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2021-01-08 騰訊網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不僅秦始皇、李斯、呂不韋、趙姬太后、嫪毐等主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樊於期等配角,同樣是比較出彩的人物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離開秦國,流落到了燕國。到了荊軻刺秦的時候,樊於期的首級,更是成為荊軻能夠接近秦始皇的投名狀。

從這一角度來看,樊於期不僅背叛了秦國,還差一點害了秦始皇。當然,在歷史上,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原因顯然不是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並且,在秦始皇即位後,除了樊於期,還有兩個人也背叛了秦國。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人最終都是什麼結局呢?

一、樊於期

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戰國末期將領。在正史上,樊於期一開始是秦國將領,至於他有沒有參與嫪毐之亂的平定,則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國將軍。翌年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城,繼而攻佔平陽(今磁縣東南),大勝,殺趙國將扈輒。因此,非常明顯的是,作為秦國將領,樊於期在攻打趙國的過程中立下了戰功,不過,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樊於期人生軌跡的改變,也是因為攻打趙國。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樊於期不僅自己吃到了敗仗,還導致秦軍損失慘重。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令是非常嚴格的是,有功者賞,但是,有過者同樣會嚴懲。因為導致秦軍損失慘重,所以,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得知這一消息後,秦王嬴政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因此,這導致樊於期非常痛恨嬴政,這才願意在荊軻刺秦行動前自刎,以此幫助荊軻刺殺秦王嬴政。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樊於期是被燕太子丹派人斬殺的。但是,在《史記》、《戰國策》等正史上,樊於期則是主動自刎,以此成全荊軻和燕太子丹的。不過,大家都知道,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意味著樊於期的自盡,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成蟜

嬴成蟜,嬴姓趙氏,名成蟜。生卒年失載,戰國末年秦國公子,秦莊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成蟜是秦始皇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在正史上,應成蟜的生母到底是誰,則沒有明確的說法。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命嬴成蟜率軍攻打趙國,嬴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趙。對此,在筆者看來,成蟜之所以背叛秦國,歸降趙國,原因不外乎這兩點,一是和樊於期一樣,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吃到了敗仗,二是因為涉及到了秦國王位的爭奪,只能被迫離開秦國。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成蟜是在攻打韓國的時候背叛秦國的,這裡面離不開呂不韋、趙姬太后的暗中推動。當然,《大秦賦》的這一說法,同樣缺乏正史的佐證。

在最終的結局上,秦軍攻佔屯留後,嬴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嬴成蟜投降趙國後,被趙悼襄王趙偃封於饒。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成蟜最終沒有被秦王嬴政斬殺,而是一直留在了趙國。考慮到戰國末期,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所以,趙國應該不會將成蟜交給秦國處置,這意味著成蟜很可能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三、昌平君羋啟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昌平君熊啟(公元前271年——公元前223年),羋姓,熊氏,名啟,楚考烈王之子,母親是秦昭襄王之女。戰國末期秦國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

楚頃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頃襄王與秦國講和,派太子熊完到秦國作人質,同時派左徒黃歇前往秦國侍奉熊完。來到秦國後,太子熊完娶了秦昭襄王的女兒(姓名不詳),並生下了昌平君羋啟。後來,太子熊完的父親楚頃襄王病重,春申君黃歇幫助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因為比較匆忙,昌平君羋啟便留在了秦國(很可能受到了華陽太后的照顧)。太子熊完回到楚國後,於公元前263年即位,是為楚考烈王。而就昌平君羋啟來說,在平定嫪毐之亂後,被封為丞相,也即地位在李斯等人之上。

公元前230年春,在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被秦國第一個消滅。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以韓國原先的疆域設立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韓國滅亡後,韓王安被遷離韓國舊地,軟禁於陳縣。公元前226年,韓國王室後人在故都新鄭發動叛亂,秦國出兵平定叛亂。與此同時,原先屬於的楚國郢陳一帶,也出現了叛亂。為此,秦始皇嬴政將昌國君派往郢陳一帶安撫楚國百姓。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始皇這麼做,是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國公子的身份,從而可以達到攻心為上的效果,也即能夠分化和瓦解楚國的內部勢力,進而不戰而屈人之兵。與此同時,秦始皇嬴政在加緊消滅楚國的計劃。

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負芻被俘。昌平君羋啟被楚將項燕(項羽祖父)擁為楚王,在淮南一帶繼續反抗秦國。王翦、蒙武率秦軍來攻,昌平君兵敗身亡,項燕自殺,楚國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史記·王翦列傳》記載,王翦在決戰中擊敗楚軍,殺項燕,後俘虜楚王負芻。與《史記·秦始皇本紀》先楚王負芻被俘後項燕自殺的順序有所不同。當然,昌平君是不是被項燕立為楚王的,他都可以說是最後一位楚王了,並且他都辜負了秦始皇嬴政的信任。在他兵敗被殺之後,王翦等秦軍將士,得以順利平定廣袤的楚國疆域。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自然需要犒勞立下功勞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昌平君羋啟(熊啟),就代替了呂不韋,出任丞相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渭陽君嬴傒等秦國宗室,則對這一安排十分不滿。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昌平君羋啟(熊啟)不僅是平定嫪毐之亂的功臣,還最終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這是為何呢?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最終,不得人心的嫪毐,被渭陽君嬴傒率領的兵馬活捉。李斯審訊嫪毐,嫪毐說出呂不韋送其入宮一事。嬴政下令處罰嫪毐及其黨羽,車裂嫪毐。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自然需要犒勞立下功勞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昌平君羋啟(熊啟),就代替了呂不韋,出任丞相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渭陽君嬴傒等秦國宗室,則對這一安排十分不滿。
  • 《大秦賦》:呂不韋離開鹹陽後,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在《大秦賦》中,嫪毐被殺後,呂不韋夜見嬴政,主動承認罪責並提出離開鹹陽。臨別當日,鹹陽百姓、朝中大臣紛紛在城門送別。值得注意的是,秦王嬴政遙望城門回憶與呂不韋相處的過往,吩咐蒙毅帶襁褓中的扶蘇為呂不韋送行,這一片段成為《大秦賦》中期的名場面,讓不少觀眾為之感動。那麼,問題來了,呂不韋離開鹹陽後,最終是什麼結局?
  • 秦始皇去世後,趙高篡奪大權,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秦始皇嬴政突然去世後,趙高篡奪了秦朝的大權。他依靠秦二世胡亥的偏袒,擾亂國政,陷害忠良,加速了秦國的滅亡。那麼問題來了。趙高最終會怎麼樣。戰國末期,趙高成為秦朝皇宮內的宦官。秦始皇聽說他勤奮,精通律令,就把他提升為中車府令,讓他教皇帝次子,並給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定罪。趙高善於觀察言行,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很快贏得了兒子胡亥的感謝和信任有一次,趙高犯了重罪,蒙毅不敢犯私法,依法處以死刑。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樊於期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六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剪滅秦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六國國君的結局各是什麼呢?一首先,在東方六國中,韓國不僅靠近秦國,而是實力最為弱小。公元前239年,韓王韓安即位,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形勢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結局?
    韓國是在戰國時期中最小的國家,它四面都有別的國家圍繞,地理位置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差的一個,沒有什麼發展空間,因此他就成為了秦始皇最先下手的目標,韓國滅亡後,秦始皇把韓王軟禁在現在的河南淮陽,沒過幾年,韓國原來的舊部發動叛亂,秦始皇輕輕鬆鬆把他們平定後,擔心這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就索性把他處死。
  • 羋八子與趙姬都是秦國太后,都跟外人生了兒子,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趙姬與嫪毐生下兩個兒子,所受的打擊與宣太后完全不同,趙姬初出茅廬,將自己母親生下的兩個兒子弄死,並將自己母親趙姬囚禁起來,並斷絕母子關係,秦國大臣先後有27人勸秦始皇放走母親,但都被秦始皇殘忍殺害,直到趙姬的第28位大臣,一位叫茅焦的大臣,以「秦王要統一天下,必須以孝義為先」為由,說服秦始皇放走自己的母親。
  • 生如螻蟻如廁之鼠,權傾朝野的李斯,為何最終選擇了背叛秦始皇
    特別是秦始皇滅六國後實施的一系列國策、西東門車東軌、廢除分封制等,都有裡斯深度參與的影子,增加了對秦始皇裡斯的信任。就像當時他相信自己的生父呂布韋一樣。電視劇可以加快進度,一筆一畫地過去,但實際歷史不是電視。他永遠沒有終點真實的裡斯不是隨著秦國統一六國而結束的,而是像呂布韋一樣為秦國竭盡全力。
  • 秦始皇在世時叛亂不足為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是什麼原因?
    秦朝雖然是在農民起義中覆滅,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位的12年中並沒有什麼叛亂,即使有些許叛亂對於強盛的大秦帝國來說也是不足為慮,那麼為何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一年後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比如廉頗這位名將,是被郭開陷害排擠,最終被趙悼襄王趙偃趕出了趙國。而在廉頗之後,李牧無疑成為趙國君主最為依靠的名將了。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王翦,則可以稱之為白起之後的秦國第一名將。一定程度上,王翦在戰國末期所立下的戰功,甚至完全可以和白起相提並論。那麼,問題來了,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到底立下了哪些戰功,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對待六國國君的?你或許永遠猜不到
    電視劇和歷史畢竟有區別,就比方說,電視劇裡先當秦王、後當秦始皇的嬴政經常被演成一個單薄的形象,一會兒文弱,一會兒暴君,不忍直視。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秦始皇,真正的秦始皇絕不是一個憑脾氣辦事的暴君,為何這麼說?只要看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如何處置六國的國君王室就明白了。如果秦始皇真暴君,將六國王室團滅是很有可能的,但秦始皇的做法,你或許永遠都猜不到。
  • 呂不韋奮鬥一生,為何看了秦始皇一封僅30個字的信,最終飲鴆自盡
    呂不韋通過一生努力,從一介商人成功逆襲為秦國重臣,不僅有功於秦國,更有功於秦始皇父子。然而,自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蘄年宮之變」後,呂不韋的處境卻急轉直下,最終因為秦始皇一封短短的書信,最終飲鴆自盡。那麼,呂不韋為何因為一封短短三十字的信,就甘願赴死呢?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羋月是秦始皇什麼人?羋月與秦始皇的關係特殊!
    羋月是秦始皇什麼人,羋月嫁到了秦國,最終成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后,也是第一個掌權的太后,而秦始皇是一統六國的天下霸主,那秦始皇與羋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秦國那麼強大,為何短短十幾年便迅速滅亡了
    秦始皇曆時十餘年而滅六國,進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初立的秦國可以說強盛無比,然而短短十餘年後,秦國卻又迅速滅亡,當真令人唏噓不已。那麼,秦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個人認為應該是由根本隱患、改革缺陷和秦二世的胡作非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分別來說。
  • 對秦國影響最大的這五位丞相,共同建成了強大的秦國
    百裡奚離開人世後,秦國人民群眾都十分難受,百裡奚在古今中外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他也是南陽被大家所熟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南陽本地的經濟發展,百裡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功成名就後的種種行為已經失去了民心,也得罪了貴族,失去民心最終是不會得到支持,而得罪貴族也會有因果,商鞅只是一個人,貴族卻是一群,雖然此時有秦孝公的支持,但是如果失去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結局可想而知,秦國之人趙良勸商鞅應該功成身退,這樣才可能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 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33)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羋月是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歷史上第一個太后,也就是宣太后。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他個人愛好的原因做了大官,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孟說在周王室比賽舉鼎,被龍文赤鼎砸死,時年23歲。因秦武王未立儲而突然暴斃,諸公子為爭奪王位而大打出手,給了其弟嬴稷可乘之機。於是,嬴稷在趙武靈王的軍隊護下從燕國回到了秦國,又在羋月之異父弟魏冉的武力支持下,誅殺秦惠文王后,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到魏國。
  •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了18個諸侯,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在秦始皇嬴政去世後,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是其存在時間不過十幾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同反抗秦朝。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