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旅遊簡介
2018年9月7日,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慈山寺合佔地50萬平方呎,以仿唐建築為設計風格,寺內有一座高76米的觀音像,是全球第二高的觀音聖像。觀音聖像外,寺內另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地藏殿、藏經閣、禪堂、圖書館、齋堂等設施。
視頻來源:華爾街見聞—VTB
公眾可透過網上或電話提早預約參訪,寺內會提供茶禪、供水、抄經、禪修、佛學講座、佛學班等活動,讓大家洗滌身心,每日參學名額為400人,先到先得,每次最多可為預約6位(已計算申請者),逢星期一為慈山寺內修日,不接受公眾預約。
【緣起】
Initiation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雜阿含經》卷十
慈山寺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李先生自幼已受先輩薰陶,與佛教締結甚深法緣。 1980年成立基金會更注入其所有資產三分之一,興醫辦學、救濟貧困,更以基金會為其「第三個兒子」,倡導嶄新奉獻文化。李先生早年興家創業的艱苦歷程,使他聚焦於推動一些真正能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項目,普澤社會大眾。
李先生力求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鑑於世變日亟,市民之精神及生活壓力沉重,遂動念興建慈山寺,拓清幽道場,以弘揚正法,淨化人心,推動佛學教育,方便大眾修學建智,並開展慈濟善業,利樂社群。他相信,人人心中都藏有一顆智慧寶珠,惟其久被塵勞封鎖,只須洗淨煩惱,光芒便會遍照大千世界。
慈山寺興建計劃自2003年起,歷逾十年,終告圓滿落成。慈山寺以漢傳佛教為本,致力發揚觀音菩薩慈悲、智慧與承擔之精神。其土地購置,建設資金,以及經常費用皆由基金會奉獻,至今累計捐款已達三十億港元。2015年4月向公眾開放,歡迎各界人士以登記方式參訪。
由香港正覺蓮社發展,而幕後金主正是香港首富「李嘉誠」,他豪擲15億港幣(約58億臺幣)興建這座慈山寺!在園區內還有一遍專屬於他的獨立屋,禁止閒雜人等進出。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建築理念】
Architectural Concept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
延續傳承,推陳出新。
借鑑唐風,融匯古今。
慈山寺建築設計理念力求延續中國佛寺建築傳統,借鑑盛唐建築之風格,並謹慎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設計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功能之弘法道場。
自然為師,中軸布局。
迴廊婉轉,曲徑通幽。
慈山寺建築依自然環境布局,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均座落於主中軸線上,具傳統寺廟均衡對稱之美。東區以戶外觀音立像為核心,兩側栽十八棵古羅漢松,至觀音殿形成自然輔軸線,體現因地制宜之智慧,殿堂間以開放式迴廊相連,既保持內庭園之寧靜,亦令四方美景收於眼底。
飛簷如翬,氣勢恢宏。
觀音俯瞰,清淨莊嚴。
大雄寶殿之制式比例參考現存五臺山之唐代寺廟建築佛光寺設計。石築階基、木造柱牆。灰瓦屋頂,高十八米;飛簷寬五米七,其四角微揚,充份展現古詩中「如翬斯飛」之意境。
大殿主結構建造亦推陳出新,以混凝土配合鋼材,堅實有力。殿內支柱由傳統之十二支減至八支,以非洲紫檀包裹,兼具空間感與親切感。
七十米高素白觀音聖像立於六米高圓形平臺之上,以超過六百噸錫青銅鑄造,雙目俯視,寓意觀世間眾生疾苦。法相慈悲,清淨莊嚴。
線條流暢,風格沉實。
大方和諧,返樸歸真。
慈山寺整體建築設計力求以簡潔流暢之線條體現寺廟殿堂之沉實穩健。移除裝飾性鬥拱,令內堂空間雄偉,落落大方。於殿堂簷下配以高窗,自然光照,亦體現環保之理念。整體設計和諧莊嚴,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返樸歸真。
【主佛殿區】
Main Buddha Hall Precinct
菩薩住於極喜地時 極多歡喜
多淨信 多愛樂 多適悅 多忻慶多踴躍
多勇悍 多無鬥諍 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佛說十地經》卷一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慈山寺中區沿主軸線依次為山門、彌勒殿及大雄寶殿,層層進深。
彌勒殿兩側為鐘鼓樓,鐘樓下層為地藏殿。西側廻廊,又套一院,內置藏經閣。
①虎門
慈山寺的虎門依傳統烏頭門設計,與寺內山門相錯。由虎門走上朝向山門的曲徑·讓參學者做好朝醴的準備。
②山門
山門乃慈山寺建築中軸線之趄點·兩側有青銅鑄金剛力士威武屹立』護持寺院。參學者拾級而上·踏入山門·寓意放下貪丶嗔、痴諸煩惱·以清淨平和之心·進入解脫之門。
③歡喜地
進入山門,眼前開闊的庭院名「歡喜地」以此命名是提醒參學者來到此地·當清淨身語丶意,昇起信敬丶喜悅與調柔之心』向初證真如平等法性的初地菩薩學習,心多生歡喜·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歡喜地另一端有半月形蓮花池,位於石階之下,亦示現出淨土世界的清靜無染。
④彌勒殿
彌勒殿亦稱天王殿』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殿正中供奉的主尊為天冠彌勒,面向山門,是隋唐時期流行的造像風格。與彌勒菩薩背向而立的是手持金剛寶杵的護法韋馱菩薩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四大天王沿山牆分列兩側·神態威猛。彌勒殿內六尊塑像均為樟木雕刻』貼以金粉金箔、彩繪衣飾丶眼珠以琉璃鑲嵌』各具特色。
⑤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面闊七間,脊高十八米。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丶東方藥師佛及西方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立有脅侍弟子迦葉尊者及阿難尊者。塑像以樟木雕刻,貼以金粉金箔。大雄寶殿內的塑像皆遵循唐代及遼代塑造之傳統。殿堂東西兩側列有以青銅鑄造之十八羅漢。大殿後方海島處安奉以現代科技複製的經變圖』取材於敦煌壁畫——榆林窟第二十五窟北壁的「彌勒經變」及第三窟西壁的「文殊經變」和「普賢經蘷」。
⑥華雨臺
大雄寶殿後方的「華雨臺」·為錯落相置的兩端矮牆·以流水環繞。在體現園林景致的同時,亦可作為戶外禪修之所。
⑦洛迦池
經中記載·觀音菩薩居於補陀洛迦山,普門殿前的圓形池便依此命名為洛迦池。洛迦池直徑八米,分內外兩池,作同心圓狀。池內活水生生不息·遠鋆如鏡·象徵智慧之觀照。
⑧普門
普門即觀音殿』為慈山寺第二大殿·面闊五間,脊高十四米°殿內正中供奉如意輪觀音。殿堂兩側牆壁分別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瀧兩位大菩薩為救拔眾生所發的宏深大願。
⑨慈悲道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有一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十八棵古羅漢松。在慈悲道中間·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制水盂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⑩觀音聖像
素白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高七十米(包括三層青銅蓮臺),下設六米高麻石基座,總高七十六米,聖像外噴塗白色氟碳自淨漆。
其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施灑淨水,清涼世界。法身佩戴瓔珞,衣帶當風,典雅飄逸。觀音頭部微微低垂,俯瞰眾生,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有情。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十八棵古羅漢松。在慈悲道中間,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制水盂,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觀音造像
觀音菩薩在印度的造像始於貴霜王朝(Kusana),在這個時期,觀音菩薩的造像常被刻畫成「蓮華手觀音」(Padmapani,手持蓮花者),有時獨立出現,有時與彌勒菩薩一起侍立於釋迦牟尼佛像之左右,是慈悲的象徵。
觀音在印度時期的造相為男相,傳入中國後,直至唐朝末期(618-907),其造像皆現男相。至宋代(960-1279)初期,觀音像開始現女相,如公元十世紀出現的水月觀音像,是真正具有中國本土特徵的觀音形像,此後的觀音造像皆現女相。觀音從男性到女性的性別轉變,是觀音在中國本土化的進一步發展。
⑪地藏殿
地藏殿位於鐘樓下方·東西面闊三間。地藏菩薩聖像以楠木製造·左手持珠光明顯耀,慧光遢照;右手執錫杖·錫杖上端有四股十二環·象徵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提醒參學者當觀破生死流轉·方能得自在清淨。
李嘉誠先生指出,科技發展拉近了地域之間的距離,但卻無法解決社會人心的孤寂疏離,佛法的智慧正是安心的良方。慈山寺會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推動佛化教育,重視青年心靈關懷與輔導工作,弘法利生,助大眾尋到「安心」之道。佛教藝術博物館將透過深具文化歷史價值的珍貴藏品,為大眾提供滋養心靈、開展生命的藝術空間。
慈山寺觀音聖像底座面積約 24,000 平方呎,其中包括博物館及用於講學和佛化教育活動室。博物館內有佛菩薩藏品 100 尊,另外輪流展出 43 卷敦煌手抄經。館內藏品一是李嘉誠先生個人向李嘉誠基金會的捐獻,二是基金會直接購藏的佛教文物;全部放在慈山寺永久存展,作展覽教研之用,讓公眾免費參觀。
銅鎏金羅漢坐像出自明朝十五世紀上半葉
在大乘佛教的經典當中,釋尊在入滅之際,囑託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盤,為現世護法。此件造像塑造精湛,與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宮廷施造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有頗多相似之處,推測與明初宮廷作坊間有密切關聯。
中國北齊(550-577)半跏思惟菩薩坐像
此件白石龕像組成人物眾多,構圖繁複,層次豐富,雕鑿精緻細膩,規模又高達六十公分,表面仍存留豐富而鮮豔的色彩,是極為珍貴的北齊白石龕像珍品。
中國遼代(916-1125)觀音菩薩坐像
八世紀時,唐人依據《華嚴經》創造出一手撐在巖石座上,一手擱在支起膝頭的觀音形象,成為中國十一至十三世紀觀音像的重要典型。這尊觀音下身穿著長裙,於明代(1368-1644)曾經重修,裙裳的膝部和邊緣處瀝粉泥金的雲紋和金彩,皆為明代所為。
日本鎌倉時期(1192-1333)地藏菩薩立像
地藏菩薩曾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被視作主管地獄的幽冥教主,是中國和日本佛教中極為重要且影響深遠的菩薩。佛像右手持錫杖,杖上懸掛六環,象徵六道眾生,左手舉捧如意寶珠,經文嘗言地藏「如如意寶珠,所求滿足」。
犍陀羅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立像
展現出犍陀羅造像優雅自然的美感。犍陀羅為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位於古印度的西北部,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谷地與阿富汗東部一帶,曾受到希臘化王國的統治,藝術風格深受希臘、羅馬影響。此像雖局部殘損,但仍展現犍陀羅的寫實風採。
柬埔寨吉蔑王朝(十二至十三世紀)龍王護佛坐像
相傳龍王因擔憂風雨損及如來,出而以身護佛。龍王以半浮雕的方式刻畫於佛像身後的石板上,並以陰刻方式勾劃龍王的細部形貌和鱗片,將圓雕的佛像和浮雕的龍王作出和諧的主次安排。
中國北齊(550-577)佛半身像
笑意盈然,恬靜親切,是風格鮮明的青州造像。青州造像主要分佈在山東北部,時代以東魏(534-550)和北齊佔大多數。佛像穿著通肩式袈裟,輕薄貼體,表面不飾衣紋,是青州造像受印度風格影響下的特色。此像雖未能見其完整形貌,但風採與神韻俱足,盡顯北齊佛雕之美。
明代(1368-1644)寶冠佛頭像
佛像一般不戴冠飾與瓔珞,然而這件頭像頭戴高冠。鏤空高冠由連珠、花卉、珠花等組成,樣式繁複而精緻。此佛頭與山西洪通縣廣勝上寺大雄寶殿內景泰年間(1450-1456)所雕的諸尊坐佛近似,推測很可能是明代中期山西地區的作品。
中國唐垂拱元年(685)阿彌陀佛坐像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立,唐代善導大師(613-681)提倡念佛法門,自此奠定唐代阿彌陀淨土信仰發展的基礎。此作品正面底座下緣,刻有供養人的題記,可知此像是供養人為其過世雙親所造。
中國明代十五世紀騎犼觀音菩薩坐像
觀世音法相端麗,做工細膩;金毛犼張嘴怒吼,生動活潑。此作品在明代早期宮廷造像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漢地的元素特徵,是十五世紀明代晚期的精彩之作。(十件藏品圖來源:慈山寺)
【網上登記】
慈山寺為平衡參學質量、訪客安全、交通配套、寺院莊嚴、睦鄰關係,實行登記機制,祈能以境說法,淨化人心。公眾人士敬請透過慈山寺網上登記系統登記來寺參學。
登記參學一經確認,登記人將於一小時內收到確認電郵,內容包括參學編號、參學日期、進寺時間及參學人數。
參學人士進寺時必須向工作人員出示電郵或參學編號。 所有登記均不得轉讓。
個人(1-6人) 團體(20-60人)
【來寺交通】
愛護地球,請乘搭公共運輸工具,棄用私家車。
小巴
20B: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洞梓,請於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小巴約10-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3。
NR532: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大埔洞梓山莊。請於金山花園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13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小巴約15-3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3。
20C: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大美督,請於䃟頭角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小巴約5-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7。
20T:逢周一至周五提供離寺服務 (公眾假期除外)。自慈山寺內迴旋處開出,前往港鐵大埔墟站。班次為上午11:30,中午12:00,下午12:30、1:00、1:30、3:30、4:00、4:30及5:00。全程收費$7.3。
巴士
75K: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大美督,請於䃟頭角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巴士約10-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5.8。
275R: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新娘潭,請於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巴士約10-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10.5。
新界的士
可於港鐵大埔墟站或太和站乘搭新界的士,車費約$70。
【參學指引】
慈山寺歡迎所有參學者,登記以「先到先得」為原則。
為確保您在慈山寺能擁有一個安全、舒適和靜心的參學體驗,我們在此為您提供一些參學前需注意的小貼士。
【慈山地圖】
Map
申請成為義工
【簡介】
Introduction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普賢行願品》
宗旨
普廣慈山寺「善生」法門和「服務即修持」的理念,精進佛道﹑淨化身心。為慈山寺傳遞資訊和提供支援服務,滿足寺院各項內外活動之需要。
理念
「依佛法修持,善生行願,提升心靈,圓滿人生。」
義工的質素
· 尊敬三寶信仰 · 實踐慧解願行
· 重視修持內涵 · 和諧家庭倫理
· 懷抱團隊精神 · 服務社會大眾
修持與服務
義工服務是堅定個人修持及支援慈山寺接眾的重要一環。本寺期望義工懷抱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貫徹「服務即修持,修持即服務」的信念,在服務之餘,自身也能有所裨益,法義和素質同步成長。
成為義工的最基本條件,是要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關懷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期望大眾能懷抱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積極投入義工服務,並將所學所得貢獻社會。祝願大家菩提上進,福慧增長!
|備註|
文圖|慈山寺官網、菩薩在線、蘋果日報、香港商報、網絡
視頻來源|旅遊簡介、華爾街見聞—VTB
編輯排版|門孝法師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圖片、文章、視頻等內容為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正念生活擁抱你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