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參與」這句話對於絕大多數人跑者都是非常適用的,而且特別適合中年人士。然而,人的攀比心理總是對於大小、快慢、多少這類指標特別在意。有誰會願意將自己跑距短、跑得慢的運動記錄曬到朋友圈呢?然而,在通過運動獲得健康的道路上,更快的速度從來不是重要的因素,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體到中年人慢跑這件事上,該掌握一個怎樣的跑步速度才是合適的呢?
慢跑的要義是「慢」
不用去查慢跑的定義,如果你竭盡所能地以更快的速度來跑,那麼無論實際測量出來的速度是多少,都不屬於慢跑。慢跑之所以稱之為「慢跑」,就是因為它以「慢」為主要特徵。不過,無論你跑得多慢,必須維持「跑」這個動作的特徵,即有連續的雙腳同時騰空離地的瞬間。
但多慢呢?御行君沒有查到有權威的機構給出一個明確的速度值。實際上,平時不運動或偶爾運動的人,無論跑得有多慢,只要是跑步,都算是一項激烈的運動。因此,對於這些新手來說,其實慢跑的速度具體該是多少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體能水平已經決定了以剛好能夠跑起來的速度、維持相當一段距離(比如1公裡)或時間(比如15分鐘),或許已經是極限了。由於沒有速度選擇的空間,那麼能剛好跑起來的那個速度,就是慢跑的速度。
年輕人和中年人,只要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通過半年或一年的跑步鍛鍊,一般都可以達到完成5公裡或10公裡的跑的能力。大多數這個水平上的跑者,5公裡跑完成的時間可以在30分鐘左右,10公裡跑在1小時左右。
具備上述能力的跑者,在跑進過程中如果放慢速度,以能夠用短語或短句進行短暫交流作為慢跑的判斷標準,大多數人此時的每公裡配速約在6分半至8分鐘之間。身體感受會比較舒適,運動反應不激烈。這只是一個經驗值,因人而異,可以用來參考,但並不絕對適合每個人。
中年人慢跑應注意的幾件事
第1件事:明確目標。開跑前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跑步?為了減肥,多數人的目的如此。還有一些人的目的是為了保持身材,或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更健康一些。這還不夠,目標還需要具體一些,比如三個月後體脂率下降5%(假設大方向是減肥),但目標必須合理,而不是異想天開。具體的、量化的目標,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執行。
第2件事:循序漸進。並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也不是跑得越多越好。天天跑,對於中年人來說,受傷風險很高,很可能適得其反。中年人開始跑步,應根據身體情況,給自己1至2個月的運動適應期。由於剛開始體能、心肺功能較差,最初跑步可以從1公裡,甚至500米跑開始,也可以快走與慢跑交織進行,逐步延長跑步距離。
第3件事:心態歸零,和年輕人相比,做好投入更多時間和努力的準備。或許你在高中和大學時代也是運動場上的風雲人物,但低頭看看現在鼓起的肚腩,就明白要心態歸零,從頭開始。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參加體育運動要取得和年輕人相同的運動效果,至少需要投入2倍以上的努力。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需要投入N倍的努力。別期望跑了二三周,身體就發生了大變化,比如大肚腩快速消失了。
第4件事:儲備慢跑知識和經驗,安全第一。跑步的姿勢正確與否,如何安排飲食,跑多遠,跑多久,呼吸如何調整,心率控制在什麼水平,出現平臺期後怎麼調整等等,都需要跑者自己邊學習、邊實踐,積累慢跑經驗、提高慢跑水平。中年人這樣做,更有利於提升慢跑的效果,同時確保運動安全。
第5件事:有信心,只要科學慢跑、長期堅持,你註定會超越不運動的人(包括同齡人和年輕人),同時也會超越年輕時的自己。許多中年人最後跑進了馬拉松賽事,還有更多的中年人發現自己比二十來歲年輕時還能跑,年輕時跑1000米都要死要活的,現在跑5公裡輕輕鬆鬆。
中年小夥伴們,別將慢跑僅僅當成一項純粹的體育運動項目,它還能幫助你釋放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慢跑的過程中還能欣賞到清晨的陽光、夏夜的蟬鳴,結交到同樣熱愛慢跑的朋友。只要你能堅持慢跑下去,人生都可能發生小小的改變,而速度恰如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