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思維敏捷,6歲前需進行「感知覺教育」,不做反應遲鈍娃

2020-12-14 騰訊網

有網友上傳自家孩子的視頻,只見萌娃用洋蔥、黃瓜、火龍果和蘋果等這些簡單的食材,製作出精美的"四菜一湯":"油爆小龍蝦"、"清蒸田雞"、"水煮王八"、"步步生蓮"、"香辣鯊魚"。

這一個個小動物栩栩如生,不管是配色還是細節,都無可挑剔。有網友盛讚他上五星級酒店都綽綽有餘,妥妥的未來米其林大師。

不得不說,這娃是真厲害。我現在回想一下青蛙的樣子,都只能描述個大概,具體的細節卻不清楚。這孩子卻把簡單的黃瓜雕刻得如此神似,真是讓人佩服。

為啥有的孩子心靈手巧、思維敏捷,再普通的東西在他手上都能"化腐朽為神奇"。而有的孩子卻反應遲鈍、笨手笨腳,最簡單的東西都做不好?

一、心靈手巧,是"感知覺"靈敏

《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提到:感覺是人與外部環境進行連接的媒介,人的心靈也因感覺經驗而變得靈巧。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個小男孩,他對外感知越多,內心越靈巧,雕刻出來的東西就越生動。而有些孩子沒有這麼強的感知覺,觀察能力自然不強。他經常反應遲鈍、做出來的東西就只能看出個大概,或者乾脆"毫無章法"。

心理學上把嬰兒的感知覺活動,稱為"智力發展的第一步"。

因為當嬰兒對外部環境有感覺時,不僅會喚醒他內心活動,更會激活中樞神經,促進智力的發展。孩子的感官與神經系統反應、聯繫配合度越高,他的智力就越發達。

不僅如此,孩子掌握事物的特性、發展及變化方式,這會讓他發展出一個精確性的大腦。為他將來步入職場,或者要在某一領域深耕,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

二、6歲前進行感知訓練,能事半功倍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會隨著敏感期一個個到來而獲得各種能力。如果沒有把握好某個敏感期,即使將來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未必能達到嬰幼兒期學習的效果。感知覺也一樣。

感覺在孩子6歲前形成,而3-6歲這一時期,是知覺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我們能幫孩子把握住這段時期,對他進行正確的感知覺訓練,孩子就能容易發現物體與物體間的聯繫與差別,反應也就更迅速,思維更敏捷。

三、感知覺訓練,分5個維度

兒童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將感知覺訓練,分為了觸覺、感覺、嗅味覺、視覺、聽覺5個方面。我們可以針對這幾個方面進行不同的訓練。

1、觸覺訓練

觸覺訓練又可以分為觸覺、熱覺、重量訓練

比如我們日常穿的衣服面料,有的光滑柔軟,有的粗糙挺闊。可以讓孩子撫摸各種手感的面料,體驗不同的觸覺。

平時給寶寶洗手時,可以準備熱、涼、溫三種不同溫度的水,然後讓他用手分別感受不同的溫度。

重量訓練則是準備不同重量的物品。比如我會讓布布拿不同質地的水杯,用塞昆三階段法對她進行訓練:

先告知:"這個杯子重,這個杯子輕。"

後互動:"把重的那個杯子拿給我好嗎?再拿輕的那個。"

再詢問:"這裡哪個杯子重?哪個杯子輕呢?"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讓他閉上眼睛用心去體驗,效果會更好。

2、感知覺訓練

感知覺則是通過辨別相似的物體,然後進行分類。

比如給寶寶買的各類小玩具,教他先分辨出哪些是球類,哪些是正方體、哪些是長方體,然後讓他嘗試把各個類別擺放在不同的地方。最後,再把這些小玩具混在一起,讓他閉上眼睛,通過觸摸的方式,把類別一一挑選出來。

寶寶剛開始可能會出錯,但經過幾次重複練習,他基本就能準確無誤分好類了。

3、嗅覺、味覺訓練

寶寶一開始能分別出來的味道是"香"和"臭"。長大一點,可以讓他聞飯菜的味道,比如辣椒的嗆味、醋的酸味,或者瓜果的甜味、花的香味等。

味覺訓練則可以讓寶寶嘗各種果汁,酸、甜、苦、辣等。大部分4歲左右的孩子會很喜歡味覺訓練,他們也樂於吃各種水果。

4、視覺訓練

視覺訓練有以下幾個不同的維度:

大小:蘋果中有大有小。

長短:爸爸的鞋子長,寶寶的鞋子短。

厚薄:夏天的短袖薄,冬天的外套厚。

形狀:尺子是長方形,地板磚是正方形。

體積:魔方是正方體,水杯是圓柱體、行李箱是長方體。

顏色:生湖中各種衣服、用具、花的顏色不同。

在進行顏色訓練時,可以給寶寶準備顏色板。比如蒙特梭利教具裡一種顏色板,裡邊有8個色調,每個色調又分為8種不同的深淺度,一共64種顏色。給寶寶訓練時,可以先把這些顏色打亂,然後讓他挑出同為一個色調的顏色。或者可以準備2套這樣的色板,從裡邊挑出3-5對一樣顏色的版塊,讓孩子去配對。

這樣的視覺訓練多了,孩子很容易就識別出不同的色彩、深淺度,以及觀察物體間顏色的細微差別。並且這樣的練習,能使他們的雙手活動更加精確,也鍛鍊記憶力和注意力。

5、聽覺訓練

聽力可以培養孩子對聲音的美感,分辨出哪些是噪音,哪些是音樂。當孩子能識別出什麼是噪音時,他們往往就不會在公共場合中大喊大叫,製造令人不愉悅的聲音。

在進行聽覺訓練時,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安靜地聽。鐘錶的滴答聲、外面的風聲、柔和的音樂聲、昆蟲舞動翅膀的聲音......

孩子在聽覺訓練中,可以鍛鍊專注力和耐力,並且在識別聲音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不去打擾別人。

布穀媽媽說:

當周圍世界向我們發出信號,有的人能敏感捕捉到,並且運用到生活、學習中;而有的人卻對此反應遲鈍,表現也比較笨拙。這種差別,源於嬰幼兒期的感官訓練。只有在兒童時期進行了足夠的感知覺訓練,他才能體驗更豐富的素材,去創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的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適合6-12歲孩子的6個思維遊戲,孩子越玩越聰明,思維更敏捷
    要知道,思維能力不僅靠先天的智商高低,更與後天的培養密不可分,而且是越早培養越好。像我這樣都已經是倆娃媽了,就算再怎麼努力的做訓練效果也是不如從小培養起來的好。不過,雖然我錯過了最佳的思維訓練時機,但是孩子還沒有錯過。
  • 孩子分不清東南西北?「空間知覺」失調,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矯正
    我家孩子在寫作業時經常把數字6寫成數字9,已經5歲了,可還是經常把鞋子穿反。昨天讓孩子幫我拿一樣東西:「寶寶,你幫媽媽拿一下,就在電視櫃的左邊抽屜上面。」孩子站在電視櫃前面很久,遲遲沒有行動,我又複述了一遍:「就在你右手邊的抽屜上面。」
  • 寫了6000字,總算把孩子6歲前的數學思維遊戲給整理出來了!
    我特別想做一份大總結,包括娃從3歲到學齡前的數學思維和能力,以及咱們在家相對應可以帶娃玩的遊戲,包括什麼對應思維、分類思維、有序思維、分步思維、假設思維、圖形化思維、數形結合思維等等,但後來發現,這真的太太太長了。哈哈,又一次體會到吉吉說「把文章寫成論文」的感覺。
  • 孩子的「方向感」太弱,並不是不聰明,有可能是「空間知覺」作祟
    看了這個視頻,網友們紛紛吐槽,有的說是家長性子太急,有的又說孩子的太嬌生慣養,連左右都分不清。可仔細一想,自己的孩子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 鞋子總是穿反,衣服扣子經常扣不到正確的位置,做功課時6與9總是分不清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都與孩子的「空間知覺」有關。
  • 孩子反應慢、動作遲鈍,其實受腦部發育不良的影響!
    健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常聽到有些父母訴苦說,自己的孩子反應遲鈍,一件簡單的事,半天才能明白過來,長此以往,會不會變笨?孩子反應慢,父母很著急! 在一次媽媽討論會上,就有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反應總是特別慢。
  • 6歲多孩子一直長不高,反應遲鈍,晚睡是最大的元兇之一
    李女士家女兒6歲多了,走在同齡中矮一大半截,反應也有些遲鈍,這也讓李女士著急起來,去醫院檢查過後有點後悔了,都怪自己晚睡影響了孩子。通常情況下,4歲以下的孩子,晚上9點半之前就會上床睡覺了。4歲以上的孩子夏季或偶爾的節假日,可能會延長到晚上10點到10點半。寶寶早睡,身體的造血功能就會越好,孩子身體的血氣就會更加的旺盛,大腦就會獲得充足的氧氣,就會發育的更好。而越晚睡覺,大腦的氧氣量就會相對的不足,注意力就會不集中,記憶力就會下降。
  • 孩子四歲前最好別帶娃做這些運動!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畢竟爸爸媽媽的智慧無窮無盡, 想讓娃掌握的運動技能,數也數不完。 等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 肢體大運動發展跟上了再學也不遲。 寶寶四歲前,以下這3項運動,不學為好。 這些熱門運動可能會傷害你的寶寶 寶寶世界裡要遵循年齡來對待生長發育的進程,運動也不例外。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這位母親非常的著急,她也說孩子就是一個路痴,平時去哪裡都總是不認得路,日常中也總是分不清方向,搞不清東南西北。日常中像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總是有一些孩子搞不清方向,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帶來阻礙。那究竟為什麼孩子的方向感如此差呢?是因為孩子笨嗎,錯,是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差。
  • 3—6歲是孩子數感思維萌芽期,正確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很重要
    前幾天遇到一點事情去找了一個朋友,到他家之後我看到他正在教他的孩子算數,其實朋友的孩子已經4歲多了,按道理來講,123這幾個數再怎麼掰扯也掰扯得清楚了,可是朋友的孩子總是給他錯誤的答案,這讓朋友非常的火大。因為數學還是比較抽象的東西,他不像是識字,要教會孩子數字代表了什麼,數字的加減代表著什麼,其實是有一些困難的。
  • 抑鬱症會導致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嗎?為什麼?
    很多人只以為抑鬱症是不開心,是沒興趣,是消極悲觀,其實這就是我們整個社會對抑鬱症這種醫學疾病認知的偏差,比如你說的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就是抑鬱症三大核心症狀之一,思維遲緩的典型表現。 你對抑鬱症的認識真的正確嗎?
  • 孩子分不清東南西北?並非孩子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在作怪
    只見視頻裡的孩子被一個玩具球轉的腦袋暈,這個方向還沒有反應過來,媽媽就說出了下一個方向,寶寶玩著玩著就哭了起來。可見,對於空間知覺弱的孩子來說,對空間內容的辨別能力不強,經常會因為分不清左右而遇到困難,比如走路的時候會不遵守交通規則,在很多條路擺在面前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選擇等。
  • 怎樣鍛鍊大腦,讓自己的思維敏捷、頭腦靈活?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敏捷的思維、靈活的頭腦,可現實卻經常是反應慢,思維遲鈍。有哪些方法讓我們的大腦思維敏捷,反應快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具體地聊一聊。一、學習和練習方面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連接數量和方式,決定了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能力。我們的大腦裡有大量的神經細胞(神經元),連接這些神經元的是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號,這些突觸之間會形成神經元迴路/連接。這些神經元連接就像我們城市裡的道路一樣,只有道路多且通暢,我們大腦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才能變強。
  • 孩子6歲前有四個敏感階段,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
    「敏感期」這個詞想必各位家長都不陌生,但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當孩子處在敏感期時,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所謂敏感期,簡單而言,就是處於敏感期的孩子的學習相關能力發展迅速,如果錯過了則發展緩慢。尤其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兒童受到生命力的驅使,對於一件事情的專心、關注、吸收無比高漲,再加上學習各種知識和能力發展迅速,能對生活周圍的一切事物進行認知、學習並掌握。
  • 該不該讓娃提前學拼音?掌握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教育孩子更有底氣
    圖片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萌萌今年念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很一般,這導致她的媽媽很是擔心和著急,後悔之前為什麼不在孩子進入小學前讓她多學點,導致進入小學後就沒有辦法跟上步驟。孩子上小學前,要不要提前學習拼音?專家這麼說按照學前教育大綱規定,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不能教他們學習漢語拼音的,可大部分家長卻一致希望在進入幼兒園後,學校的老師就能教一些漢語拼音,因為那些在幼兒園接觸過拼音的娃,由於對拼音過於陌生,需要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 3-6歲兒童數感思維萌芽期,聰明父母用3招,提高孩子數學邏輯思維
    朋友說,現在的孩子學數學真的是一個大問題,但是數學又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別人的孩子3歲就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可是自己家的孩子卻還是只認得數,沒有加減的概念,真是讓人太頭大了。 「中國數學之神」周建新認為,教孩子從1數到100,並不代表孩子就學會了數字,數學也不是想像中的數數和和運算那麼簡單。
  • 教育心理學家盧勤:娃身上有這三個特質,日後能幹大事
    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父母如果有精力,有能力親自教育孩子,還是很支持父母親自帶娃的,畢竟雖然老人能夠育兒經驗也比較豐富,但是在孩子教育方面卻比較有劣勢。父母多陪伴孩子,不僅能夠方便父母挖掘出孩子的天賦,而且足夠多的陪伴,也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增加,孩子以後也會成長得非常出色。現實生活中孩子有沒有學習天賦,智商和情商高不高其實都可以從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推斷出來。
  • 明白大腦的思維方式訓練孩子的大腦,讓孩子思維敏捷、頭腦靈活!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注意到,大部分成績好的孩子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變得突出了。有些孩子思維敏捷,反應迅速,能夠更快地吸收新知識,學習起來毫不費力;但有的孩子時間長,學習困難,思維跟不上,心理負擔重。這就是思維能力的差距。而思維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訓練非常重要。
  • 家長認為聰明的孩子反應比較快?其實不然,心理學的解釋恰恰相反
    大部分家長會認為,聰明孩子的表現應該是思維敏捷,反應比其他孩子更迅速,對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就像《最強大腦》中的那些選手一樣,每次挑戰他們都表現出了超強的實力,獲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但在心理學的解釋中,卻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聰明的人反應比較遲鈍,而智商不高的孩子反應會比較「快」,這是為什麼呢?一、從無意識的角度來看無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稱為「下意識」,它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潛意識不是同一個概念。
  • 說話反應太慢怎麼辦?這四種訓練方式讓你獲得敏捷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到兩三歲的時候才會開口說話,並且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自然而然地說出來,需要在大腦裡思考好一陣子,他平時都沉默寡言,不太跟老師同學交流,所以他孤僻的性格也讓同學們和他產生距離
  • 河東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康復
    河東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康復,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自信心。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耐挫能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提升秩序感和責任感。改善孩子的情緒行為,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我調控能力。提升孩子的視知覺,聽知覺能力,奠定聽,說,讀,寫、計算、推理的能力。提升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空間知覺能力等認知能力。促進腦手眼、視動聽協調發展。