道:「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
  • 【平樂文化】平樂童謠與鄉土文化探底
    童謠《日頭蒸》對這一史實進行就佐證:「日頭蒸,蒸姑歸。姑撐傘,去平西,平西有戲唱,看到不想歸。大個煎餈姑歡喜,小個煎餈姑歡地,去先挑擔是你舅,尾底拿鞋是你姨,你姨梳起龍鳳髻,龍鳳髻眼插金絲。」  此外,如石面山(地名)、夏城(地名)等地的童謠就反映出當地地理環境和群眾的生活狀況:「石面山,水難擔。擔上半嶺桶筘爆,丟脫扁擔摘茶泡。」;「夏城,夏城,大路石子摁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