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82年,從小酷愛攝影的 陶志軍 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臺相機:華山照相館淘汰下來的海鷗135雙鏡頭膠捲相機,從此攝影便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夢想就定位在了「攝影家」。
他為了提升攝影技術,開始找資料學習國內外攝影知識,逐步從模仿到自我創作,形成自己的拍攝視角和理念,慢慢地陶志軍開始在各種攝影大賽中屢屢獲獎。4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著自己熱愛的事業,無論身份是作為「攝影愛好者」還是「攝影工作者」。
上海市職工攝影家聯盟執行主席
上海春申老幹部攝影社秘書長
閔行區群眾藝術館專職攝影幹部
攝影培訓老師
「革命史跡」攝影藝術黨課首講人
「七十年七十講」攝影藝術黨課主講
家鄉的變化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閔行人,陶志軍一直有一份「執著」用鏡頭去記錄閔行的變化。當聊起這幾年閔行所發生的變化時,他不禁感嘆:家鄉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可以說是翻天覆地來形容。
▲虹橋樞紐
▲閔行體育館
▲千年古鎮七寶蒲匯塘
▲蘇州河沿岸改造
▲陶志美麗趙家村
閔行人的精氣神
除了拍攝閔行的景,陶志軍還很喜歡以閔行人作為創作的元素。拿著相機走街串巷,進工地進學校,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不經意間抓拍到那一瞬。神態、笑顏、舉止,永遠的鐫刻在了相機裡。那種美有時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只有畫面才是永恆。
特殊的戰場
「攝影家」都有一份記錄時代的使命感。新冠疫情爆發後,陶志軍覺得有責任主動去記錄這段特殊的時期,何況自己職業還是一名專職攝影幹部。儘管家裡人也很擔心,他還是儘量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來到抗疫一線進行拍攝,就這樣白天創作,晚上整理成《防疫攝影日記》,其中的一個個片斷,至今令他記憶深刻!
攝影家們眼中的閔行
一個人的作品是零碎的,只有把很多零碎的作品加起來才會變得豐滿。所以,陶志軍組織策劃舉辦了「鏡頭中的魅力閔行」、「我家的年夜飯」、「和頌70——我與共和國共成長攝影展」、首屆「閔行區百人百作手機攝影藝術展」等很多攝影展。
陶志軍印象最深的一次影展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攝影大賽——閔行篇」,這次影展為了讓更多人來了解並參與閔行歷史建築的挖掘與保護,組織發動了全市幾千名攝影愛好者聚焦閔行最後選出了一百幅作品進行了展示和巡展,最遠到了閔行對口援疆的澤普進行展出。
▲閔行歷史建築攝影展新疆巡展
▲《平而不凡》作者:凌添我
▲《守衛水上門戶》作者:陳春
▲《城市之光》作者:薛昀
▲《想念遠在武漢的媽媽,期待外出玩耍的孩子》作者:李新宇
一幅幅作品就象打開了一段段封存的記憶,一個個故事仿佛在重現。作為一名閔行發展的參與者和記錄者,陶志軍堅持創作深入百姓,用這些珍貴的影像講好閔行故事,傳承家鄉文化。
記者:金晶
編輯:金晶 何婷婷
↑保存圖片-打開抖音
和我們一起抖吧↑
猜你喜歡
△
△
△
△
原標題:《從時間中截取瞬間,從改變中發現美好 | 精神文明創建專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